丁振山,王维鑫 ,郑 勇,梁 晨,周国响
(1.武清区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 301700;2.天津市农作物种衣剂厂,天津 300138;3.静海县气象局,天津 301600;4.武清区农业广播学校,天津 301700)
近年来,武清区坚持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在种植业上围绕打造“京津鲜菜园”目标,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同时狠抓粮棉生产不防松,不断优化品种、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种植业基本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走上了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道路。
截止目前,武清区种植业占地7.45万hm2。其中蔬菜占地面积1.73万hm2(包括设施农业1.2万 hm2);粮食占地面积 5.33万 hm2;棉花、瓜果、油料作物等占地0.4万hm2。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武清区种植业初步形成以下几个规模化产区:
一是占地1.51万hm2无公害蔬菜产业区。围绕打造“京津鲜菜园”目标,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1.51万hm2,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2万hm2,主要种植菠菜、香菜、青萝卜、黄瓜、西红柿等大宗蔬菜以及荷兰豆、彩椒、天鹰椒、西兰花等特色效益型蔬菜,年产量17亿kg,产值17.8亿元。
二是占地面积3.33万hm2的优质粮发展区。包括优质双季粮和单季粮两个区域。双季粮以崔黄口、大良、南蔡村、梅厂、河北屯、白古屯、大碱厂、曹子里、上马台等乡镇为主;单季粮以石各庄、陈咀、黄花店、泗村店、城关、东马圈、汊沽港、王庆坨等乡镇为主。
三是占地0.33万hm2的优质棉产业区。主要以城关、东马圈、石各庄、汊沽港、王庆坨、上马台6个乡镇为主。
四是以梅厂、汊沽港两乡镇为主,占地1333.3hm2的优质果品产业区。
五是以陈咀、高村、河西务三个镇的鲜食玉米,高村镇西瓜,东马圈、大王古庄两个镇的天鹰椒、大良镇中草药为代表的特色产品种植区。
这几年在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和秋冬菜生产,带动农民增收。
(2)大力引进推广优新作物良种,优化品种结构,粮棉菜品种优质化率达100%。
(3)强化技术服务,不断完善农技推广网络与队伍建设,提高种植业科技贡献率。
(4)鼓励种植园区、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组织农民规模化生产,努力提高种植业组织化水平,推动农业整体效益水平进一步提高。
总体来说,武清区种植业结构更趋合理,但距提高产品品质、带动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
(1)传统种植模式和产品所占比重仍然较大,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不突出,优势产品规模小,制约了农业整体的转型升级和农民的持续增收。
(2)种植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抗风险能力不强,农产品品质不高,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普遍存在。
(3)种植业技术和人才欠缺,现代科技对种植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不足。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对于种植业结构调整,不同类型区域所处的自然及经济条件不同,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措施也不尽相同。
(1)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都市型农业)。围绕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方向,大力发展名特优新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园艺产业,兼顾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2)粮棉油主产区(生产型)。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以增强综合能力为重点,建立具有大规模、高质量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后续效益。
(3)西部地区(农业资源相对匮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以发挥地区特色为重点,打造特色产品品牌,增加农民收入。
虽然发展思路不同,但各地农业结构调整都同时遵循着几项基本原则:
(1)面向市场,以市场需求为产品生产的出发点。
(2)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发挥长处。
(3)坚持效益导向,以增加收入为最终落脚点。
借鉴立足于武清区区位、资源优势,比照各地区的经验做法,提出武清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为:一个面向,一个核心,四个重点。
——面向京津两地市场,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建立具有规模、高质量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重点,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以提高农业科技化与产业化水平为重点,强化产前、产中、产后的良种、信息、科技、加工与市场等综合服务。
——以美化环境、提升武清形象为重点,打造农业精品节点和亮点,强化生态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和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产业的发展。
(1)产业结构(组织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种植业园区、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规模及范围,鼓励新兴产品与经营模式发展,建立社会化的综合服务体系,带动种植业走出小规模家庭经营现状,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改善产品供求结构。
(2)产品结构调整。在粮食生产上,立足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各类优质加工专用小麦,加快优质蛋白玉米、青贮玉米和工业专用玉米的引进、培育和示范推广,实行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把武清区粮食生产优势更好地转变为经济优势;在蔬菜生产上,以品牌化为引领,大力发展无公害、名特优新蔬菜品种,提高产品竞争力,抢占京津市场;同时兼顾发展花卉、食用菌等新兴作物种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技术结构调整。立足提高生产能力、改善产品品质,加快推广农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和高效种植模式,以技术改革引领种植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
(4)农民结构调整。加快培养新兴职业农民,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高种植业经营、管理和生产水平。
3.2.1 加快培育现代职业农民
农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农民的发展。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上,要尊重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通过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培育和服务、加快农业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起强大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推动种植业技术模式、管理模式、组织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战略性调整。到2016年,培育种植业经营、管理、技术高端人才20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万人。
3.2.2 努力提高种植业组织化程度
积极鼓励和扶持高水平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发挥企业和合作组织的纽带作用与市场对接,一方面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科学组织生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降低种植业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到2016年,引进带动力强的种植业产品深加工企业2~3家,培养特色的家庭农场、体验农庄等新型经营模式点位2~3个,新培育粮食、蔬菜、农产品产销服务等专业合作社20家,树立3~5个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农产品品牌。同时建立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协助更新品种、转化技术、改善品种、开拓市场,创造有利于农产品种植、加工和流通的软环境,带动种植业产业化率达80%以上。
3.2.3 改善种植业生产基础设施
结合天津市设施农业提升工程,加大投资力度,对现有设施农业在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造提升;深入实施粮田改造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积极发展现代种植业信息装备,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推广运用;加强农业生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物联网系统开发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3.2.4 加快推广优质作物品种和高效的种植技术
品种结构方面,在玉米生产上推广耐密、高产新品种,同时推广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小麦推广适宜加工品种,积极发展面包、方便面、馒头、饼干等专用小麦;蔬菜上积极引进和种植短缺、优质的蔬菜、瓜果品种,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同时适当发展花卉、食用菌等特色作物。到2016年,全区推广具有良好抗逆性的高产、优质品种不少于100个,确保品种更新率达70%,优质化率达100%。高效种植技术方面,大田作物主推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技术、土壤深耕深松技术;蔬菜主推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等。同时积极推广“西瓜—玉米”、“棉花—玉米”、“大豆—玉米”套种和“麦茬移栽棉花”等高效种植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到2016年,推广先进种植技术20项以上,实现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全覆盖,科技贡献率达到50%。
3.2.5 加强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强化投入品监管,在全区实现农资连锁经营和专营,实现对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规范化、制度化监管;健全蔬菜质量可追溯体系,实现种植园区、企业、合作社的质量可追溯体系全覆盖;进一步完善监督检测体系,加强质量监督员队伍建设,在全区重点乡镇、无公害蔬菜经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设置专职质量监督员,负责对蔬菜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监控。完善武清区农产品检测中心功能,形成以检测中心为核心,基地、市场、企业四位一体的蔬菜质量安全检测网络,确保全区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
3.2.6 发展精品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农业
以提升武清形象和种植业效益为核心,在区内国家级、市级主要通道、区主干路网沿线、北运河沿线两侧发展苗木、花卉、特色种植、设施农业等高效种植业,打造农业精品节点、亮点和运河景观带,突出展示、带动和示范作用。同时,进一步发挥武清地处京津走廊的区位优势,以农家乐、渔家乐、体验农庄为重点,结合区域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培育出兼具生产、观光、体验等功能的精品休闲农业点位。积极促进休闲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协调联动发展,逐步打造集现代生活居住区、工业示范区、农业示范区、观光休闲区、农耕、农情体验园区等于一体的城市旅游品牌,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