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文
(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 常州市 213101)
我校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推动,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学生合作学习的展开,主要通过交流来实现,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具体展开,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教师对问题的提出缺乏准备和思考,提的问题太大、太空,使学生难以找到切入点,导致学生无话可说,合作、交流难以展开;在小组交流和班级交流中,发言的往往就是那么几个人,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或者学生缺乏指导和监督,导致交流的内容和所提的问题不统一,交流变成了讲空话,或者交流流于表面,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和多角度的变化,有效性大打折扣。那如何提高合作学习中交流的有效性,在具体的实践中,就教师层面笔者有一些做法和思考,现形成文字,以供研讨。
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给自己重新定位,课前对学习目标进行计划与分解,为完成各个子目标设计不同的交流方式,课上教师则应成为交流的参与者,各种信息的收集者、传递者、处理者、活动流程的组织者。
合作交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并在此过程汇总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所以合作交流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更不是为了热闹和好看,问题的设计和交流点的选择很重要,问题的提出不应该太简单,太简单了没有合作交流的意义,也不应该太难,太难了提供给学生的信息太少,使学生难以入手,在思维的研究中表明,只有提供给学生的是含熵信息时,才会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模式,另外交流点应该选在本节课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要能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案例1:在对数的第一节课的教学中,当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后,让学生思考一下问题,并交流思考的成果。
练习:思考下列各式中的取值情况:
b=log(-2)8;b=log02;-b=log00;b=log13;b=log11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已经掌握了指对数的相互关系和指对数的互化,所以能很快解决以上问题,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这与已掌握的指数函数的知识不相符,从而使学生形成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深层次的思考原因,进一步的完善已学的对数知识。这部分的内容既有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又有学生刚学习的还不完善的知识,而且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和疑点,所以这个地方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生入手容易,但在解决的过程中又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而且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远远比教师直白地传授给他们,效果要好的多,实践也是如此,通过对产生的问题的思考和交流,学生能很好完成以下表格的填写。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得出底数的所要满足的条件
loaN=b b的取值 反例a<0 不存在 b=log(-2)8 a=1 不存在 b=log13不唯一 b=log11 a=0 不存在 b=log02
于是得出a的范围:a>0且a≠0.从而;对数的真数大于0.
要使交流有效地展开,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交流方法和组织好不同形式的交流,既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其能大胆发言,又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并能思考他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小组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常用的交流形式,在小组交流中,因为学生所要面对的人数较少,当学生们两个一起或分小组学习交流时,用来表达他们尝试性的想法和听取同学的反映及想法的机会就相对多一些,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学会听取和仔细表达他们的想法。在小组交流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这个过程往往是学生交流的第一个层次,而且是学生对各种想法的一个判断和筛选的过程。
小组交流以后,通过进一步的班级交流,可以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答辩质疑可以使学生对某一知识的认识得到有效提高,从而进一步抓住事物的本质,并较快地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案例2:等比数列性质的学习,在班级交流中各小组代表把小组交流的成果一一列在黑板上,等下一步质疑。有学生很快举出反例,求和公式不成立,其他结论是否成立,再进入下一轮证明。
通过交流,学生们自己的思考变得清楚了,这也使他们学会分析问题,学会类比,并懂得批判地接受,以达到提高自己数学学习的能力,向整个班级表达一个想法时,当这些想法被大家搞懂的时候,所有学生都能因为参与讨论而获益。用口头语言准确地将思想表达出来,不仅仅是重复内部思维,显化内部思想的过程,通过讲述者与所有同学之间的交流,可以改进那些表达得不太准确,不太系统的地方,再用更加精确的语言重新表达,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达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所需知识的更深刻的理解。
书面交流是交流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它也可以放到课外作为课内交流的一种延续。只有用文字符号、语言表达出来,数学思维才变得清晰而有条理,明确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更利于检验、修正和完善。而且在书面表达的过程中,存在着对自己已有思想的概括,只有通过重新概括才能使表达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才能把自己所理解的实质内容准确地叙述出来,同时也增加对数学语言的准确性的理解,通过思考他人的想法和策略扩展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
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再耐心地向学生说明;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时,教师要进行及时的提醒;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案例3:在一堂试卷讲评课上,我先让学生小组合作,把通过合作能解决的问题解决掉。当我深入到某个小组中去时发现,有这样一道题:
若 a>0,b>0且,则 a+2b的最小值为____
大多数学生的方法都是通过消元,把转化为一个关于a或b的函数来解决。但有学生提出,这个题目应该可以用基本不等式来解决,在具体的解决过程中,却产生了困难,不知道如何入手。说明用基本不等式来解决这类问题,学生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还停留在有印象、见过或模仿的阶段。我马上介入到他们的小组合作中去,跟他们一起分析,
很容易看到,这时可以用基本不等式来求出最小值,这个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教师要及时地从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巩固和掌握知识。
当然在小组合作的数学课堂,就如何提高小组合作交流的有效性,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说如何提高和激发小组成员交流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如何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评价制度,以此来促进有效交流的提高。对我来说,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边学习边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
[1]李学莲.高中数学教学方法之浅析[J].都市家教,2012(1)
[2]胡艳.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科教论坛,2010(4)
[3]游强.合作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J].网络导报,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