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莹
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困难学生约占总数的10%~20%左右,其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5%~10%左右。因此,应建立规范的帮困助学管理体系,加强管理方法与措施。
通过帮困助学前的教育大会或贷款还款专题会等教育活动方式,对贷款的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诚信还款对于以后贷款等信用方面的影响,使学生资助育人育心,深刻认识到诚信做人的美德,通过把贷款还款和择业教育相结合,是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增强自身修养的实践锻炼的难得的机会。通过开展诚信和中国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资助育人育心强化观念,树立起将感恩回报国家的心。帮困助学前的教育过程中,学校要特别强调国家企业的投入,使学生资助育人育心在宣传工作的同时,自身的技术业务的实践学习,进一步体验民情民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决不让一个贫困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一项庄严承诺,高校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责任和义务,通过“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采取上述“奖、贷、勤、减、助”等不同的救助措施,确保每一位新生都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入学。[1]为解决帮困助学学子的困难,建立包括“奖、贷、勤、减、助”五个方面的资助困难学生的体系,有效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根据学生大多数分散在长三角等地的多家企业实际,把贷款还款的组织起来成立小组,充分发挥资助育人育心的作用,资助育人育心带动普通同学的模式,以小组为核心做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既加强贷款还款中学生管理,又提高资助育人育心的功能素养,增强校友和同学们间凝聚力。通过相互间的影响和制约,通过QQ群或飞信的经常联系、提醒,保证还款。
根据专业技能训练和就业导向等要求制定及完善帮困助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实行学生帮困助学指导“校友+导师+辅导员制”,明确兼职指导教师及学校指导教师的各自责任。针对帮困助学学生越来越分散的实际情况,保证每个贷款还款学生有校友指导,安排校内教师和辅导员对学生帮困助学进行管理和监督,要求学校指导教师要定期进行教育指导,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充分利用招生宣传期间,与高中学校建立起联系,召开家长学校推进会,提出创建规划,制定创建标准和考核内容。通过百名校长进校园,百名教师进百家,或是选择有丰富家教经验的退休老教师和名师录制节目,传播科学家教知识和育子、成才理念。由学校组织定期家访活动,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的真实状况,建立学校与经济困难学生的联系。高中按年级和学生居住区域分别组建互助组,选出有丰富家教经验的家长牵头,建立家长或社区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网、校信通平台等现代手段,发布家教知识和方法,编印《助学指南或就业指导》等家教材料供家长阅读。
为准确地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状况,学校可根据两级管理的模式进行登记和摸底工作,在新生入学之前,学生辅导员和学生工作干部要对每一名学生进行细致的家庭访问。学校帮困助学工作的专门机构人员负责审核、汇集经济困难学生资料,协调全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落实救助等帮困助学工作。建立经济困难学生的电子档案,作为帮困助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和资料。[2]结合校园信息网络建设,为学校掌握学生的经济困难状况提供了科学的手段,为实现帮困助学工作数据的动态化管理打下基础。
帮困助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将帮困助学的考核成绩者的高中表现学生获取相应资助等级的必要条件,规定帮困助学表现评价由高中毕业校、地方村委及父母所在单位共同完成,保证评价与考核的科学性。通过严格帮困助学的考核评价,使学生更加重视帮困助学关键环节的学习,强化多方面监督和调查,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帮困助学的实效性竞争力。通过建立学生考评和自评制度,使学生资助育人育心们在贷款还款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
邀请成才的助学校友,回忆其奋斗成长历程,教育学生牢记资助育人育心,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为家人为母校争光。在教育活动中,通过资助育人育心进行总结和交流,回顾在国家的资助下,自已如何顺利地成学业,如何在校中积极与学习、工作和生活,使自己技能成长,能用双手服务国家,在贷款还款活动中派专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为学生制定出具体还款的详细计划,理财能力,保证计划的有效执行。[3]
通过制定计划和定期定点的组织专人巡访,深入企业,走进学子,将先进的思想、学校的信息、国家的方针带给学生,通过走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工作、生活及家庭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存在的困难,有针对性地对助学学子进行教育,使帮困助学质量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资助育人育心意识,使学生资助育人育心在贷款还款期间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对每位助学学子的身份、去向、联系方式进行登记,建立起详细的档案。为深入地做好思想教育指导工作,制定相应的还款和感恩回报计划,在固定时间将资料寄发给他们,以使更多更方便了解学校情况;在学院或系部的励志感恩等网络平台发布或寄发一些贷款和励志成才人员资料,用于对帮困助学学子进行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网络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教导及监督,为学生答疑和解惑,为学生求职发展提供跟踪培养。
[1]张媛.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5):85-86.
[2]齐莹.高职院校帮困助学信息资源的档案化管理的思考[J].职业,2014(4):167.
[3]周文华.基于“能力贫困理论”的高校贫困生资助策略[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