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建华 张峰
许多助听器在设备之间使用无线通信,允许用户听“最可能”感兴趣的声音—听音环境中最大声的语音。通过设备之间的传输,此语音信号被放大为收听者的最佳可听度。然而,这些设备往往不能监测环境中的其他信号。当助听器完全聚焦在它认定的“感兴趣的信号”时,助听器使用者甚至可能不知道环境中其他的声音。如用户的助听器聚焦于她面前的一位发言者时,该用户可能不会听到后面的朋友叫她名字。
为了确保助听器能够控制听音环境,瑞声达听力集团推出了最新的双耳智能融合技术,这是最新一代的助听器间通讯技术[1],该技术支持通过大脑进行双耳处理,让用户来察觉声音,听他们想要听的内容。人的双耳处理能力能够在声环境中决定他们要专心听的内容。例如,就算有一位大声说话者在他面前的时候,正常听力者仍然可以察觉并转过身面对后面的说话者。根据已被科学论证的好耳听力策略、耳间相位差和听觉空间注意力策略[2~6],双耳智能融合技术允许助听器用户使用本能的听觉能力。当两个助听器协同工作时,“融合”系统可向用户提供最自然的声音环境,最终的结果是用户能够接收到周围所有的声音输入,同时还优化了最响亮的语音信号。
在双耳智能融合过程中,双侧助听器先独立分析听音环境中的声音种类和强度,确定语言的声源和信噪比,接着通过使用2.4 GHz无线技术共享双侧助听器的数据来提供最恰当的声音处理方案。双侧助听器之间协作的结果可以在任何听音环境中都能够得到最优的双耳麦克风响应,以及协调的噪声消减和增益设置。因此,双耳智能融合技术是建立在双耳智能方向性系统和双耳智能环境优化器II协同工作的基础上。
双耳智能方向性系统在双耳验配助听器时给两个助听器提供最优的麦克风响应,同时仍然保留用户选择感兴趣信号的能力。方向性设置可以是双侧全向性、 双侧方向性和一侧全向性另一侧方向性。已发表的研究有助于设计和确定哪种响应对用户是最自然、最好的。例如,在安静的听音环境,双侧全向性是用户的首选[7,8],因此,助听器会在适当的时候转换成全向性;在非常嘈杂、喧闹的听音环境中,当言语主要在听者前方时,双侧方向性设置可提供最佳的言语辨别能力,然而应当指出的是,这种环境仅占用户大约8%的时间。不对称的响应,即一侧全向性另一侧方向性,主要适用于语音是弥漫性的或者在嘈杂的环境中说话者不在助听器用户正前方的时候。不对称响应的优点是能更好的、轻松、自在地听,用户在听最感兴趣的声音的同时不会完全与周围其他声音输入隔绝[9],可以得到最佳的言语识别,例如当不同发言者在助听器用户一侧的时候[10]。因此,双耳智能方向性系统根据不同的聆听环境提供了不同的响应,同时用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仍然可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信号。
双耳环境优化器 II 利用两个助听器间的无线数据传输,针对特定的听音环境协同降低噪声和增益设置。两侧助听器单独分析环境中的声音信息,包括声音的种类、强度和方位,然后两个助听器间交换和分享信息来确定最准确的环境分类。根据这一分类,即使用户全天遇到复杂多变的环境,也能保证噪声消减和增益设置是最优化且同步的,可以更有效、更舒适地聆听,确保完好的声音质量。
双耳智能融合技术最大的优势是把两台单独工作的助听器智能地融合为一体,让用户对于聆听环境的判断更为准确,听到的声音更加真实、丰富,并且可以更自由地选择感兴趣的声音进行聆听,提高他们在复杂多变环境下的言语清晰度和舒适度。
2.4 GHz无线技术不需要借助任何中转设备或颈上线圈,是真正的无线技术。通过无线附件,瑞声达无线款助听器可以很方便地与其它电子设备进行连接,如音频转换器、迷你音频转换器、手机伴侣、遥控器和无线编程器等。特别是迷你音频转换器,运用成熟的2.4 GHz无线技术,提供了可以代替FM系统的解决方案。迷你音频转换器和FM系统都可以大大提高噪声或嘈杂环境下的信噪比,然而迷你音频转换器有明显的优势。迷你麦克风能兼容所有已启用无线功能的助听器,虽然它的基本功能与FM的发射机相似,但它不需要收听者具有直接音频输入的功能或单独的体佩式接收器或音靴,这种灵活小巧的设计降低了一系列听力仪器模型的成本。一个助听器可以配对到一个以上的迷你音频转换器,相反地,一个迷你音频转换器可以配对很多个助听器,使它能够成功运用于教学[11]。
智能化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助听器行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瑞声达瑞聪无线助听器应用双耳智能融合技术,创造性地实现了助听器与助听器间的无线通讯,让两台助听器可以无缝协同工作,实现双耳合一的360度聆听,让助听器用户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也能自主选择最想听的清晰声音。
6 参考文献
1 卜行宽,张峰.最新无线技术在助听器的应用[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21:530.
2 Zurek PM. Binaural advantages and directional effects in speech intelligibility[M]. In: Studebaker G, Hochberg I,Eds. Acoustical factors affecting hearing aid performance. Boston: College-Hill, 1993.255~276.
3 Akeroyd MA. The across frequency independence of equalization of interaural time delay in the equalization cancellation model of binaural unmasking[J]. J Acoust Soc Am,2004,116:1 135.
4 Edmonds BA, Culling JF. The spatial unmasking of speech: evidence for within-channel processing of interaural time delay[J]. J Acoust Soc Am,2005,117:3 069.
5 Shinn-Cunningham B, Ihlefeld A, Satyavarta, et al. Bottom-up and top-down influences on spatial unmasking[J]. Acta Acustica united with Acustica,2005,91:967.
6 Simon H, Levitt H. Effect of dual sensory loss on auditory local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J]. Trends Amplif,2007,11:259.
7 Walden B, Surr R, Cord M, et al. Predicting hearing aid microphone preference in everyday listening[J]. J Am Acad Audiol,2004,15:365.
8 Walden B, Surr R, Cord M, et al. The robustness of hearing aid microphone preferences in everyday environments[J]. J Am Acad Audiol,2007,18:358.
9 Cord MT, Walden BE, Surr RK, et al. Field evaluation of an asymmetric directional microphone fitting[J]. J Am Acad Audiol,2007,18:245.
10 Hornsby B, Ricketts T. Effects of noise source configuration on directional benefit using symmetric and asymmetric directional hearing aid fittings[J]. Ear Hear,2007,28:177.
11 Stender T. Celebrating the technological advances of the year, http://audiology.advanceweb.com/editorial/content/printFriendly.aspx?CC=26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