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长江中下游冬小麦区:防病治虫、排水降渍应对持续降雨天气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3月初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多次降雨过程,田间湿度大,部分田块出现积水。特别是4月上旬以来,又出现3次以上降雨过程,雨量大、雨期长、范围广。气象部门预报,4月下旬还有明显的降雨过程。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小麦正处于抽穗扬花期,比常年提前5-7天,小麦抽穗扬花期与持续阴雨天气“双碰头”,对小麦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商指出,要根据小麦长势和病虫发生趋势,以防病治虫和排水降渍为重点,切实抓好小麦后期田间管理,努力夺取夏粮丰收。
以赤霉病防治为重点,防病虫减损失。去冬今春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偏高,小麦群体偏大,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特别是抽穗扬花期遇到连阴雨天气,非常适合赤霉病菌侵染,可能造成赤霉病大流行,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都将造成不利影响。同时田间湿度大,白粉病和纹枯病重发,个别田块小麦出现“白穗”现象。要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治策略,重点抓好赤霉病防治,一般防治两次,第一次在齐穗至开花初期施药,第二次在第一次用药后7天左右。目前已防治一遍的麦田,要抓住雨止转晴的机会,再防一次。同时做好小麦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的统防统治,减少小麦产量损失,实现“虫口夺粮”。
以清沟降渍为重点,促生长保粒数。小麦抽穗扬花期生理活动旺盛,是决定颖花育性的关键时期。持续阴雨天气影响干物质合成和营养供应,将对小花发育造成一定影响。同时扬花期遇雨、空气湿度过高,可能引起花粉粒吸水膨胀破裂,影响小麦授粉受精,进而影响穗粒数的形成。“小麦三道沟,从种喊到收”。要继续抓好清沟理墒降渍,对稻茬麦田和沟厢质量不高的麦田,要检查麦田“三沟”通畅情况,严禁外沟水位高于内沟。及时清理内沟淤积,力争做到雨停田干,降低麦田湿度,减轻渍害发生,增强根系活力,促进小麦地上地下协调生长,正常开花结实。
以“一喷三防”为重点,防早衰增粒重。持续降雨使沟厢质量不高的麦田,特别是稻茬麦田出现积水,发生渍害,降低根系活力,影响根系吸收功能。加之连阴雨天气光照不足,降低叶片的光合能力,可能导致小麦后期早衰,影响籽粒灌浆和千粒重形成。要切实抓好“一喷三防”关键技术措施落实,适当增加喷防作业次数,可由1-2次增加到2-3次。灌浆中后期还可喷施1-2次磷酸二氢钾,防止早衰,促进籽粒灌浆,增加千粒重。
叶面施肥(又称根外追肥)一般是将所用的肥料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喷洒于植物叶面,使养分通过叶片吸收进入植物体内,而叶面施肥效果与作物叶面情况和营养液的特性有很大关系。因此,叶面施肥必须掌握以下四则技术要点:
一是叶面积较大,角质层较薄的有利于养分的吸收,叶面追肥时要加大溶液浓度;二是叶片对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速度不同,在喷施微量元素时加入尿素,可提高叶片吸收速率;三是溶液湿润叶片的时间长短与喷施效果有一定关系,一般保持叶片湿润时间在30分钟至1小时内吸收速度快,吸收量大;四是各种养分进入叶片后,其移动性是不同的。必须增加喷施次数,注意喷施部位。
(农业部专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