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翠,郑有浩,秦应娟
(1.遵义市第四人民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4; 2.遵义市中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0;3.毕节市中医医院,贵州 毕节 551700)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由多种肾疾患引起的慢性持久性肾功能减退,导致代谢产物在体内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呈现全身多系统症状的一个临床综合征[1]。由于该病病程长、治疗困难、死亡率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目前西医保守疗法效果不理想,透析疗法和肾移植虽能延长患者生命,但其昂贵的治疗费用常令许多患者和家属难以接受。因此,积极寻找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中医药作为延缓CRF进展的非透析疗法正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诸多医家在理论、临床和实验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因此积极开发中医药治疗CRF的研究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2]。我院采用益肾泄浊方辨治CRF已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表1显示,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肾内科门诊收治的58例CR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肾脏病专业组1993年拟定的《CRF西医相关诊断标准和分型标准》[3]以及第二次全国中医肾病专题学术会议拟订的《中医辨证标准》[4]。所有患者均经常规检查确诊,临床主要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乏力、腰膝酸痛、头晕、面色萎黄、脉细、舌苔腻等症状,辨证符合气阴两虚证兼湿浊、血瘀或水气,血清肌酐(SCr)均>150 umol/L,肌酐清除率(Ccr)均<80 mL/min[5]。纳入前患者均未进行血液及腹膜透析,排除合并心脑血管、造血系统严重疾病者以及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将5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肾功能分期及原发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1.2.1 常规综合治疗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综合治疗,包括抗感染、降压、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给予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等[6]。
1.2.2 中药治疗 实验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
础上给予我院经验方益肾泄浊方加减治疗:生熟地各15 g,生黄芪各15 g,白术10 g,防风10 g,生龙牡各30 g,六月雪12 g,黑白丑各10 g,生大黄8~10 g(后下),僵蚕20 g,川芎9 g,生甘草6 g[7]。气虚严重者加太子参;偏阳虚者加淫羊藿、巴戟天;偏阴虚燥热者加山茱萸、知母;兼湿浊者加法夏、苍术;兼血瘀者加当归、地龙;兼水气者加猪苓、茯苓、车前子。本方每天1剂,每次水煎至150 ml共煎3次,混匀后分3次口服。视患者排便情况调整大黄剂量,要求每日排便2次,以软便为宜,连续治疗2个月。
1.2.3 对照治疗 对照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尿毒清颗粒(5 g/袋,康臣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国药准字Z20073256)每日4次,6、12、18时各服5 g,22时服10 g,温开水冲服。与其他药物(包括降血压药等)间隔2 h口服。
表2显示,所有患者治疗2个月后均进行疗效评价,评价标准参照1987年全国肾衰竭保守疗法专题学术会议拟定的标准[8]。
表2 疗效评价标准
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2个月进行中医证候评分、肾功能各项指标检测及血红蛋白检测,并记录2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中医证候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慢性肾衰竭症状分级量化表相关标准进行;肾功能检测包括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尿酸(UA)的检测以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计算按Cockcroft公式:男性患者:Ccr=(140-年龄)×体质量(kg)×88.4/[72×Scr(mmol/L)];女性患者:Ccr=(140-年龄)×体质量(kg)×88.4/[85×Scr(mmol/L)][10]。
表3显示,实验组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表明益肾泄浊方辨治CRF疗效优于尿毒清颗粒。
表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aaP<0.01
表4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实验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益肾泄浊方辨治CRF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疗效显著。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aaP<0.01;与对照组比较:bP<0.05
表5显示,实验组治疗后Scr、BUN均明显降低,Ccr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后Scr、BUN和UA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Scr明显低于对照组,Cc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益肾泄浊方辨治CRF在改善患者肾功能方面疗效显著。
表5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各项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aaP<0.01;与对照组比较:bP<0.05
表6显示,实验组治疗后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有所增长,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血红蛋白略高于对照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种治疗方式在提高血红蛋白方面效果均不明显。
表6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检测结果比较
实验组治疗期间1例发生腹泻,适量减少大黄用量后症状缓解;对照组2例发生腹泻,服用复方黄连素片后缓解;1例发生感冒,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据国际肾脏病协会统计,CRF自然人群年发病率约为0.01%~0.02%,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中国中医药学会曾在两次全国会议上制定了慢性肾衰分型标准。第一次在1983年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昆明会议上制定了《慢性肾炎辨证分型标准》,将慢性肾炎分为3个阶段,即水肿阶段、肾劳阶段、肾衰阶段,其中肾劳和肾衰阶段即为慢性肾衰。肾劳阶段中医辨证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型、肾元亏虚型、肾虚湿热型、肾虚瘀滞型,肾衰阶段分为正虚邪实湿浊聚集型、肾元衰竭浊邪壅闭型。第二次在1987年9月天津会议上通过的《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型和疗效判定标准》,将慢性肾衰分为正虚5型及邪实8型,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正虚5型分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邪实8型为外感、痰热、水气、湿浊、湿热、瘀血、风动、风燥。同时,卫生部于1993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药新药治疗尿毒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正虚为纲、以邪实为目,主要将慢性肾衰分为脾肾气(阳)虚证、脾肾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夹邪实证(湿浊、水气、贫血)。
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于中医学“关格”、“虚损”、“溺毒”等范畴。本病由肾脏本身疾病的迁延不愈而致,也可因肾脏以外的疾病日久累及肾脏功能而造成。中医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主要有外邪侵袭、劳倦过度、饮食失调、情志失和、失治误治、久病及肾、禀赋不足等,而外邪、饮食、劳倦以及误治等又常常是诱发慢性肾功能衰竭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
慢性肾衰的治疗方法有健脾补肾法、温阳健脾法、滋补肝肾法、清热化湿、和胃止呕法等。但在临床中笔者认为,益肾泄浊始终贯穿其中,但对于益肾与泄浊偏重偏轻又有不同,治疗原则上当以维护正气、保摄阴阳为基本原则。同时分清标本虚实的主次缓急,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不得滥用克伐之品以损伤肾气。 辨证思路上,慢性肾衰属于正虚邪实证,对其辨证首当辨明虚实。本病无论早中晚期均具有正虚,故有辨气虚、阳虚、阴虚之异。在正虚的同时多挟实邪,当辨外感、湿浊、湿热、瘀血之偏盛。在整个病变过程中,掌握好正虚和邪实表现的轻重是其辨证要点。只有分清这两者治疗的偏重偏轻,才能使脾胃升降有序,浊邪外出有路,三焦通调、共奏益肾固本、和解枢机、扶正祛邪之功。
本研究中采用我院多年经验方益肾泄浊方辨证治疗CRF,生熟地入肾经而滋阴降火,养阴津而泄伏热,共达填精益髓、养血之功;生黄芪补气健脾、益气固表、利水退肿,加用蜜灸黄芪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之效,两药共奏补益与泄浊之功;白术、防风配合黄芪为玉屏风散,三药合用健脾、固表,能够补脾养肾,促进肾气逐渐恢复;生龙牡入心、肝、肾、大肠经,益阴潜阳;六月雪健脾利湿、舒肝活血;黑白丑归肺经、肾经、大肠经,泻水通便,消痰涤饮;大黄则可通腑泻浊,促使肠道内毒素排泄,也有活血祛瘀的功效;僵蚕味辛行散,能被祛风、化痰、通络;川芎能够活血泄浊,诸药合用以益肾为主,兼有利湿、利水、祛瘀、祛风等泄浊之意,针对CRF本虚标实的特点达到扶正不碍邪、祛邪不伤正的效果。而患者临床症状、肾功能改善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治疗组。总体来看,益肾泄浊方辨治气阴两虚型兼夹浊邪CRF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CRF临床症状及肾功能,延缓CRF病情进展,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1] 秦先屈.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2] 周向武.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现代研究进展[J]. 安庆医学, 2012, 32(2):29-32.
[3] 王海燕, 郑法雷, 刘王春, 等.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C]. 中华内科杂志, 1993, 32(2):132.
[4] 张文龙. 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近况[J]. 中医杂志, 1991, 32(3):54.
[5] 于书香, 侯一军, 郭旸.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 18(03):298-300.
[6] 李金芳, 杨洪涛. 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研究进展[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7, 21(03):10-12.
[7] 陈光明. 通腑泄浊、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8] 沈庆法. 中医肾脏病学[M].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7:56-59.
[9] 郑萸筱, 等.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3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64-165.
[10] 谢锐. 健脾益肾活血泻浊方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观察[D]. 湖北中医学院,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