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静
(山东省泰安市中医二院内三科,泰安271000)
复方红豆杉胶囊治疗肝癌40例
李 静
(山东省泰安市中医二院内三科,泰安271000)
目的 探讨复方红豆杉胶囊治疗肝癌患者的临床研究。方法 2010年1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8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之上,还给予复方红豆杉胶囊,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肝癌患者经过一个疗程的药物治疗之后。治疗组肝癌患者的总有效率(82.5%)与对照组肝癌患者的总有效率(70.0%)相比较(t=1.125,P=0.026<0.05),两组患者间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复方红豆杉胶囊是治疗肝癌患者有效的药物之一,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复方红豆杉胶囊;肝癌
肝癌属于中医学“积聚”、“臌胀”、“黄疸”、“癓瘕”、“胁痛”等范畴,是以上腹部或右上腹部疼痛、胀满或肿块为特征,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消瘦乏力,甚至黄疸、发热、出血等表现的一种疾病。多由于感受湿热毒邪迁延留滞,七情郁结,饮食内伤等所致肝脾失和,气血痰毒痰结脉络,日久渐聚积成块停于胁腹而成。肝癌具有起病隐匿、潜伏期长、高度恶性、进展快、侵袭性强、易转移、预后差等特点,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健康[1]。本文选择2010年11月至2012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肝癌患者,采用复方红豆杉胶囊进行治疗,取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1月至2012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肝癌患者,本组患者根据临床表现、CT、实验室病理学确诊为肝癌,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关于肝癌的疾病诊断标准,排除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为42~65岁,平均年龄为54.9岁。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肝癌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相比,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给予本组患者常规化疗方案(顺铂+5-氟脲嘧啶),每次将20~30mg顺铂溶于生理盐水25ml中静脉注射,计量按照体重15mg/Kg的5-氟脲嘧啶,溶于等渗盐水或5%葡萄糖液中,滴注2~8小时,每日一次,连续5日,持续四周为一个疗程。②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化疗方案的基础之上,每天三次给予患者口服两粒复方红豆杉胶囊,持续四周为一个疗程。严密监测两组肝癌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比较两组肝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4]。
1.3 疗效评价标准[2]①完全缓解:患者的病变和临床症状完全消失;②部分缓解:患者的肿瘤肿块大小减小到原来的一半以上,临床症状得到了一定缓解;③稳定:患者的肿瘤肿块大小缩小尚未达到原来的一半;④进展:患者的肿瘤肿块增加,临床症状未出现任何改观甚至出现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患者资料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相比较:两组肝癌患者经过一个疗程的药物治疗之后。治疗组肝癌患者的总有效率(82.5%)与对照组肝癌患者的总有效率(70.0%)相比较(t=1.125,P=0.026<0.05),两组患者间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相比较(n,%)
肝癌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病毒性肝炎、酒精、饮食等因素有关。由于肝气郁结日久,容易化火伤阴,肝癌患者常有肝阴虚表现[3]。“解毒活血、滋阴扶正”是中医治疗晚期肝癌的治疗原则。复方红豆杉胶囊主要药物成分为红豆杉、红参以及甘草,具有祛邪散结之功效,大量临床实践证明[4],复方红豆杉胶囊对于治疗肝癌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是治疗肝癌患者有效的药物之一,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本研究表明,两组肝癌患者经过一个疗程的药物治疗之后。治疗组肝癌患者的总有效率(82.5%)与对照组肝癌患者的总有效率(70.0%)相比较(t=1.125,P=0.026<0.05),两组患者间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复方红豆杉胶囊是治疗肝癌患者有效的药物之一,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唐芳玫,宁日.联合检测AFP,CRP,CAl9-9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临床意义[J].医学信息,2013,11(5):210-211.
[2]冯兵,朱莹,贺嵩敏孔,等.中药罗勒胶囊对大鼠移植性肝癌TACE后VEGF和Bcl-2表达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2):146-150.
[3]孙海香,杨欣荣,徐泱,等.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对缺氧诱导因子2α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医学,2013,34(1):8-9.
[4]金玲艳,朋立超,周宁明,等.曲马多与芬太尼分别联合丙泊酚用于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肝癌的麻醉效果比较[J].中国临床医学,2013,19(1):72-74.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5.031
1672-2779(2014)-05-0056-01
张文娟 本文校对:赤百鸣
201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