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恒
(湖北省黄冈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黄冈435315)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49例
马 恒
(湖北省黄冈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黄冈435315)
目的 探讨中医方法辨证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糖尿病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研究要求,从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到我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选出98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9例)给以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49例)给以中医辨证治疗,并对两组进行疗效比较观察,最后统计并比较两组的实际临床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中,显效32例,有效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9.59%;研究组显效4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96%。并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在临床上有显著疗效,且针对性强,副作用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阴虚热盛;肝肾阴虚;湿热内蕴;阴阳两虚
糖尿病(DM)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一种葡萄糖易在血液中堆积过多的疾病,可由感染、肥胖等环境因素促发,其主要标志为高血糖、高血脂、高粘倾向,一般分为1型和2型[1]。1型糖尿病主要是机体的胰岛素分泌缺乏,主要依赖补充外源性胰岛素来维持生命,多见于青少年;2型糖尿病则存在胰岛素抵抗,多见于成人,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2]。中医学上对本病的病因和机理论述与西医不同。它认为主要是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过食肥甘,饮食不节,劳欲过度,情志失调,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且以燥热为标,阴虚为本;病延日久,阴损及阳,从而阴阳俱虚;阴虚燥热,耗津灼液导致血液粘滞,血行涩滞从而成瘀;阴损及阳,阳虚寒凝,亦可导致瘀血内阻[3]。我院中医科近年来对糖尿病患者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98例病人均来源于本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的门诊及住院病人。所有病人均符合WHO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大于7.2mmol/L,且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将这98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其中研究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46~74岁,平均年龄(52±4.5)岁;病程1~13年。对照组男30例,女19例;年龄47~73岁,平均年龄(51.5±6.2)岁;病程1~11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于两组患者给以相同的护理和一般治疗:控制血糖,抗感染,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营养及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以西医治疗:选择二甲双胍口服,开始一次0.25g,一日2次,以后根据疗效逐渐加量,一日最大剂量不超过2g。若患者病情严重或病程三年以上,则与胰岛素联用[4]。
研究组给以中医辨证治疗:根据病情差异,辨证后将49例病人分为:阴阳两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虚热盛、湿热内蕴等5种症型[5],针对症状分别组方进行中药治疗。①阴阳两虚者选择金匮肾气丸加减,药物包括知母、黄芪、牡丹皮、淮山药、熟地黄、肉桂、山茱萸、熟附片、杜仲等。②气阴两虚者选玉泉丸加味,方药包括花粉、山萸肉、西洋参、麦冬、葛根、黄芪、乌梅、熟地黄等。③肝肾阴虚者选左归丸加减,方药包括生地黄、茯苓、淮山药、山萸肉、淮牛膝、炙甘草、菟丝子、枸杞等。④阴虚热盛者选用三消汤,方药包括麦冬、花粉、黄连、生地、黄柏、西洋参、知母、白术、茯苓、当归等。⑤湿热内蕴者选方为三仁汤加味,方药包括薏苡仁、白蔻仁、杏仁、滑石、法半夏、淡竹叶、川朴、通草、生地黄、花粉、黄连等[6]。如果并发有胰岛素抵抗的加用麦冬、知母等;并发有糖尿病足则加用丹参、红花;并发有代谢综合征的加用地锦草、党参、大腹皮、车前子、生地黄[7]。同时根据病情的不同,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对病人进行综合辨证组方,中药内服,每日1剂,2~3月为一疗程。
1.3 疗效标准 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和餐后两小时血糖水平: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血糖监测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血糖监测基本正常;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血糖水平下降不明显[8]。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c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的显效率为91.84%,总有效率97.96%,对照组的治愈率为65.30%,总有效率79.59%,两组比较,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在逐年增加,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第三位严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9]。迄今为止,针对糖尿病的中医治疗,国内学者进行了多方面探讨,并出现了从肝、从脾、从痰等多方面论治和以辨证分型论治的报道,但由于临床辨证分型不统一,造成了临床报道疗效主观性强、疗效不显著等情况[10]。本研究将糖尿病分为气阴两虚、阴虚热盛、肝肾阴虚、湿热内蕴、阴阳两虚5种证型,并针对不同证型给以不同药方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显效率为91.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30%,总有效率97.96%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9%,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有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刘志邦,顾琴,顾群,等.我国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现状与展望[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4,20(2):137-138.
[2]张荻,王旭.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主要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概述[J].中医杂志, 2011,11(5):12-14.
[3]付秀美,王晓杰,钟美蓉,等.中药治疗糖尿病机制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9,4(15):116-117.
[4]卢兆莲,黄才国.中药降糖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9,15(11):76-78.
[5]赵军.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糖尿病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2008,14(9):1060-1061.
[6]陈思东,俞守义,许雅,等.2型糖尿病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 2002,18(7):814.
[7]张毓洪,陈启众,贺宝福,等.银川市社区二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06,28(2):95-97.
[8]潘长玉,尹士男.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0,16(1):56.
[9]杨戈.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96例临床观察[J].中医中药,2012,10(10):304-305.
[10]易先忠.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1,3(16):7-8.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1.013
1672-2779(2014)-01-0032-02
��苏 玲 本文校对:胡 盛
201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