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西区观剧
——体验艺术与商业的共赢

2014-02-06 09:01颜永祺
中国艺术时空 2014年1期
关键词:全剧西区比利

颜永祺

伦敦西区观剧
——体验艺术与商业的共赢

颜永祺

走进伦敦西区,除了五六十个大小规模的剧院散布四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还有赌场、电影院、博物馆、纪念品商铺、高级餐厅、名牌奢侈品店、休闲公园和跳蚤市场等老少咸宜的娱乐设施。来这里的人并不完全为了观剧而来,热闹的商业氛围让伦敦西区成了当地人寻获快乐和放松的据点。特别是站在各个剧院门口,望着招揽观众的巨型灯箱海报,戏剧作品在这里完全成了供人娱乐的商品,高度成熟的戏剧市场甚至能够归纳总结出最能刺激票房的作品题材,如围绕孩童的题材并由儿童演员来扮演、高票房的动画电影或经典电影改编、关乎动物或宠物的内容、涉及色情或歌舞厅环境的题材、将摇滚或流行歌手的故事和音乐搬上舞台等。伦敦西区的剧院并不全是上演音乐剧的,也有话剧、舞蹈和音乐会等演出。上演音乐剧的剧院还分驻场演出和非驻场演出两种,两者最大的差别就是驻场演出会根据剧本需要在舞台上进行适当改造,舞美设计经常会延伸至台口外围和观众席区,而非驻场演出则是规规矩矩的利用剧院的镜框式舞台进行表演。当然,能够长期生存并盈利的剧目肯定有其无法替代的特色和特殊舞台处理,否则不可能在每天的下午场和晚上场都持续保有百分之七十的上座率。每个剧目的受众群也几乎都是非常明确的,不同的剧目服务着不同类型的观众,这样的话,剧组更清楚如何在创作内容和形式上满足他们的观众。

经典怀旧电影的舞台踢踏舞演绎

在Aldwych Theatre演出的音乐剧《礼帽》(Top Hat),又称《雨打鸳鸯》,改编自上世纪30年代上映的同名歌舞爱情喜剧,故事由一段踢踏舞引发了舞蹈情缘,男女主人公在经历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误会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而Palace Theatre上演的音乐剧《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是从1952年上映的好莱坞同名有声电影改编而来。全剧以20年代末期好莱坞尝试拍摄有声电影为背景,用轻松愉快的歌舞方式对好莱坞的工作方式所造成的弊病提出批评抗议。当两部经典电影改编的音乐剧的主题曲唱出时,可以听见台下的观众也随之哼唱起来,而踢踏舞的短促节奏更让观众为之兴奋,特别是《雨中曲》的男主人公撑着伞在雨中曼舞时故意将地上的雨水溅到前排观众时,全场观众达到了沸腾状态,尖叫与欢笑声此起彼伏。磅礴大雨的舞台处理是《雨中曲》的最大看点,《礼帽》中也有类似的雨中浪漫,但都作为剧中的小情节来处理,但是《礼帽》的舞台地面结合舞台上左右各三片自由拆分的滑轨隔墙巧妙地自如切换处理而营造出多个不同场景则是叫人惊叹的,而主人公乘坐马车和飞机的舞台处理更是极具想象力和有趣的。这两部剧的观众大都偏中年以上,白发观众更是占了半数,为了让后区观众能更清楚看到舞台上演员的精彩演绎,后座观众席都备有只需一英镑就可以租借的望远镜。坦言说,除了满足怀旧需要,两部剧里的老掉牙曲子旋律、过气舞蹈、缓慢的舞台节奏、过时笑点等已无法再吸引当代年轻观众。

喜中带悲和悲中有喜的观众接受

Savoy Theatre上演的《卡巴莱特》(Cabaret)以纳粹上台前夜的柏林为时代背景,讲述了歌厅舞女、穷困作家和犹太富商之间的三角关系。《卡巴莱特》是一部香艳的悲伤音乐剧,虽然全剧过程让人捧腹大笑,结尾处以沉重的残酷屠杀收场,没等观众反应过来,台上所有全裸演员已穿好衣服谢幕。整部戏有《芝加哥》的味道,但又比不上它的热烈狂放。Phoenix Theatre的《热血兄弟》(Blood Brothers)自1983年在伦敦首演后,至今已成为伦敦西区最长寿音乐剧之一。这不是一出一般观光客会想要去看的音乐剧,但却是一出偏话剧的好戏。故事里的一对双胞胎兄弟在无奈母亲将他们分离后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命运的拨弄让他们在同一天生,也在同一天死去,全剧在一首让人潸然泪下的“Tell Me It's Not True”中结束,让人体悟生命中的种种无奈。两部音乐剧的共同点就是让观众以悲伤心情结束观剧过程,而不同的是两部戏的悲剧处理手段是截然不同的。《卡巴莱特》给人喜中带悲的观剧心情,喜剧亮点很多,夏威夷菠萝示爱的一场对唱戏和诡异床上戏的夸张处理为全剧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悲伤气氛仅仅在演出结束前几分钟随着纳粹的屠杀生起。而《热血兄弟》一开场就是悲伤的调子,大幕拉开是众人围观两兄弟的尸体,然后开始了母亲的回述。全剧悲多喜少,尽管曲子非常动听,但却是以慢歌为主,现场观众几乎在静默中观剧,所以是无法满足观剧仅仅为了娱乐的观众。从座无虚席的《卡巴莱特》现场转到上座率不到百分之五十的《热血兄弟》剧场,就会发现音乐剧的受众可能更喜欢热闹、有趣、娱乐性高、现场互动较强、喜剧含量密度颇多的作品。

高票房动画片打造高票房音乐剧

Lyceum Theatre的《狮子王》(Lion King)和Theatre Royal的《怪物史莱克》(Shrek)纷纷改编自深受孩子喜欢的同名动画作品。在电影作品获得上亿美元高票房的驱动下,《狮子王》音乐剧在1997年10月被迪斯尼搬上了百老汇,而跟迪斯尼叫板的梦工厂也如法炮制在2008年12月于百老汇上演了梦工厂的第一部音乐剧《怪物史莱克》,剧情讲述了外表丑陋、内心善良的怪物史莱克与朋友经历了种种危险,英雄救美抱得美人归的故事。在舞台人物造型呈现上,《怪物史莱克》除了让驴子变成了站立的人物,几乎还原了动画片里的所有人物形象,而《狮子王》则取动画片里的人物外形特点,以“偶”的方式进行艺术化加工处理。就整体观剧氛围来说,《怪物史莱克》更适合低幼孩童,舞台上有色彩斑斓的服饰、复杂又偏写实的布景、有童话里熟悉的匹诺曹、三只小猪等人物纷纷登场、有夸张的表演风格,整个戏与观众的交流是直接的,无需思考的,当巨大“火龙”从观众席后区冲向舞台消灭敌人时,全剧的平庸感和俗气感顿时显露无疑。反之,《狮子王》的艺术性更高,空旷干净的舞台配以多层次的灯光、人偶与机械的造型搭配、角色语言和曲子风格极具特色,一场充满想象力和戏剧张力的角马群朝前狂奔的场面处理足以显示出舞美设计师和导演的出众才华。《狮子王》在解决人偶无法大幅度进行舞蹈动作的问题上,采用同色服装的演员进行打斗动作,虚实之间的完美结合也许是《狮子王》能成为不朽音乐剧的原因。《狮子王》和《怪物史莱克》在宣传上并没有强调是属于孩子观看的作品,所以在剧场里观剧的更多是情侣、青少年和退休后时间更为充裕的老年人。

票房飘红是否等同于高质量

坦言说,在Apollo Victoria上演的《邪恶绿女巫》(Wicked)和New London Theatre的《战马》(Warhorse)尽管出现了音乐剧和话剧同时一票难求的现象,怀着振奋心情的我在观剧后,陪同我离开的却只有一丝失落。《邪恶绿女巫》讲述的是童话故事《绿野仙踪》的前传,主人公是天生拥有翡翠绿皮肤,聪明过人却被人误解的魔法师Elphaba和天生丽质,既受大家欢迎又野心勃勃的魔法师Glinda。两个极度不合的朋友最终成为西方最邪恶的女巫和善良女巫。《邪恶绿女巫》的剧场视听效果是很多音乐剧所无法媲美的,舞台上方巨大火龙的嘶吼为演出掀开了序幕,但其震撼现场的效果却给人夸张、浮躁,甚至混乱、急功近利的感受。全剧人物众多,情节分支杂碎,总能在某一场次瞥见其他音乐剧的影子,当主人公被高高升起时,让人以为置身于太阳马戏团的演出现场。而能留下印象的动听曲子却太少,舞蹈风格也杂乱无章。

《战马》铁偶剧的持续飘红票房应该感谢同名电影在票房上取得的成功。虽然舞台剧早于电影,但是相信现在很多人走进剧场看戏,不外是冲着电影的名气和想知道舞台上如何再现一匹匹的战马。由三个演员同时操控的铜皮铁马成了全剧的最大亮点,他们不仅仅要控制马匹的运动,还要兼顾马匹的呼吸和嘶叫声,当马匹被人骑上时还得注意承重和平衡。全剧舞美效果简洁大气轻巧,横跨舞台上空的撕纸状手绘多媒体解决了所有场景问题,而舞台上的场景变化几乎都是靠演员手里的竿子来转换的。除了马匹,舞台上出现的飞禽和巨型坦克全都靠演员来操控,全剧最有创意的处理是战场上的士兵也是个半身人偶,当士兵们战败从马匹上翻倒在地上时,就能产生身体被炸半截的残酷效果。可惜演出结尾的处理非常草率,始终不及电影的震撼处理。剧里的几处煽情点被自己频频好奇注意铜皮铁马的操控下被分散,让我第一次体验到强烈的形式确实能削弱观者对内容的留意。

《邪恶绿女巫》和《战马》虽算是伦敦西区最为卖座的演出,观剧过程也能满足观众的娱乐要求,但作为一部真正的优秀作品,是不是也能让观众在离开剧场后多一些思考与回味,而不是让人一时兴奋的摇头丸。

质量与票房双保证的暖心佳作

Victoria Palace Theatre的《比利·艾略特》(Billy Elliot)讲述了煤矿工人的儿子比利·艾略特追寻和实现芭蕾梦的故事。自2005年首次在伦敦上演,除了获奖无数,更被许多乐评人称之为“英国最杰出的音乐剧”。这种赞美一点也不为过,作曲家艾尔顿·约翰为全剧打造的音乐是灵动、感人而又富有生命的。剧中的孩童演员是全剧的最大亮点,孩子们质朴、自然的表演,加上主人公高超技巧性的芭蕾和踢踏舞展示,为观众带来了一出温暖的、温馨的、激励人心的优秀作品。一场煤矿工人罢工和小舞者在练习芭蕾的交叉场面处理,为这部剧奠定了其高艺术性和高娱乐性兼具的不朽地位,同时,比利·艾略特的一段愤怒独舞和面试时回答考官的舞蹈都一再地征服了现场观众,获得如雷掌声。最让人钦佩的导演处理是结尾处的静处理,空旷的舞台上比利·艾略特准备离开,这时候他的好朋友米凯推着自行车前来送行,比利轻轻的吻了他的额头,然后穿过观众席离去,舞台上只剩下米凯一人看着前方比利坚毅的身影,大幕轻轻落下。

另一部值得极力推荐的暖心佳作是在Cambridge Theatre上演的《玛蒂尔达》(Matilda)。步入剧场,观众就能即刻被眼前的舞台视觉效果所感染,舞台外围由一块块大小不一的方形木块交叠成形,方块上面印有不同字母,是孩子玩英文拼字游戏时的道具。全剧的舞台视觉统一以方块叠加和书架来完成,玛蒂尔达的房间和客厅都是用各种方块的叠加组成的。《玛蒂尔达》讲述的是天资聪慧,爱看书并拥有特殊力量的玛蒂尔达如何在家庭和学校教育双失败的环境下克服逆境并改变结果。和《比利·艾略特》一样的是所有孩童角色全由孩子扮演,这些小演员甚至需要推动大沙发来进行场景切换。这出围绕孩子题材的音乐剧台词里不乏许多成人脏话,演出中也不缺许多暴力场面如校长拽着女学生的辫子然后拎起来转圈和残酷地拉长孩子的耳朵。《玛蒂尔达》是一出充满想象力和现场魔幻感十足的作品,观众能看见舞台上硕大的黑板有着无人操控的粉笔在写字,也能看见平地升起的桌椅教室,当孩子们乘坐秋千荡向观众席之际,观众能体悟到那未被污染的童年曾经是如此的美好。

同时获得口碑和商业利益的《比利·艾略特》和《玛蒂尔达》都以男女主人公的名字来命名,它们同样由电影改编而成,也同样讲述着孩子的生活故事,最重要的是两部音乐剧不仅满足了大小观众在观赏过程中的娱乐需要,更让观众在走出剧场后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伦敦西区剧场的新体验

伦敦西区的剧场虽多,但上演音乐剧的剧场不都是大剧场。若观剧时坐在二三层的话,狭小和陡坡式的观众席会让人极其不舒服,但是当音乐响起,场灯一压,拥挤的观众席反倒成了一种凝聚的力量,舞台上细微的感动和喜悦都能轻易感染每一个人。另外,只有昂贵的票才能拥有最佳视线,伦敦西区的剧场座位大都有视觉死角和穿帮角度,观看《卡巴莱特》时我正好坐在一楼的后区,只能看到整个舞台的三分之一画面,基本舞台上方的布景是完全看不到的,而观赏《比利·艾略特》时,我坐在了最高层,舞台地面的所有机械转换一览无遗,顿时少了很多视觉惊喜。但是无论角度如何,剧场肯定会保证所有观众都能看到演员的表演。剧场演出时长一般为三个小时,中间一定有很长的中场休息供女士们排队上洗手间。伦敦观众喜欢在休息时候到吧台喝点饮料小聚,或选择在剧场里吃雪糕、软糖。观剧过程中几乎没有拍照或看手机的观众,就算演出再无聊,也很少出现中途离场的现象。剧场的服务贴心周到,服务员总是笑脸迎人,以服务观众为第一任务,所以前来观剧的观众总能够从一踏进门到离开剧场,心中充满着喜悦。在伦敦观剧,就像购买一件奢侈品,而不是欣赏一份古玩,不存在是否拥有欣赏能力,人人都有资格去感受艺术所带来的简单快乐。

猜你喜欢
全剧西区比利
幸运的“比利”(下)
幸运的“比利”(上)
创业剧《追梦》央视开播
城市街区口袋公园建设初探——以乔庄西区公园为例
布尔和比利
布尔和比利
看见校园霸凌
临涣选煤厂(西区)提质增效工程改造
西区“十三五”规划聚焦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
陈晓颖儿《舒克的桃花运》杀青播出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