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习中弱连接关系分析

2014-02-06 11:10赵园园张岩龙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年22期
关键词:学习者交流教育

◆赵园园 张岩龙

作者:赵园园,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育应用(276826);张岩龙,数学二级教师,菏泽市牡丹区实验中学,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274000)。

20世纪60年代晚期,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提出了最初的弱连接理论:与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关系最紧密的社会关系不是“强连接”,而往往是“弱连接”[1]。在传统传播模式中,由于时间、空间、个人精力和性格等的限制,人与人之间弱连接关系的作用并不显著,且大都见效缓慢。但网络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它在缩短人们交际距离的同时,也给弱连接理论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伴随着网络技术及现代学习理论的不断发展,网上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虚拟学习社区应运而生,弱连接关系也随之延伸到网络之中。因此,对网络学习中弱连接关系的研究对于提高网络学习的人际交流、学习和教育传播效率,避免网络学习误区,从而最优化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1 弱连接关系理论概述

人与人间的关系,根据互动频率的不同,可简单地划分为“强连接”和“弱连接”两种。强连接即与互动机会较多的人所建立的连接,如工作搭档、事业伙伴等,这是一种稳 定的、传播范围却十分有限的社会认知。弱连接则指与互动机会较少的人所建立的连接,是相对于强连接来说更广泛但较为肤浅的社会认知,同学、朋友、亲友等都有可能,当然这大多是由个人时间、精力和沟通机会等因素造成的。它在作用机制上表现为延伸人际关系范围、提高做事成功率、维系省时省力三个方面。举例来讲,假设一个人大概有150个联系人,其中强连接约有30个,而弱连接约有120个。

在强、弱连接的界定上,格兰诺维特设计了四个指标:互动时间、情感强度、亲密强度及互惠行动。后续研究者对其进行了扩充和延伸,将强连接视作互惠性或回报性的互动行为,而弱连接则被视为非互惠性或非回报性的互动行为,无连接则表示无互动关系存在。因此,对于连接强弱的界定事实上是一种程度的区分。在测量方面,格兰诺维特通过对互动次数的测量来确定连接的强度。另外,在1978年,Lin、Dayton ffamp; Greenwald设计了另一种测量方法,即将最近互动次数纳入考量。

考虑到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的差别,尤其是在交流方式上的不同,学习者间的交流互动并不非常及时,如果将最近互动次数作为测量标准,可能会造成一定误差。故本研究采用测量互动次数的方法来测量连接的强度。

2 网络学习中弱连接关系的互动行为规律

以某虚拟学习社区为样本,对成员间互动次数进行统计,结果分为三组:一组(0~5次),成员间关系非常弱甚至没有,这种弱关系共有3128个,占总数的89.6%;二组(6~20次),成员间为中度关系,共有187个,占总数的8.9%;三组(大于20次),成员间为强关系,共有23个,约占总体的1.5%。数据表明:网络学习中人们间的关系大多是弱连接关系。其互动行为规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异步交流为主,同步交流为辅 随着现代网络交流方式的发展,论坛、微博、E-mail、QQ等都在人们的学习交流与沟通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根据对网上学习者的随机调查显示:学习者进行网上学习时,通常采用论坛、微博、E-mail以及QQ交谈的方式。其中,弱连接学习者之间大多采用论坛、微博等异步交流方式,对共同感兴趣的知识或问题加以探讨,并采用邮件、离线传送、群共享等方式共享学习资源。当然,线上同步的交流也会时常发生。但由于网络的隔离性,各学习者所处的时空域不同,线上好友之间可能根本就不认识,这就使得这种同步的交流发生在弱连接学习者之间的概率降低,即弱连接学习者间以异步交流为主,同步交流为辅。

共同话题——形成与维系弱连接关系的前提和保证 由于网络学习中人们的自主性特点,学习兴趣成为促使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重要因素。在论坛中,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抒发观点,“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尊重你说话的权利”[2]。人人都可以成为楼主进行发帖,而跟帖的数量则是由看帖人对于楼主帖子内容的感兴趣程度所决定。因此,只有话题符合学习者的口味,学习者才会进行有效的互动,两个陌生人之间才有了形成弱连接关系的可能性。所以说共同话题不仅是学习者进行学习和交流的内容,也是形成和维系弱连接关系的前提和保证。

3 网络学习中弱连接关系的作用及优势

网络环境作为一个开放性学习环境,其学习者在进行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弱连接关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延伸人际关系范围 由于网络的去地域性特点,人们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加以交流,这使得身处网络世界中的人们极易形成弱连接关系。论坛中的一个回帖,聊天室中的一次对话,等等,都极有可能使得两个或多个陌生人之间发生联系,从而使得网络学习者的人际关系网得以扩展和延伸。这是所有弱连接关系作用中最基础的一个。

加深人们对某一信息的认知 相对于传统学习社区(如学习角)来说,虚拟学习社区的开放性、自由性及人员流动性更大。同时由于学习者生活背景、学习和工作经历等的不同,人们在学习时常会接触到许多平时接触不到的信息。这时,学习者便可通过浏览相关网页、查看相关帖子或阅读相关微博等,对该信息加以了解,加深对该信息的认知。另外,学习者还可通过论坛与帖主、博主直接进行深度的讨论与交流,最终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内部认知结构。

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当学习者在网络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他可以随时将其发布成帖子或微博,向他人发出疑问。这时如果有学习者恰好知晓答案,或有相关经历及建议,那他便会对该问题加以回复,而发问者再根据跟帖加以讨论。如此反复,直到问题解决。当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讨论到最后,众人(讨论过程中可能有其他人加入)观点始终未能统一;这时虽然问题尚未解决,但交流中某个人的方法、建议乃至思考角度都有可能给学习者启发,间接地帮助学习者。另外,学习者还可在与他人的交流互动中了解、反省自身,找出薄弱环节,以更好地学习。

有助于隐性知识的传递 根据知识获取途径的不同,可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是指外明化、结构化和编码化的,可通过学习获取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内隐化、非结构化和非编码化的,并非通过普通学习途径获得的,主要隐藏于人的大脑或组织内部的知识[3]。在网络学习中,弱连接学习者在学习交流中常常会潜意识地传递一些隐性知识(如不同的思维方式、角度,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等),对其他学习者产生影响。

情感支持方面 弱连接关系并不需要学习者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维系,但一次简短的讨论或问候都会成为增进彼此感情的因子,给学习者天涯若比邻的感觉。另外,学习者一般会有一个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空间主页。他人可通过访问该主页来加深彼此的了解,增进彼此间信任和情感交流。因此,弱连接关系在情感支持方面起重要作用。

低教育传播成本,高教育传播效率 教育传播主要由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以及受教育者四个要素构成。在网络教育传播模式中,任何人都有可能担当教育者或受教育者的角色,他们超越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通过社区论坛、微博等传播媒介与其他学习者(多为弱连接关系)进行同步或异步的教育信息传播与交流活动,摆脱了传统教育传播模式中各传播要素的限制。同时还可实时共享彼此的学习资源,免去了传统通信及邮递方式进行异地交流的高传播成本代价。另一方面,从时间角度看,完成同样的教育传播任务,所需时间越短,传播效率就越高[4]。而根据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教育信息在网络学习中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可见一斑。因此,网络学习中弱连接具有低教育传播成本和高教育传播效率的特点。

4 网络学习中弱连接关系的不足之处及解决对策

不足之处 如上所述,弱连接在网络学习交流互动过程中存在诸多优势,但金无足赤,弱连接关系也不例外。

1)降低彼此信任度,拉大人们情感距离。由于网络的隔离性,线上交流火热的学习者在生活中可能根本不认识,他们之间也就难以形成如强连接般牢固的信任关系,心理防备度加大。与一个没有感情、没有思想的机器长期在一起,很可能导致人们情感交流的削弱与退化,致使情感疏远、精神空虚和麻木[5]。

2)讨论过程存在偏题风险。由于不同学习者自身兴趣及网络的开放性特征,在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时中可能会有多人参与,这时如果有人将原话题转移到了另一话题中,同时又没人及时加以纠正,那么这次讨论就很有可能跑偏,以致最终讨论结果与原话题毫无关系,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3)教育信息真伪性有待考究。在进行网络学习讨论时,每位弱连接学习者都有机会成为教育信息的传播者,有时甚至会担任教育者的角色对他人的学习加以指导。但由于各学习者身份背景、教育程度、从事行业等的差异,其学习过程中所传播的教育信息的质量和真伪性便有待考究。试想,错误的教育信息势必会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副作用,降低学习效率。

解决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在利用弱连接关系进行网络学习时需注意以下四点。

1)勿要忽视现实中与伙伴的情感交流。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只有不断地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随时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才能更好地融入现在的社会中。

2)增强自制力,勿要过度依赖网络。网络信息数量庞大、更新速度快,过度使用网络、依赖网络,容易使人的思想变得肤浅,缺乏对问题深度的思考,影响思维发展。因此,只有时刻保持警醒态度,克服惰性思维,强迫自己不断地思考,才能在网络学习中真正获益。

3)推选意见领袖。讨论时要有意见领袖或话题管理者,保证讨论始终围绕话题中心。一旦有偏题现象,管理者应及时加以纠正,防止出现讨论结果与原话题脱节的状况,节约时间和精力,保证效率。

4)养成辩证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在网络学习时必须坚持科学的学习态度,辩证看待每一个知识点,勿要人云亦云。

5 结语

本文在对弱连接在网络学习交流中的互动规律进行分析总结之后,又对其在问题解决、隐性知识传递、情感支持及教育传播等方面展露的优势和不足加以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网络学习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当然,弱连接作为社会学特有的存在,其潜力和价值需要研究者的深入探究和挖掘,更好地造福于人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1]王德信.艺术社交网络“弱连接”问题的探讨[J].湖南农机,2011,38(5):203-204.

[2]王宏伟,姜晓晓,薛颖旦.网络社交:虚拟空间里的人间万象[N].新华日报,2009-04-16(B07).

[3]张广钦.信息管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4.

[4]南国农,李云林.教育传播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2.

[5]刘伏英.网络影响社交[J].企业家天地,2003(4):30.

猜你喜欢
学习者交流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如此交流,太暖!
题解教育『三问』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