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宪萍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天津 300060)
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是防治膀胱癌复发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选择有效的灌注药物,实施正确的灌注方法,有效预防并发症,对膀胱癌术后复发的预防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取得了新的进展。膀胱灌注化疗治疗时间较长,一般为1年以上才能结束完整治疗,治疗过程中多次经尿道插入尿管,易导致膀胱刺激征、血尿、膀胱内或外阴部烧灼感等并发症。现将我科36例行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时出现的不良反应的护理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12年7至12月收治36例膀胱癌术后复发患者,其中男29例,女7例,年龄32~86岁,平均59岁;65岁以上老年患者32例,男29例,女3例。其中16例为术后3年复发,10例为术后2年复发,6例为术后1年复发,3例为术后6月复发,1例为术后3月复发。所有患者再次行肿物切除术,于术后1周开始行膀胱灌注治疗。25例灌注后自行排尿时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症状。2例灌注后1天出现肉眼血尿,2例灌注后4天出现肉眼血尿。3例男性患者灌注后出现膀胱内烧灼感,2例女性患者灌注后出现外阴部烧灼痛。30例患者按时完成治疗,6例患者延时完成治疗。
1.2 灌注方法 吉西他滨1 600mg+生理盐水50mL膀胱灌注化疗,1次/周,共8次,之后1次/月,共10次。患者取仰卧位,选择合适的尿管,插管时动作轻柔,避免用力过大和反复插管对尿道造成机械性损伤。在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感受,嘱患者进行深呼吸,肌肉放松,给予患者体贴、细心的关怀,避免过度紧张导致尿管插入困难。向膀胱内推注药物时要缓慢,避免因过快引起患者不适。当50mL药液全部灌入膀胱后,用10mL生理盐水冲洗尿管,以冲尽尿管中的药液,避免拔尿管时化疗药物滴落在外阴部,拔除尿管时动作轻柔,减轻患者不适感。灌注后药物在膀胱中保留1h后自行排出,每20min变换体位1次,使药物与膀胱内壁充分接触。嘱患者膀胱灌注化疗前4h禁止饮水,同时排净膀胱尿液,避免因尿液稀释药物而影响治疗效果,排空膀胱能使药物在膀胱内保留时间延长,更好地发挥药物作用。
2.1 膀胱刺激征 是常见不良反应,化疗药物对肿瘤和正常组织都有损伤作用,另外,与反复插管导致尿道、膀胱黏膜的损伤引起尿路感染也有密切关系。本组25例患者灌注后自行排尿时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症状。其中有6例患者因尿痛症状严重,5~7天缓解,遵医嘱延长灌注间隔时间,由1次/周改为1次/2周。灌注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药物排出后鼓励患者大量饮水,多排尿,保持每日尿量1 600mL以上,养成不憋尿,经常排尿的习惯,减少膀胱内诱癌物质与膀胱黏膜接触的时间。注意休息;女性患者经期暂停灌注,防止逆行感染。安慰患者,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情绪稳定,其他患者2~3天后症状自行缓解。
2.2 血尿 本组2例患者灌注后1天出现肉眼血尿,2例灌注后4天出现肉眼血尿。遵医嘱口服止血药物及抗生素,3天后症状缓解。吉西他滨透过膀胱黏膜下层的血管进入血液,黏膜水肿毛细血管脆性增高易发生破裂出血而出现血尿。因此,灌注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根据患者情况选取适宜型号导尿管,插管前要对导管充分润滑,插管过程中动作要轻柔,适当调节插管速度,减轻对尿道黏膜的刺激[1];在以后的治疗中遵医嘱将药物在膀胱内的停留时间减少至30~40 min。嘱患者多饮水,饮水量大于3 000mL,加速尿液生成,起到生理性膀胱冲洗的作用,减少药物对膀胱黏膜的刺激。
2.3 膀胱内或外阴部烧灼感 本组3例男性患者灌注后出现膀胱内烧灼感,2例女性患者灌注后出现外阴部烧灼痛。化疗药物对黏膜有刺激性,注药速度过快,药物漏到外阴部黏膜或灌注后药物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均可引起局部灼痛不适。注药前注射器与尿管紧密衔接,缓慢注入药物,避免因药物注入过快对膀胱黏膜造成刺激及损伤,拔除尿管时将尿管末端反折并轻轻拔出,并用无菌纱布垫于尿道口,有效避免药物外漏污染皮肤黏膜[2]。特别是老年女性患者因尿道括约肌松弛,灌注时选择气囊式导尿管,防止药物自行流出损伤外阴部皮肤[1]。嘱患者灌注后按平卧、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俯卧位、头低足高位、立位各15min轮换1次,以便膀胱的各个部位均能与药物充分接触,防止一个部位接触药物时间过长而损伤黏膜。
膀胱癌术后5年内复发率较高,且多数在术后1~2年内复发。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对预防肿瘤复发起到了重要作用,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临床中规范操作,对患者细心观察和精心护理,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对治疗的依从性[3]。
〔1〕陈艳.260例老年膀胱癌患者行膀胱灌注化疗的观察护理[J].健康必读杂志,2011,5(5):153.
〔2〕陈华.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的临床观察和并发症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2009,11(22):112-113.
〔3〕陈丽周,陈益展.膀胱灌注化疗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护理,2012,10(28):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