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连续多年在全国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保持对种子市场的严密监管态势,但品种套牌侵权仍然屡禁不止,扰乱市场经营秩序,挫伤企业创新,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严格地说,品种被套牌成为中国种业脆弱机体上的“毒瘤”,是种业发展面临的一场生死劫难,该到下定决心整饬的时刻了。应求或品种权人维权从紧从严,就会出现无种可套的局面。种子短缺将对农业供种构成潜在威胁。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私繁滥制和侵权套牌种子,严重损害了科技创新积极性、经营企业利益和消费者权益,干扰了种业正常生产和影响供种安全。长此下去,中国种业还会有美好的明天吗?
套牌品种(黄淮海地区称套牌,东北地区称套包)就是采取偷梁换柱、张冠李戴的办法,把刚刚通过审定的品种或市场热销品种尽快地推入市场。套牌种子(仿冒种子)成本低、盈利高,在无视规范管理的种子市场,品种套牌成为规避法律风险、制假贩假的主要手段。
据2010年农业部一项调查显示,当时种子企业30%存有或无证经营或套牌种子的侵权违法行为,全国种子企业超过9成不具备科研能力。真正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不足百家。调查还发现国内企业合法生产经营郑单958的只有5家,不合法的却多达40余家。市场销售的先玉335超过一半是仿冒种子,种子仿冒的生产、加工、包装到销售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在种子交易会或互联网上,可见承揽印制种子包装袋的公司和制成的样品。你可以委托批量印制种子袋,也可以私下委托印制某个品牌品种的种子袋。“卖包装袋”或“套牌种子”已成为一种投机式“暴富产业”。
据农业部资料,截至2013年10月,全国持证种子企业5948家,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企业737家,占总量12.4%。农业部颁证种子企业有211家,拥有知识产权的不足100家,具有产业化能力的不足80家,但在市场上从事种子经营的代理商却高达18万家。其中有30%存在无证经营、仿冒种子、套牌种子等违法行为。品种被套牌制约种业的发展,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
套牌种子一旦风靡市场,谁还甘愿冒着自然、技术和市场的风险去培育、生产自己的品牌种子?一旦制种基地遭受自然灾害,畅销品牌种子供不
2013年5月7日,农业部发布《关于开展种子经营门店清查行动的通知》(农办种〔2013〕9号),要求严厉打击套牌品种侵权、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通过查标签、看发票、问来源、检质量等,逆向追踪问题种子源头,严肃查处未审先推、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积极组织入户调查摸排违法种子经营信息,严厉打击非法流动商贩。”各级农业部门及种子管理机构要与公安、监察等部门协作联动,对重点地区、重点品种,从源头上严厉惩处侵权行为。
1.严格品种审定制度。种子企业加强新品种研发,用自育品种主导种子市场。这是解决品种套牌的治本之策。要严格执行品种审定标准,控制审定数量。
2.加强种业管理创新。狠抓源头治理,开展制种基地田间真实性检测,打击套牌生产行为,使不法企业无种子可套。
3。推进诚信制度建设。引导企业守法自律,承诺不涉足套牌种子生产,树立讲规矩、守法经营、公平竞争的意识。大力弘扬守法光荣,侵权可耻的营销理念。将违规企业及时向社会公布,使其“一处违规、处处受限”。
4.加大惩处力度。罚劣是为了奖优,要让恶意造假制劣特别是损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违法者付出高昂代价,让守法经营者路路畅通、受到褒奖,让广大科技人员大胆创新、放心创业。
粮为农之本,种为粮之源。一个优秀品种为国家粮食丰产增收做出贡献,国家主管部门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确保育种家的科成果不被侵权。根治品种套牌“毒瘤”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市场的事情应该由市场来解决,但当市场机制失灵时,政府也要伸出那只“看得见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