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焕
长春市儿童医院,吉林长春 130051
小儿糖尿病78例的临床护理探析
于晓焕
长春市儿童医院,吉林长春 130051
目的探讨小儿糖尿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对策。方法选取该院自2013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小儿糖尿病患儿78例,对78例患儿均采取合理安排低糠饮食、口服降糠药及胰岛素、对合并脱水、酸中毒和代谢紊乱时采用纠正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同时采取胰岛素治疗过程的护理、酮症酸中毒的护理、饮食护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并对疗效进行观察。结果该组78例小儿糖尿病,经过采取全面有效的治疗的方案与有效的护理干预,78例患儿均病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治愈率及减少并发症起着关键的作用。
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护理
糖尿病是体内胰岛素缺乏或相对不足所引起的慢性全身性内泌病,小儿糖尿病多发生5~6岁及10~14岁儿童,女孩多于男孩。儿童糖尿病患者1型糖尿病为主体,其发病是在遗传易感染性基础上,在外界环境因素作用下引起自身免疫反应,使胰岛β细胞损伤破坏所致。其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造成多器官功能的衰竭。所以探讨糖尿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疾病转归有其关键的作用。现对该院2013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8例小儿1型糖尿病患儿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小儿糖尿病78例,该组选取78例患儿诊断均符小儿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32例,女46例,年龄5岁~14岁,平均年龄(6.6±0.4)岁;所有患儿均为1型糖尿病。临床症状:口渴、消瘦、多尿等症状,血糖15~25 mmol/L。其中合并酮症酸中毒10例,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7~12岁。血糖18~27 mmol/L,伴有尿酮体阳性,尿蛋白阳性。经治疗护理后所有病儿尿酮体及尿蛋白阴性,血糖控制稳定后出院。
1.2 方法
胰岛素治疗方案,多主张用小剂量疗法,每日皮下注射两次,将1 d总量的2/3在早餐前30 min注射,1/3在晚餐前30 min注射;脱水酸中毒的治疗:应及时补充液体,纠正酸中毒及低血钾;控制感染酮症酸中毒常并发感染,不懈在急救同时应用有效抗生素治疗;饮食治疗:合理安排低糠饮食(糠尿病饮食);病情稳定后可用口服隆糠药。
2.1 饮食护理
为确保血糖控制稳定,糖尿病患儿的饮食以每日恒定为原则,合理的饮食应满足儿童生长发育和活动的需要。每日总热量=1000千卡+(年龄-1)×(70-100)千卡;食物能量分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分别占总热量的20%、30%、50%;三餐热量分配:早餐1/5、中餐2/5及晚餐2/5,提倡多餐,从午晚餐中留出1/5作为餐间及睡前点心。饮食中限制含糖食物,碳水化合物最好以糙米和玉米为主;脂脂应以植物油为主,限制肥肉和动物油脂、食盐摄入量、糠果、水果、甜食。提倡食用含纤维多的食物,易饥饿者食物中应增加粗杂粮、豆类和新鲜蔬菜的比例。
2.2 用药的护理
①胰岛素注射部位在上臂、大腿、腹部等位置轮换进行注射,进针点之间需间隔1~2 cm,避免一个月内在同一部位注射两次,以免注射部位皮下组织萎缩硬化,影响胰岛素的吸收。②用胰岛素后观察及监测每次餐前用试纸复查尿糖,根据尿糖情况,每2~3 d调整剂量1次,每次增减2 μ,直至尿糖不超过++。并观察有无局部或全身红肿、荨麻疹等过敏反应,如果不可自行消退时,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③低血糠的护理:胰岛素用量过大或在注射胰岛素后作用最强的时间内,如没有按时和定时进餐,或增加活动量后可引起低血糖。其典型表现饥饿感、心悸、手抖、软弱、多汗,严重者出现惊厥、休克、昏迷甚至死亡。出现异常症状立即平卧,进食口服浓糠水、加糠果汁、糠块,必要时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40 mL。待患儿清醒后再进食,防止再度昏迷。
2.3 酮症酸中毒的护理
①严密观察病情,监测血气、电解质及血和尿液中糖、酮体的变化。防止补液不当导致脑水肿、低血糖、低血钾、心力衰竭而突发死亡。②酮症酸中毒为急症病例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所以如果发生酮症酸中毒现象应立即抢救。立即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一条为纠正酸中毒昏迷快速输液用,纠正脱水酸中毒常用生理盐水20 mL/kg快速输液,输液速度要在0.5~1 h输入;另一条通路输入小剂量胰岛素降低血糖,调整滴速,保证均衡输入。
2.4 预防感染
小儿糠尿病的患儿身体弱容易发生感染,预防手段首先要要消除感染源。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平时注意一定要勤洗澡、勤剪指甲、注意口腔清洁,避免皮肤破损,坚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特别是口腔、牙齿的检查。做好会阴部护理防止泌尿道感染。2.5心理护理
糖尿病具有终生用药的特殊性,同时还要对儿童行为与饮食进行管理干预,造成患儿及家长压力感,因此,护士主动与患儿和家属交流沟通,消除恐惧心理,配合疾病治疗,护士应耐心为其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树立患儿信心,坚持治疗的长期性。
2.6 健康教育
向患儿及家属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及饮食治疗的具体方案,解释预防感染及控制饮的重要性;鼓励和指导患儿及家长独立进行血糖及尿糖的测量,并要求掌握及判断标准准则;教患儿及家长正确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及计算胰岛素剂量;让患儿及家属学会自己观察身体体征,如注射时皮下脂肪组织有无萎缩或坏死现象及低血糠反应;指导患儿定期复查。
儿童糖尿病,是指15岁或20岁以前发生的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①具有家族性遗传性,父母遗传患病概率高出正常人。遗传缺陷主要发应在人体的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上。②与自身身免疫反应有关,67~80 1型糖尿病患儿胰腺呈病理改变。70%~80%新发患者胰岛细胞自身抗体阳性,32%~37%胰岛素自身抗体阳性,大多数还具有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阳性。③病毒感染可引起1型糖尿病。如:腮腺炎、风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等。④饮食因素:奶粉、牛奶或米糊,可诱导相关免疫系统发生改变。要引导孩子少喝糖性饮料、膨化小食品、减少糖尿病发病率。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粗纤维食物,多做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提高机体体抗力,但切忌空腹进行剧烈运动,防止低血糖的发生。提倡母乳喂养。小儿糖尿病症特点起病急,一般在3个月内可被确诊,在婴儿患糖尿病时,多饮、多尿难以发现,容易被家长忽视,导致病情加重,小儿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出现酮症酸中毒,如抢救不及时及护理不当可造成患儿休克、昏迷甚至死亡。因此,合理饮食、预防感染、控制血糖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及酸中毒,并给予精心护理干预,是促进患儿疾病转归的最有效的方法,需要引起医护人员与家长的高度重视。
[1]刘俊.小儿糖尿病的临床护理及其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6):556-557.
[2]梁燕桂,马俊.小儿I型糖尿病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4.
[3]潘骄平,胡俊华.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护理探讨[J].健康必读,2013,12(12):281.
R473.72
A
1672-4062(2014)12(a)-0118-02
2014-09-12)
于晓焕(1966.3-),女,吉林长春人,大专,副主任护师,从事儿内科护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