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编辑部
无论看得见还是看不见,全球气候变化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平均气温在2016~2035年期间较1986~2005年可能升高0.3~0.7 ℃,到本世纪末将升高0.3~4.8 ℃,然而我们看不见这样细微变化的温度;但近年来,酷暑、极寒和飓风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乃至我国的雾霾天气也已司空见惯,这正是我们看得见的气候变化的灾难。这是一个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携手控制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国际社会上鲜有如气候变化这样旷日持久的谈判,从1997年京都开始历经多轮多地谈判,如今一路辗转到利马。12月1日,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十次缔约方会议,这个本年度最后一场全球性重要会议的主题是气候变化。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的能源消费大国,自然成为气候谈判的主角。今年北京APEC峰会期间,中美两国发布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核心内容是“美国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并将努力减排28%;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约20%。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化石能源过度消耗,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大家的基本共识。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解决之道是节能减排,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中国为此采取了实实在在的行动,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取得了长足发展。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从1990~2010年通过节能提高能效,产生累计节能量占全球58%,其中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虽只有9.8%,但是绝对量可观;从2005~2013年,水电装机容量翻一番,风电容量提高60倍,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提高280倍,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的24%。2013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累计下降28.56%,相当于少排放25亿t二氧化碳。
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水火不容;也有人认为,中美达成碳减排协议,是美国人设下的圈套。我们认为这些观点都是偏激的。为实现美丽中国梦,我们必须解放思想,积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中国的承诺不仅是一个有影响力大国的责任,而且将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一种积极的倒逼机制,促使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特别是能源结构调整升级,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应对气候变化,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碳减排,可再生能源大有可为。我们已经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应该继续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做大做好我们的可再生能源事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