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点》记者 丁 杰
达实的产业链是如何延伸的
《支点》记者 丁 杰
从香港、深圳、长沙的地铁项目到武汉绿地中心、深圳京基100等城市地标,达实智能正在把建筑节能业务从地下轨道交通延伸到地上商业地产。
当你在地铁站等车时,常常会把目光投向面前的屏幕,通过播放的新闻视频打发时间,下一趟列车的到站时间也一目了然。
这得益于地铁PIS系统。如果跟地铁有衔接的商业综合体也接入这个系统,那就能实时显示列车动态,同时为人们去商场购物和乘地铁出行提供便利。
实际上,地铁沿线的商业综合体、城市地标、以及体育馆、医院等公用设施都需要建筑智能化。对于深圳达实智能有限公司(以下称达实)董事长刘磅来说,当前全国各地的轨道交通建设如火如荼,只要搭上城市轨道交通的“顺风车”,一路将“钱”景无限。
今年5月,长沙地铁2号线试运营,标志着长沙正式进入地铁时代。“这条地铁线的智能化系统就是由我们提供的。”达实智慧建筑事业部总经理易鸿言谈中带着十分的自豪感。
两年前,达实中标长沙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综合监控系统设备采购及集成服务项目。外界对这家外来企业的胜出并未感到意外。实际上,达实是国内最早参与地铁项目建设的企业之一。从最初的深圳地铁、香港地铁开始,到如今向内地的成都地铁、长沙地铁延伸,达实签的每条线合同金额都在2亿元左右。
据统计,2006年到2012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系统市场规模平均增长率超过10%。依据目前的地铁智能化系统工程投资占地铁总投资的比重为5%-8%来看,未来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发展空间巨大。
不过,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涉足AFC系统、ISCS系统、PSD系统等多个专业领域,行业内的竞争非常激烈。业内人士分析,未来,轨道交通行业里发展的企业差异化会越来越小,如何在细节中取胜就是企业成败的关键。
最近半年多里,易鸿几乎马不停蹄地参加全国各地的商业地产论坛,万达、中海、华润、绿地这些活跃在论坛上的明星地产公司都与达实有业务合作。
“商业地产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跟这几年高铁、城际铁路、地铁等轨道交通的建设有很大关系。”易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国家和地方对轨道交通的大力建设,消费人群的时空距离被大大拉近。在这个基础上,与地铁相衔接的商业地产项目大量涌现。
在智能化行业中,由于比普通建筑要求高很多,像达实这样广泛参与地铁项目的公司并不多。在公共基础建筑领域,达实做的地铁节能排在全国前三位,比如深圳地铁3、4、5号线。
除了直接参与地铁项目,达实还在扩展地铁与商业地产结合的模式。包括地铁上盖的商业地产,商业综合体与地铁的衔接,这些都是达实的业务范畴。
“有许多做商业地产项目的公司,只能做智能化这一块,而我们对地铁的要求更清楚,这是我们特有的优势。”易鸿表示,只有做过地铁项目,同时也熟悉商业地产,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提供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地铁沿线通常是商业物业最抢手的地段。达实通过介入城市的轨道交通,对整个商业地产在城市的布局有所了解,不论是前期商业地产的规划设计,还是后期参与该项目的建设,达实都占到了先机。
目前,达实超过一半的业务来自商业地产项目,而且主要是大型城市地标,比如武汉绿地中心、深圳京基100。
显然,达实把握住了从地下到地上延伸的商业脉络。
易鸿表示,达实在商业地产领域的营销之道,就是对各类形态商业地产有自己的研究,比如酒店、商业综合体、超高写字楼、高端住宅等。
“尽管这些都与智能化相关,但它们的要求是不完全一样的。”易鸿告诉记者,只有对每一个细分行业有着深入的研究,给客户提供的解决方案才能够做到最精、最细,继而赢得客户的信任,特别是与大型商业地产公司合作的机会。
“我们希望通过多个细分领域的第一,实现成为中国建筑节能和智能领军企业的目标。”今年3月,达实被评为福布斯最具潜力企业。董事长刘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信心满满地说,在建筑领域中,达实坚持沿着几个细分市场去拓展。一是住宅建筑,恒大建筑智能化在全国60%以上的项目是达实智能提供的;二是商业建筑,五星级酒店排在第一,深圳的京基、喜来登等等。
不能不说的是,其上市后的多次并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0年底,达实成功收购深圳黎明网络。黎明网络在轨道交通领域的自动售检票系统(AFC)、地铁公司核心业务信息系统上的优势,能够与公司现有在轨道交通领域的业务产生协同效应,收购完成后,拓展了公司建筑智能化主业的业务范围,增强对客户的全面服务能力。
自2009年在中小板上市以来,达实保持着强劲的兼并扩张势头。
“我们不是说单纯为收购而收购,一定是收购对业务是有促进、相互吻合的企业。”易鸿介绍说,2012前,达实收购了北京启迪德润。这家企业是国内领先的绿色建筑评估与节能生态设计解决方案供应商,通过收购,达实一下子就把业务延伸到了产业链上游。
同一年,达实还完成了对上海联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收购,实现了业务领域从建筑智能化向绿色建筑供电系统优化咨询、工程及节能服务方向的延伸。
据易鸿透露,公司的下一步计划是往智慧城市方向拓展。“在并购方面,可能还会有一些新的动作。”
今年,达实有两个新拓展的市场重点,都与智慧城市有关,即数据中心和医院。
“全国各地都在展开医院建设,同时医院也是耗能大户,这是公共建设中最热门的细分市场。”刘磅在一次公开论坛中说道。今年6月,达实与广西钦州市中医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其打造绿色医院(又称智慧医院)。
由于在参与公共机构的建筑节能项目中积累了技术与经验,达实在商业地产智能化领域如鱼得水。
深圳是达实的总部所在地,也是达实的智能化项目“试验田”。据当地媒体报道,2013年,深圳市的单位GDP能耗下降至0.428吨标准煤/万元,在全国节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
近年来,深圳积极探索合同能源管理等新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导推广建筑能耗监测与综合节能,实现多方共赢。
根据欧美国家统计数据,建筑物能耗比例中,空调设备占65%,生活热水设备占15%,照明及电梯设备占8%,办公及电视设备占6%,卫生及厨房设备占6%。按此比例计算,建筑空调系统设备的能耗将占欧美国家总能耗的19.5%。
“中国建筑能耗已经从20世纪70年代的10%上升到35%。”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会会长李林表示,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实现建筑综合能耗管理对于绿色低碳城市建设至关重要。
但是,建筑物实现节能,需要在建设、改造、运营等环节投入大量资金,空调、照明系统等设备的直接投资,往往少则上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而体量较大、难度较高的项目甚至多达数亿元。另外,公共机构节能改造技术含量往往比较高、专业性强,如果由机构本身自主改造,难以达到最佳节能效益。
节能服务公司通过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约定节能目标,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其实质就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的全部成本。
“简单来说,就是你节能、我投资,在节能减排的同时,节省的钱大家共同分享。”刘磅说。目前,达实已形成并完善了一套合同能源管理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在深圳、安徽、广西等地得以应用,还实施应用了买方信贷、融资租赁等金融模式创新。
刘磅称,建筑节能有结构设计的节能,还有建筑材料的节能,但这两块不是我们的主战场。公司的主战场是建筑的机电设备的运营节能,目标是让建筑节能超过20%。
在深圳,地铁华侨城的节能工程达到了30%以上,市民中心项目在2013年1月运营,每年节费率也达26%以上。
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的一位官员介绍,深圳市民中心作为全国第一个市级以上政府办公建筑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在不花政府一分钱的情况下,每年节省电费超300万元。据悉,到今年年底,深圳全市60%的公共机构将完成节能改造签约。
未来一段时间内,作为国家信息化工程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空间不可限量,而谁能分到最大的“蛋糕”,要看在这一轮经济转型中谁更有“智慧”。
前不久,易鸿刚刚参加了绿地集团在西安举行的智慧城镇战略论坛,给他最深的感触是,以高端商业综合体为代表的商业项目,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慢慢趋于饱和,但在中西部仍然欠缺。可以预见,地产巨头在中西部的投入会逐渐加大。
“我们也是跟着市场在走。以城市综合体为例,成都的市场相对饱和了,但是像长沙、武汉、西安,还是有发展潜力的。”易鸿表示。不过,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缺乏顶层规划和底层设计、不断重复建设等。
李林同时担任国内四五个智慧城市的顶层规划、底层设计和系统工程实施的咨询顾问,他发现,重复开发建设相同业务内容和功能的应用平台及系统,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比如医院,每一个智慧医院开发一套医院信息平台(HIS)或者功能相同的应用系统,这是巨大的浪费。”李林分析说,尽管每一家医院都有个性化的需求,但业务内容和基本功能是相同的。而且,公司之间也存在水平高低的问题,由不同的公司开发,容易导致智慧城市在建设方面的参差不齐,不利于平台及系统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交换。
作为参与新加坡智慧城市的规划专家之一,李林介绍说,新加坡正大力推广智慧医院,首先由国家卫生部统一组织应用平台及系统的开发和系统工程项目实施,在智慧医疗统一应用平台及系统开发完成后,先在个别医院进行试用和完善改进,一旦平台运行成熟以后,则统一下发给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公私医院和居民社区安装使用。
易鸿表示,很多项目不能够大面积铺开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标准没有完全统一。
但是,达实的智慧城市布局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
5月20日,达实发布公告,内容包括与遵义市城乡规划局、遵义市新区建投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协议,由达实承接遵义市城市规划科技馆布展及绿色建筑公用工程(绿色节能)BT建设项目。
公告称,项目直接投资上限为1.5亿元。易鸿表示,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达实向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有助于推动公司“智慧城市低碳发展”战略的实施。
无论是广西钦州市中医医院的绿色医院,还是遵义市城市规划科技馆项目,达实的每一个动作都契合了智慧城市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