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夏寅,薛 峰,潘晓明,童勤毅
(国网苏州供电公司,江苏 苏州 215004)
某110 kV变电站1号主变供电的10 kV母线上发出单相接地告警信号时,接地变保护装置I段动作跳闸,但是发生接地故障的母线段上仅有保护启动报文,而没有跳闸。
调取接地变保护装置跳闸时的录波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接地变开关柜保护CT采样得到的三相电流大小接近,相位相同,是典型的零序性质的故障电流,且数值较大。保护装置记录的动作时的三相电流二次值分别为:A相10.98 A;B相10.54 A;C 相 10.98 A。其变比为 200/5,一次电流值约420 A。而接地变保护电流I段的定值为400 A,所以保护动作正确。
(2) 母线PT三相电压在接地变故障电流存续期间基本对称,下降幅值很小。在接地变跳闸后C相电压降为0,其他两相电压升高,此时为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的标准电压波形。
接地变保护装置跳闸时,CT0通道采集的是开关柜至接地变高压电缆外的零序CT的值。该CT铁芯截面小,二次绕组容量小,变比为50/1,仅用于小电流接地监测告警,当一次侧流过3I0=1 260 A 电流时,波形明显饱和。
调取发生接地故障的10 kV线路的保护装置启动发报文时的录波图,可以发现:线路B相没有装设CT;A相始终是负荷电流0.75 A;C相有持续5个周波的故障电流;二次值10.6 A,变比为600/5,一次值约1 270 A,没有达到线路保护电流I段的定值2 520 A,持续时间也没有达到线路保护电流Ⅱ段延时0.5 s的定值,所以线路保护仅启动报文而没有跳闸。
在接地变跳闸后,C相电流下降为1.33 A,一次值159 A,该线路CT0通道采集到的零序电流为3.06 A,一次值153 A,判断接地点在该线路C相上。
只有当接地变中性点消弧线圈被短接变成直接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电流才有可能很大,且流过接地变的故障电流全部为零序电流性质。
用母线等值阻抗来估算线路接地故障电流。该站10 kV母线正常方式下等值阻抗为3.7 Ω,Sj=1 000 MVA。接地变容量 1 100 kVA/100 kVA,短路电压2 %,每相零序阻抗3.92 Ω(标么值为35.36)。通过计算可得:接地故障发生在线路首端时每相零序电流大小为1 295 A;接地故障发生在线路末端时每相零序电流大小为450 A。由于接地故障过渡电阻的影响,实际接地变保护装置采样得到的故障电流为420 A,基本符合接地变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猜测。
现场对接地变进行了相应绝缘、耐压测试,对消弧线圈也进行绝缘测试,测试结果一切正常。重点排查接地变中性点绝缘情况,也正常。
接地变消弧线圈及其控制器是某公司的成套产品,具有自动补偿电容电流和判断接地后短时投入中电阻选线功能,电路控制原理如图1所示。
该装置采用并联中电阻选线功能,在接地时短时投入电阻(自动合上1KM,几秒钟后断开)时,接地点的电流幅值和相位都会有明显变化,因此接地选线的准确性很高。由于该变电站各10 kV线路零序CT没有接入消弧线圈控制屏,不能用消弧线圈自动选线功能,所以不需要在运行中投切此中电阻,应该将此回路取消。常规的做法是,将投切开关1KM置分位以后再将其控制电源拉开。在这次消弧线圈改造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为了更彻底解除中电阻回路,将真空断路器与中电阻连线解开,但没有采用任何绝缘措施就直接用扎带固定在槽钢支架上(见图2),并以为连线已解开就不再需要将1KM的控制电源拉开。
图1 消弧线圈控制原理
接地变投运后,正常运行时1KM打开,该点不带电,对系统没有任何影响。当系统发生接地故障时,消弧线圈的自动选线程序启动,1KM合闸,系统经过接地变中性点、断路器触头、断路器与中电阻之间连线、槽钢支架与大地构成回路,变成了接地系统,导致了本次接地变保护的跳闸。而跳闸后进行耐压、绝缘测试都没能发现绝缘薄弱点,也是因为1KM已经断开的缘故。因此,对于接地变采用此类消弧线圈及其控制器的变电站,在运行过程中应注意断开投切中电阻的真空断路器控制电源,并在消弧线圈控制器中将“并联电阻”功能退出,同时对其他类似一经操作即带电的部位应做好必要的绝缘措施。
图2 故障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