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娟春,蔡拉平,李 军,张丽英,常 宁
(石家庄市第八医院,石家庄 050081)
脑卒中后足下垂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一种功能障碍,是制约患者步态及步行能力的重要因素,它是由小腿的前肌群和外侧肌群麻痹、小腿的后肌群痉挛牵拉所引起。它形成的特征性足下垂步态制约了步行能力,妨碍了踝部功能的进一步恢复[1],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平衡与步行功能,且病程越长,受限越严重。近年来,笔者在太阴阳明平衡刺法的基础上加用关刺解溪、斜刺八风,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2009年至2012年我院门诊或住院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40例。根据就诊顺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解溪八风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和太阴阳明平衡刺法组(简称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61.3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病15例,糖尿病9例,高脂血症8例,平均病程16.7 d。对照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43~69岁,平均年龄59.6岁,合并高血压病12例,糖尿病11例,高脂血症10例,平均病程15.9 d。2组临床资料均衡性良好,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
1.2.2 中医辨证分型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1.2.3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4]。
原发病为脑卒中,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确诊;偏瘫;偏瘫侧足下垂,踝关节不能背屈或背屈无力;意识恢复清醒且能配合治疗者。
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有严重的下肢关节疾病、下肢神经病变、腰骶椎管狭窄、脊髓病变以及其他由于外周神经损伤引起的足下垂、重症感染、精神病患者,依从性差、不按规定治疗,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定者,已接受其他治疗并可能影响疗效指标观察者。
对照组选取患侧阳陵泉、足三里、下巨虚、丰隆、悬钟、阴陵泉、地机、漏谷、三阴交,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解溪、八风。肝阳上亢者加风市,肝肾亏虚者加肝俞、肾俞,痰瘀阻络者加膈俞,气虚血瘀者加气海、血海。
患者取仰卧位,首先被动活动踝关节20~30次至最大角度,继而嘱患者努力主动背屈踝关节,然后患肢屈膝,患足平放于床面上。
针刺时间选择上午8∶00~11∶00(辰时、巳时)。选用0.35 mm×25~60 mm华佗牌无菌毫针,75%酒精常规穴位局部消毒。毫针垂直刺入,进针深浅以得气为度,得气后施以相应的补泻手法,留针20 min。每日1次,3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7 d。
观察组:按照太阴阳明平衡刺法[5]。足太阴脾经穴位采用提插捻转徐疾补法,足阳明胃经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以先阴经、后阳经自上而下顺序依次针刺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地机、下巨虚、漏谷、丰隆、三阴交、悬钟。
2) 模拟结果表明,辅助气流风速越大,产生的飘移越小;气流出口与垂直方向成30°时,产生的雾滴飘移率最小;喷头越接近气流出口,产生的飘移越小。
治疗组在与观察组治疗方法相同的基础上,加用解溪采用针尖向上关刺法、八风向上斜刺补法。
2.3 2组患者均配合相同的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者配合常规降压、降脂和控制血糖治疗。
3.1.1 踝背屈角度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踝背屈角度提高4°及以上;有效:治疗后踝背屈角度提高2°~4°;无效:治疗后踝背屈角度提高不足2°或无改善[6]。
3.1.2 患足的恢复阶段 利用Chedoke-McMaster中风评测表评定患足的恢复阶段[7]。
3.1.3 临床疗效观察 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均由同一位不了解治疗分组的专业人员,逐一评定每位患者的踝背屈角度和患足的恢复阶段。
表1 2组患者踝背屈角度疗效比较(%)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另外,2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患肢功能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Chedoke-McMaster患足恢复阶段比较
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患足恢复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脑卒中后足下垂治疗上均有疗效,且2种疗法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脑卒中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足下垂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一种功能障碍,是制约患者步态及步行能力的重要因素,它是由小腿的前肌群和外侧肌群麻痹、小腿的后肌群痉挛牵拉所引起。其形成的特征性足下垂步态制约了步行能力,妨碍了踝部功能的进一步恢复[1],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平衡与步行功能,且病程越长受限越严重。脑卒中偏瘫多认为是高级中枢丧失其对随意性运动功能的控制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低位中枢控制下痉挛为表现基础的异常模式。卒中后足下垂的主要特征是跖屈肌群张力增高而足背屈肌群张力相对低下。因此,治疗上主要是针对性地兴奋非优势肌群(足背屈肌群-胫骨前肌、趾长伸肌、踇长伸肌),抑制优势肌群,协调下肢肌群间的张力平衡,促使肌张力达到新的平衡,恢复正常的运动模式。而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经脉分别循行于下肢的内外两侧。正如《灵枢·经脉》云:“脾足太阴之脉……循胫骨后,交足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 胃足阳明之脉-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针灸原则,平衡针刺二经可达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的作用[5]。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肌肉关节的活动与脾胃关系密切,针刺太阴阳明可鼓舞中焦之气,透达四肢、濡筋骨、利关节。且辰时、巳时属脾胃经当令之时,按时治疗效如桴鼓,可以达到最佳的针刺效果。而足三里为足阳明经的“合”穴,丰隆是足阳明经“络”穴,解溪为足阳明经的“经”穴,阴陵泉为足太阴经的“合”穴, 加之阳陵泉为筋之会穴,穴下为胫骨前肌,其有内和脏腑、外润经筋、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之功效;悬钟为髓之所会,有填精益髓、舒筋通络之功, 诸穴相合共奏调和气血、濡养宗筋、疏经通络之功;解溪位于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央,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用关刺法“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八风穴属经外奇穴,又名“阴独八穴”、“八冲”,出自《素问·刺疟》,当时是有位无名。其间布有趾背神经、足背神经、足背中间皮神经、趾长、短伸肌腱以及趾背动、静脉,足背动、静脉、足背静脉网是神经、血管、肌腱集中分布区域,针刺此穴可疏通经络,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和营养,提高新陈代谢和神经兴奋性,使肌肉收缩加强,损坏部分神经肌肉功能得以恢复。另发现治疗效果除与病程、病情、年龄因素有关外,与疗程长短也密切相关。
[1] 黄寅明,李华南,高旸. 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腧穴热敏化灸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疗效观察 [J].天津中医药,2011,28(6):518-520.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8.
[4]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5] 马娟春, 蔡拉平, 郝树森,等. 太阴阳明平衡刺法治疗脑卒中下肢偏瘫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6):653-654.
[6] 张世亮,王声强. 针刺治疗中风后踝关节背屈功能障碍18例[J].中国针灸,2006,26(2):119.
[7] 王玉龙. 康复评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