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资》记者 徐骞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于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的重视与日俱增,农药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业投入品,与农业环保、生产安全息息相关。农药安全性评价涉及了农药研究、开发、生产、运输及使用的整个过程,并且涉及到原药、制剂及使用方式。从20世纪50年代的急性毒性测试到2013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第60号令,通过《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管理办法》指出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和分类方法,我国农药安全评价得到了长足发展。
近年来,中国GLP(标准实验室规范)实验室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获得跨国认证的GLP实验室超过10家,这些实验室的认证领域相对集中在农药理化检测方面。更多的毒性、环境类实验室也在努力试图获得OECD-GLP资格认证。助剂是改善制剂理化性质的辅助物质,在当前我国农药原药管理相对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发展安全的农药助剂才是保障农药产品安全的根本。
作为农药产量世界第一,表面活剂产量世界第二的农药大国,我国农用表面活性剂与国际表面活性剂行业保持同步发展。主要生产企业有近两百家,年销量在千吨以上的企业约十余家。生产能力远远超过实际需求量,并有一定量的出口,进口量较少。从历史上来看,农药助剂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天然物助剂和有机合成助剂两个阶段。在天然农药和无机农药时代,农药助剂以天然物为主,如各种动植物油、动物胶、松脂皂、废糖蜜、淀粉糊、茶枯、皂角等,用以改善药剂的分散性、黏着性和润湿性等。而随着有机合成工业的发展,有机合成的表面活性剂及其他合成材料逐渐取代了天然物助剂,并可根据需要来设计和合成所需的助剂。
通过对助剂自身结构组成的分析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提高助剂的安全性必须要将农药剂型的转型向着水基化、颗粒化、缓释化的方向发展。首先,需要选择安全性较强的溶剂,选用闪点高于60℃的重芳烃溶剂油来替代二甲苯,同时慎用或不用高毒,刺激性强、挥发性强的极性溶剂,并积极探索可以商品化的绿色溶剂包括矿物油溶剂、植物源溶剂、人工合成溶剂等来替代苯和二甲苯。同时,还应该积极开发高浓度乳油,在根本上减少有机溶剂的使用。
其次,筛选环保型助剂单体也是保证助剂安全的一个重点,在农药制剂和混用表面活性剂配方试验中,应将助剂单体的选择重点转向那些物理安全性高,毒性低,易于生物降解的品种,并制备其系列化产品,便于配方筛选。比如高分子羧酸盐系列产品、木质素磺酸盐系列产品、EO/PO嵌段聚醚系列产品、烷基多糖苷系列产品、有机硅系列产品等。同时,还应加快一些新型助剂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另外,发展水基制剂的专用助剂,如水乳剂、悬浮剂、可溶性液剂、水分散粒剂等水基制剂是安全环保的农药制剂产品,是当今世界农药剂型的发展方向。
因此,必须大力开发与之相匹配的农药专用助剂来适应农药安全剂型的发展,政府管理部分也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而对于助剂生产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优化现有助剂品种是更为直观、易于实现的选择。在非离子型农用表面活性剂中的亲油基团中,我们可以用利于生物降解的天然化合物(比如蓖麻油、天然脂肪醇)为原料来替代毒性较大且难以降解的多苯核亲油基团。而适当控制聚氧乙烯链中环氧乙烷的聚合度,将有利于其生物降解。同时,用生物降解性更好的非离子型改性硫酸盐能够有效替代具有潜在致癌毒性且较难降解的非离子型改性磷酸盐。
目前,“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农药安全性、生态评价研究”正在稳步进行当中。
该课题通过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农药安全性测试方法以及农药安全性及生态评价技术,在研发早期对农药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价,为绿色安全农药产品开发提供重要的科学决策依据。我国将有望建成三家符合国际标准的农药安全性评价实验室示范基地,我国的农药安全性评价体系也将更容易被国际社会认可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