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张斌
中国经济加冕预测的是与非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张斌
世界银行根据购买力平价法得出的中国经济总量将很快超过美国的结论并不客观,美国经济相对中国仍具有绝对优势.不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是迟早会发生的事情,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将成为第一富国.
虽然在最新一期的2014《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IMF将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下调至7.4%,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3-2014》也给出了同样的预测数据.但是,这并不影响全球舆论对中国经济的期望:今年早些时候,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比较项目"小组发表了研究报告,认为根据购买力平价(PPP)方法,中国即将在2014年下半年的某个时点替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
此份报告发布后,权威杂志《经济学人》随后刊登了题为"巨龙加冕"的文章.文章中称:"美国世纪终结,太平洋世纪来临"--自1872年美国经济总量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之后,美国一直保持着世界经济龙头的席位.
显然,世界银行预测的这个时点要比之前国际上的各种预言早了许多,此前最大胆的预测来自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他们认为中国的经济总量将在2016年超过美国; IMF则认为中国将在2017年超过美国经济,届时美国GDP总量为19.70万亿美元,中国则为20.33万亿美元.
若要弄清这份报告中"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认定根据,就必须要先了解购买力平价(PPP)法,它是以国内商品价格同基准国家同种商品价格比率的加权平均值为购买力平价计算.
简单地说,按照购买力平价法得出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的结论,就意味着,一元人民币在中国可以比一美元在美国购买更多的消费品.
事实上,比较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是很难的.购买力平价法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本身存在巨大缺陷--没有考虑到各国间在产品质量、消费偏好、文化背景、物价结构、产品供应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其中产品质量是极为关键的因素.
众所周知,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产品坚固耐用、高科技含量高、产品标准高、市场价值高,这是发展中国家无法媲美的.同一种产品,发达国家的使用期限为5年,而发展中国家很可能使用一年就报废.
以日常生活中必备的鸡蛋为例,按照购买力平价法,同样数量的鸡蛋,在各国对GDP的贡献应该是相等的,即中国生产的鸡蛋越多,由此计算得出的GDP总量就越大.然而,由于发达国家生产的鸡蛋其营养和卫生标准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其市场价值相差很大.
由此可见,购买力平价法与实际不一定相符.虽然世界银行和IMF等世界权威的经济组织在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总量进行比较时,大量地采用了购买力平价法来计算,但是其得到的结果仍然值得商榷.
无法回避的是,在基于购买力平价法得出的让人惊叹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的背后,是现实中被掩盖的落后和贫困.
让我们来分析一组数据.根据购买力平价法,2011年,世界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总产出高达90万亿美元以上,其中几乎有一半来自中低收入国家;而按照汇率方法计算,世界总产出仅为70万亿美元,中低收入国家仅占32%.
在这两种计算方法的落差下,中国随时都可以一夜之间"自动地"提前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而实际上,根据中国官方数据,中国还有占总人口近十分之一的1.28亿贫困人口.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在购买力平价法的光环之下,印度也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这并不能掩盖印度是一个更为贫困的发展中国家的事实,要知道,印度人均GDP位居世界第127位.
世界银行报告中所提到的中国官方态度,也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对于这一预测结果的不认可:"中国国家统计局对于报告所用研究方法的某些方面表示了保留意见."
其实,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以减少全球贫困为宗旨的世界银行和人们玩的一个"数字游戏"而已--购买力平价法能够人为提高发展中国家的GDP水平.
大经济体俱乐部,中等收入经济体占半壁江山
然而,不得不重视的是,世界银行这种对于"数字游戏"的长期沉迷,导致其逐渐忽视了世界减贫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同时也催生了世界范围内"大国威胁论"的发展--这并不利于全球减贫,同时也违背了世界银行的宗旨.
要正确衡量中国经济总量并不困难,用汇率方法计算和比较各国的GDP,是相对符合实际的方法.
由于汇率是货币之间兑换的价格,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产品只有在国际市场上才能显现出其真正价值,也就是国际比较价值.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某种产品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一般低于甚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同样产品,这种产品按市场汇率计算出的对GDP的贡献率实际上要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除了汇率算法外,运用人均GDP进行比较,也能够对中国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这种比较方式得到了西方一些评论家和学者的认同,他们并不把"美国以及西方即将失去全球经济老大和优势地位"这种言论放在心上,认为中国人口基数太大,GDP总量平均到每个人头上将远远低于美国等西方国家--而这才是评价何为富甲一方的真正标准.
的确,根据世界银行2012年的统计数据,美国人均GDP为51749美元,世界排名第七;而中国为9083美元,世界排名第90.美国对中国仍然保持着绝对优势.
自1872年以来,美国一直保持全球最大经济体的地位,而西方国家300年来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一直保持绝对优势.面对世界银行的预测,许多西方媒体和学者忧心忡忡,他们认为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将会对美国及西方构成经济和军事的双重威胁.
甚至有一些地缘政治学家认为,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是一个里程碑,将引发一些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其中最大的莫过于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巨变--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中国的经济实力可以影响到全球市场和全球资金流动,尽管美国等西方国家多年来实施全球经济再平衡战略,但天平仍不断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倾斜.
最终,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美国还可能在政治上失去全球第一的地位,中国将会挑战美国领导下的西方在全球的主导地位.
更有意思的是,在世界银行报告发表不久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在西点军校毕业典礼上发表了演讲,声称"美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国家.这就是我们的底线:美国必须永远处于领导地位,如果我们不领导,没有别人会来领导."这一说法和上述学者的担忧不谋而合.
来自于西方学者在意识形态和哲学方面的忧虑则更为离谱:中国GDP成为全球第一,是否证明中国政治和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和效率性?他们认为,中国的经济成功可能不仅是对美国经济主宰地位的威胁,而且是对已经取得经济成功的西方民主模式的威胁.
此外,西方一些舆论还别有用心地认为,中国政府对中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并没有刻意渲染,而是淡然处之,这是因为中国意图避免成为第一经济大国带来的国际责任和压力.
无论西方如何解读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正为东方巨龙赢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但也必须认识到,只有追求高质量的GDP,才能够稳步推进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梦想以"大跃进"的方式"赶英超美",试图实现工业化、摆脱经济贫困和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浮夸和急躁的冒进风气,收效甚微,甚至一度造成经济发展的扭曲和倒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高速增长奇迹,但也出现了片面追求GDP的倾向,造成诸多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合理、金融业脆弱、外汇储备过高、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内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环境恶化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纠正,将严重危及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事实证明,GDP增长的"零和游戏"是一种过时的简单思维和冷战思维.在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困境中,世界银行恰在此时为中国戴上GDP全球第一的桂冠,确实难以令中国高兴,甚至还有某种讽刺的意味.
当前,为保障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中国政府正在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模式,更加注重GDP的增长质量.现在,中国追求的是双赢、多赢,同时倡导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中国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人口占世界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曾长期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近代以来,受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中国经济一落千丈,人民生活一度陷入贫困.
现在,按照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无论按哪种方法计算,还是出自哪家机构的预测,中国都将迟早成长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只不过是回归到历史的常态.
然而,即使将来中国成为全球第一经济体,在长时间内仍将是发展中国家.GDP数字既是一个流量,也是一个存量.中国不仅人均GDP仍然较低,而且国民财富的存量也相对偏低,成为全球第一经济体不等于成为富国,中国国民财富即GDP存量的积累还需要几代人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