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汉古蜀国文物新发现:伏羲女娲交尾玉器

2014-02-10 17:10张如柏张玉玉
关键词:玉器

张如柏+张玉玉

摘要:近些时候,在成都民间收藏品中发现了四川广汉古蜀国时期一尊伏羲女娲交尾玉器。这一发现,将把自汉、唐以来直至明清时期历史书上伏羲女娲交尾画像的内容彻底推翻。据此可断定,自汉至唐、明清时期的那些伏羲女娲交尾画像内容大多是历史学家杜撰出来的,而我们对历史上伏羲女娲交尾传说也需重新认识。

关键词:伏羲女娲交尾图;广汉三星堆;古蜀国;玉器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4)01000107

前些时候,我们在成都一位收藏者家中看到了一尊伏羲女娲交尾(拥抱在一起)的玉器,这一发现使人首蛇身的伏羲与女娲交尾繁衍人类的神话得到了印证,也再次证实了在广汉古蜀国这个地方,蕴含了大量丰富的远古信息。伏羲女娲交尾的图画在古代历史文献中都曾有过相应记载,而这些图画内容大多为历史学家杜撰出来的,而真正的伏羲女娲交尾图是在广汉古蜀国的出土玉器上被发现的。正如我们以往所论证的那样,所谓《河出图》的《河图》不是在黄河地区,而是确确实实在广汉古蜀国一样[1]。本文就此件玉器做一报导。

一、关于伏羲、女娲的历史传说

(一)关于伏羲的历史传说

关于伏羲的历史传说[2],古籍中多有记载。例如:

“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蛇身人首,有圣德”

“东方木也,其帝太昊,其佐句芒,执规而沾春”

“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号……”

“古者疱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

“大昊师(“师”应作 “仿效”或“效法”解释)蜘蛛而结网”

“伏羲氏作瑟,造驾辩之曲。”

《帝王世纪》:“疱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

《绎史》卷三记载:帝王世纪大昊帝庖牺氏风姓也,大遂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今天水市),蛇身人首,有圣德。

《路史》记载:“大昊伏羲氏,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本文作者注:渚是指被水围住的一块陆地),孕十有二载而降神,生于仇夷,长于成纪”。《路史》注:“所都国有华胥之渊(可能是渚之误——本文作者注),盖因华胥居之得名,乃阆中渝水也(此处的渝水乃四川嘉陵江在阆中地方的别称)”。

在四川省阆中市,民间传说,华胥居住在阆中市的南池,古时称为彭池,据说就是现今的阆中市的七里坝、马池坝一带。据当地人称,在古时那里有一个大泽(可能是一个大池塘,现已不在)中间有一块陆地,华胥氏脚踩了一个“印”而怀了伏羲。

从以上简述可知,伏羲并非神话人物,在中国古史中是确有其人的,从他的出生、成长、事业成就,史书中均有详细记载,学者称之为“中华始祖大昊伏羲” [3]。在宋朝一幅关于伏羲的画像上,对伏羲曾有如下的评价:“继天立极,为百王先;法度肇建,道德纯金;八卦成文,三坟不传;无言而化,至洽自然。”这是对伏羲一生功劳的总结。

华胥氏怀了伏羲之后,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气候环境而引起河水猛涨形成洪水,致使华胥氏的部落向秦岭迁徙而到达现今的宝鸡、天水及陇南地区。因此,在甘肃省的陇南地区和陕西省的宝鸡、天水一带有大量的关于伏羲的遗迹和传说,这是不足为奇的。地方史专家的研究表明,虽然伏羲生活在陕西、甘肃多年,伏羲曾返回老家阆中市,故在该地仍遗存有伏羲的遗迹,如阆中市的云台山,传说就是伏羲画卦之地,有当地地方史学者告之,在空中看,嘉陵江就是太极线的弯曲处,阆中市的中天楼可能是太极图的鱼眼位置。

(二)关于女娲的历史传说[2]

关于女娲的历史传说,古籍中也多有记载。例如:

“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

“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生七十化也”

“俗说天地开阔,未有人烟,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睱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臯礻某之神。”

“女娲炼五采石以补苍天……”。

“女娲作笙箕”,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女娲,阴帝(即女帝),佐虑戏,治者也”。

后人对女娲的评价:“炼彩石补苍天,抟黄土造人灵,断鳖足立四极,积芦灰上淫水,杀黑龙济冀州,竹笙簧兴乐午”。

与伏羲一样,女娲也是远古时代人们心目中的女神,虽然其出身尚存疑虑,但她的功劳却是值得人们称赞的。

文献 [3]中说:“伏羲,女娲是兄妹关系而结为夫妇”。我们认为,这可能是个讹传,此处的兄妹关系不能理解为亲兄妹关系,而应当理解为两个不同部落集团或同一部落的不同成员。按照现代遗传学原理,亲兄妹是不宜结婚的,否则这会引起遗传密码的不协调而出现错乱排列,这样对后代繁殖是不利的。因此只有不同部落(或集团)的成员(男与女)的结合,才不致于出现遗传学的问题。

将伏羲、女娲以兄妹相称而结为夫妇的传说是在唐朝李冗的《独异志》一书中首次提及,类似的故事在中国西南各少数民族历史中均有不同传说版本。

二、文献中有关伏羲女娲交尾的传说及画像描述

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交媾传说,远古时代早已有之。传说归传说,但其实物却不曾有人见过,在中国各个时代的出土器物中均未有记载,并无实物供人研究。然而,在西南地区的长江上游的古蜀国,却发现了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交尾实物,令人匪夷所思,不但有实物,而且在实物上有古文字,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值得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家的重视;不但如此,在古蜀国还发现了出土的周文王的后天八卦图、伏羲先天八卦图、太极图、天象图及大量古文字。

建于西魏时期的敦煌莫高窟285号洞窑的壁画中,就有伏羲女娲交尾画像;在战国的曾乙候墓中发现有伏羲女娲交尾图;在四川的郫县等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山东嘉祥县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帛画上及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石刻画像上,均有伏羲女娲交尾图。在这些画像上,人们可以看出伏羲女娲有的是穿上超短裙的,裙子以下是蛇身互相交缠在一起,手中各自拿着规和矩,或剪刀,蛇的尾端叉开,下部还有一个圆形物。所有的伏羲女娲交尾图上身分开,下身却是互相交缠在一起,有的画像上伏羲女娲二人是面对面的,有的是背靠背的,等等。所有这些画像内容大多是后人杜撰出来的,与我们公布的实物不同,这也证明后人是不曾见到实物的,画像是想象中的产物。

三、广汉三星堆出土的伏羲女娲交尾玉器实物描述

伏羲女娲蛇身人首互相纠缠在一起的画像,可能早在东汉的石刻中就出现了,在战国、北魏时期只有画像,而唐、宋以后各个朝代也有。然而这些画像的作者可能均未见到过实物,只是凭空想象而画出来的,故而会出现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画像。

在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玉器上却见到了伏羲女娲交尾的实物。现将民间收藏的四川古蜀国伏羲女娲交尾玉器描述如下。

此尊伏羲女娲交尾玉器(图1)高175cm,伏羲与女娲两个人的头部是以凤鸟连接在一起的(图2),伏羲身高92cm,女娲高88cm。凤鸟的高度72cm。从侧面来看,俩人相对而视,女娲的乳房突出,与伏羲胸部相距约5cm。女娲臀部向外突出,圆滑,曲线饱满,而伏羲臀部较平滑,足见古代雕刻匠人在观察人体形态的仔细程度与现代医学人体工程学、形态学无多大差异,故而能雕刻出如此惟妙惟肖的优美作品。

196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的阿斯塔娜古墓群中,出土有数十幅画像,其中有伏羲、女娲交尾图,本文的图10就是其中的一幅。这幅图1983年以“化生万物”为名,成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杂志《国际社会科学》试刊号的首页插图[6],足见此伏羲、女娲交尾画像的影响之大,也说明生殖崇拜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人类崇尚生殖崇拜得之以使人类繁衍至今。所以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中,如苗、纳西、彝等民族把“女娲”称之为“母神”,其名称有“女娲”、 “女阿”、“娲氏”和“娲皇”,等等[7]。

有关伏羲、女娲交尾的画像据文献记载共有118处[8],其中四川24处、山东16处、河南11处、江苏8处。此外,北京、湖南、云南、陕西等地均有发现,画像的形状大同小异。

关于女娲的身世,《汉书·人物考》中的《春秋世谱》称:“华胥生男子为伏羲,生女子为女娲”;而《风俗通义》亦云:“女娲,伏羲之妹”;而《山海经·南山经》中:“太昊……与女皇合为夫妇”,此处女皇即为女娲。古代文献中把伏羲、女娲当成兄妹的观点一直延续至今。

20世纪五十年代初,生命科学家发现,人类的遗传物质结构的基因是双螺旋线的,这与伏羲女娲交尾画像十分相似,是否是我们祖先对此的预测?无怪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要把它作为杂志的封面而加以宣传。

当一个神话传说故事出现时,古人为了要把此故事具体化,必然想要画出与此相应的图画,来印证神话中的传说,故而出了各式各样的画像出来,但绝大多数的人并未见到实物。从伏羲、女娲交尾画像就可以看出,古人的想象力的丰富,从汉、唐、明各朝代的伏羲、女娲交尾画像都不尽相同。当人们绘出各种各样的伏羲、女娲交尾画像之后,再去找出相对应的历史文献中的叙述来对应它(即做出各种解释),这样各种解释(论述)就一代一代传下来,形成了传统观点。

现在我们公布了伏羲、女娲交尾画像的实物,就应对历史上伏羲、女娲交尾传说重新认识了。

关于女娲的“娲”字,我们认为是个复合字,“女”字是加上去的,因为是母系社会;而现代字典中的“娲”字右半部是“呙”字,这个字的繁体字是“”,唸“寡”(《康熙字曲》上有此字)。从字面上来看,它表示古代妇女在生小孩的过程;字的上半部十分抽象,是“人上半身的人头”,身段隐去,下半部是“妇女站立叉开双脚,小孩头部从下身出来”。因为我们在民间看到一件广汉古蜀国妇女生小孩的玉器实物,一名妇女双脚叉开站立用力把小孩的头从下身挽出来,这个“”字下面的“口”字就是小孩子的头。

历史学的生命在于真相和真知,而不是假相和无知,而这一切均要有实物为基础,而不是乌托邦的空想主义,更不是主观唯心主义。

文中不妥之处,请国内外专家指正。

参考文献:

[1]张如柏,杨庆林,刘天祐.论三星堆古蜀国玉器上《河图》与《伏羲八卦》组合图的发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8.

[2]袁珂.古神话选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杨复峻.大昊伏羲·中华始祖[G]//中华远古文明探索.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4]张如柏.三星堆玉器上的古蜀文字[M].香港:香港华人艺术出版社,2009.

[5]陆思贤.神话与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6]舒敏.西域密码·失落的文明[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

[7]徐南沙.古巴蜀与山海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8]刘消瑛.伏羲文化大揭秘[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建于西魏时期的敦煌莫高窟285号洞窑的壁画中,就有伏羲女娲交尾画像;在战国的曾乙候墓中发现有伏羲女娲交尾图;在四川的郫县等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山东嘉祥县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帛画上及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石刻画像上,均有伏羲女娲交尾图。在这些画像上,人们可以看出伏羲女娲有的是穿上超短裙的,裙子以下是蛇身互相交缠在一起,手中各自拿着规和矩,或剪刀,蛇的尾端叉开,下部还有一个圆形物。所有的伏羲女娲交尾图上身分开,下身却是互相交缠在一起,有的画像上伏羲女娲二人是面对面的,有的是背靠背的,等等。所有这些画像内容大多是后人杜撰出来的,与我们公布的实物不同,这也证明后人是不曾见到实物的,画像是想象中的产物。

三、广汉三星堆出土的伏羲女娲交尾玉器实物描述

伏羲女娲蛇身人首互相纠缠在一起的画像,可能早在东汉的石刻中就出现了,在战国、北魏时期只有画像,而唐、宋以后各个朝代也有。然而这些画像的作者可能均未见到过实物,只是凭空想象而画出来的,故而会出现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画像。

在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玉器上却见到了伏羲女娲交尾的实物。现将民间收藏的四川古蜀国伏羲女娲交尾玉器描述如下。

此尊伏羲女娲交尾玉器(图1)高175cm,伏羲与女娲两个人的头部是以凤鸟连接在一起的(图2),伏羲身高92cm,女娲高88cm。凤鸟的高度72cm。从侧面来看,俩人相对而视,女娲的乳房突出,与伏羲胸部相距约5cm。女娲臀部向外突出,圆滑,曲线饱满,而伏羲臀部较平滑,足见古代雕刻匠人在观察人体形态的仔细程度与现代医学人体工程学、形态学无多大差异,故而能雕刻出如此惟妙惟肖的优美作品。

196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的阿斯塔娜古墓群中,出土有数十幅画像,其中有伏羲、女娲交尾图,本文的图10就是其中的一幅。这幅图1983年以“化生万物”为名,成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杂志《国际社会科学》试刊号的首页插图[6],足见此伏羲、女娲交尾画像的影响之大,也说明生殖崇拜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人类崇尚生殖崇拜得之以使人类繁衍至今。所以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中,如苗、纳西、彝等民族把“女娲”称之为“母神”,其名称有“女娲”、 “女阿”、“娲氏”和“娲皇”,等等[7]。

有关伏羲、女娲交尾的画像据文献记载共有118处[8],其中四川24处、山东16处、河南11处、江苏8处。此外,北京、湖南、云南、陕西等地均有发现,画像的形状大同小异。

关于女娲的身世,《汉书·人物考》中的《春秋世谱》称:“华胥生男子为伏羲,生女子为女娲”;而《风俗通义》亦云:“女娲,伏羲之妹”;而《山海经·南山经》中:“太昊……与女皇合为夫妇”,此处女皇即为女娲。古代文献中把伏羲、女娲当成兄妹的观点一直延续至今。

20世纪五十年代初,生命科学家发现,人类的遗传物质结构的基因是双螺旋线的,这与伏羲女娲交尾画像十分相似,是否是我们祖先对此的预测?无怪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要把它作为杂志的封面而加以宣传。

当一个神话传说故事出现时,古人为了要把此故事具体化,必然想要画出与此相应的图画,来印证神话中的传说,故而出了各式各样的画像出来,但绝大多数的人并未见到实物。从伏羲、女娲交尾画像就可以看出,古人的想象力的丰富,从汉、唐、明各朝代的伏羲、女娲交尾画像都不尽相同。当人们绘出各种各样的伏羲、女娲交尾画像之后,再去找出相对应的历史文献中的叙述来对应它(即做出各种解释),这样各种解释(论述)就一代一代传下来,形成了传统观点。

现在我们公布了伏羲、女娲交尾画像的实物,就应对历史上伏羲、女娲交尾传说重新认识了。

关于女娲的“娲”字,我们认为是个复合字,“女”字是加上去的,因为是母系社会;而现代字典中的“娲”字右半部是“呙”字,这个字的繁体字是“”,唸“寡”(《康熙字曲》上有此字)。从字面上来看,它表示古代妇女在生小孩的过程;字的上半部十分抽象,是“人上半身的人头”,身段隐去,下半部是“妇女站立叉开双脚,小孩头部从下身出来”。因为我们在民间看到一件广汉古蜀国妇女生小孩的玉器实物,一名妇女双脚叉开站立用力把小孩的头从下身挽出来,这个“”字下面的“口”字就是小孩子的头。

历史学的生命在于真相和真知,而不是假相和无知,而这一切均要有实物为基础,而不是乌托邦的空想主义,更不是主观唯心主义。

文中不妥之处,请国内外专家指正。

参考文献:

[1]张如柏,杨庆林,刘天祐.论三星堆古蜀国玉器上《河图》与《伏羲八卦》组合图的发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8.

[2]袁珂.古神话选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杨复峻.大昊伏羲·中华始祖[G]//中华远古文明探索.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4]张如柏.三星堆玉器上的古蜀文字[M].香港:香港华人艺术出版社,2009.

[5]陆思贤.神话与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6]舒敏.西域密码·失落的文明[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

[7]徐南沙.古巴蜀与山海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8]刘消瑛.伏羲文化大揭秘[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建于西魏时期的敦煌莫高窟285号洞窑的壁画中,就有伏羲女娲交尾画像;在战国的曾乙候墓中发现有伏羲女娲交尾图;在四川的郫县等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山东嘉祥县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帛画上及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石刻画像上,均有伏羲女娲交尾图。在这些画像上,人们可以看出伏羲女娲有的是穿上超短裙的,裙子以下是蛇身互相交缠在一起,手中各自拿着规和矩,或剪刀,蛇的尾端叉开,下部还有一个圆形物。所有的伏羲女娲交尾图上身分开,下身却是互相交缠在一起,有的画像上伏羲女娲二人是面对面的,有的是背靠背的,等等。所有这些画像内容大多是后人杜撰出来的,与我们公布的实物不同,这也证明后人是不曾见到实物的,画像是想象中的产物。

三、广汉三星堆出土的伏羲女娲交尾玉器实物描述

伏羲女娲蛇身人首互相纠缠在一起的画像,可能早在东汉的石刻中就出现了,在战国、北魏时期只有画像,而唐、宋以后各个朝代也有。然而这些画像的作者可能均未见到过实物,只是凭空想象而画出来的,故而会出现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画像。

在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玉器上却见到了伏羲女娲交尾的实物。现将民间收藏的四川古蜀国伏羲女娲交尾玉器描述如下。

此尊伏羲女娲交尾玉器(图1)高175cm,伏羲与女娲两个人的头部是以凤鸟连接在一起的(图2),伏羲身高92cm,女娲高88cm。凤鸟的高度72cm。从侧面来看,俩人相对而视,女娲的乳房突出,与伏羲胸部相距约5cm。女娲臀部向外突出,圆滑,曲线饱满,而伏羲臀部较平滑,足见古代雕刻匠人在观察人体形态的仔细程度与现代医学人体工程学、形态学无多大差异,故而能雕刻出如此惟妙惟肖的优美作品。

196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的阿斯塔娜古墓群中,出土有数十幅画像,其中有伏羲、女娲交尾图,本文的图10就是其中的一幅。这幅图1983年以“化生万物”为名,成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杂志《国际社会科学》试刊号的首页插图[6],足见此伏羲、女娲交尾画像的影响之大,也说明生殖崇拜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人类崇尚生殖崇拜得之以使人类繁衍至今。所以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中,如苗、纳西、彝等民族把“女娲”称之为“母神”,其名称有“女娲”、 “女阿”、“娲氏”和“娲皇”,等等[7]。

有关伏羲、女娲交尾的画像据文献记载共有118处[8],其中四川24处、山东16处、河南11处、江苏8处。此外,北京、湖南、云南、陕西等地均有发现,画像的形状大同小异。

关于女娲的身世,《汉书·人物考》中的《春秋世谱》称:“华胥生男子为伏羲,生女子为女娲”;而《风俗通义》亦云:“女娲,伏羲之妹”;而《山海经·南山经》中:“太昊……与女皇合为夫妇”,此处女皇即为女娲。古代文献中把伏羲、女娲当成兄妹的观点一直延续至今。

20世纪五十年代初,生命科学家发现,人类的遗传物质结构的基因是双螺旋线的,这与伏羲女娲交尾画像十分相似,是否是我们祖先对此的预测?无怪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要把它作为杂志的封面而加以宣传。

当一个神话传说故事出现时,古人为了要把此故事具体化,必然想要画出与此相应的图画,来印证神话中的传说,故而出了各式各样的画像出来,但绝大多数的人并未见到实物。从伏羲、女娲交尾画像就可以看出,古人的想象力的丰富,从汉、唐、明各朝代的伏羲、女娲交尾画像都不尽相同。当人们绘出各种各样的伏羲、女娲交尾画像之后,再去找出相对应的历史文献中的叙述来对应它(即做出各种解释),这样各种解释(论述)就一代一代传下来,形成了传统观点。

现在我们公布了伏羲、女娲交尾画像的实物,就应对历史上伏羲、女娲交尾传说重新认识了。

关于女娲的“娲”字,我们认为是个复合字,“女”字是加上去的,因为是母系社会;而现代字典中的“娲”字右半部是“呙”字,这个字的繁体字是“”,唸“寡”(《康熙字曲》上有此字)。从字面上来看,它表示古代妇女在生小孩的过程;字的上半部十分抽象,是“人上半身的人头”,身段隐去,下半部是“妇女站立叉开双脚,小孩头部从下身出来”。因为我们在民间看到一件广汉古蜀国妇女生小孩的玉器实物,一名妇女双脚叉开站立用力把小孩的头从下身挽出来,这个“”字下面的“口”字就是小孩子的头。

历史学的生命在于真相和真知,而不是假相和无知,而这一切均要有实物为基础,而不是乌托邦的空想主义,更不是主观唯心主义。

文中不妥之处,请国内外专家指正。

参考文献:

[1]张如柏,杨庆林,刘天祐.论三星堆古蜀国玉器上《河图》与《伏羲八卦》组合图的发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8.

[2]袁珂.古神话选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杨复峻.大昊伏羲·中华始祖[G]//中华远古文明探索.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4]张如柏.三星堆玉器上的古蜀文字[M].香港:香港华人艺术出版社,2009.

[5]陆思贤.神话与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6]舒敏.西域密码·失落的文明[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

[7]徐南沙.古巴蜀与山海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8]刘消瑛.伏羲文化大揭秘[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玉器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七十四)
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七十五)
齐家文化玉器赏鉴
西汉玉器的鉴定
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五十三)
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五十二)
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四十九)
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