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麦隆丧葬文化习俗初探
——以喀麦隆中部大区恩高仁盖村的葬礼为例*

2014-02-06 04:15:12张笑贞温国砫
关键词:喀麦隆酋长葬礼

张笑贞, 温国砫

(1.浙江师范大学 汉语国际推广办公室,浙江 金华 321004;2.温州大学 城市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丧葬习俗是一个民族文化中传承时间最久、民族文化特质最为集中的文化事象,其间的文化变迁也折射出本民族所经历的历史进程。[1]近代以来,由于受西方殖民主义的文化影响,使得大多数喀麦隆人的宗教信仰发生了变化,例如许多当地人成为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信徒,在北方还有一大部分人信仰了伊斯兰教。由于宗教的传播,喀麦隆当地的葬礼变得重要而盛大,且传统的葬礼程序不断地在发生变化。[2]

一、有关喀麦隆丧葬习俗的文献梳理

有关喀麦隆丧葬习俗的文献,国内学者的研究并不多。常见的有一些报刊、网站、杂志的新闻报道。如非洲旅游网,它报道了喀麦隆巴米累克族人将长者的死亡当作“喜事”进行欢庆,对精英人物(如酋长、医生、铁匠等)采取隆重的厚葬仪式的新闻。又如《用欢笑告慰逝者灵魂 非洲奇特的丧礼》[3]一文,提到了非洲各个国家葬礼的习俗,如笑葬、天葬等。但这些报道比较笼统,仅限于对非洲国家丧葬习俗的蜻蜓点水般的介绍。

西方学者及非洲本土学者对喀麦隆的丧葬习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英国学者本·佩吉(Ben Page)对喀麦隆西北省的一个叫巴里-尼勇嘎(Bali-Nyonga)地方的丧葬习俗进行了研究。[4]美国学者迈克尔·金达(Michael Jindra)对喀麦隆西北省班门达(Bamenda)附近的葬礼进行了介绍,尤其对宗教信仰在葬礼中的影响进行了大量阐述。[2]海曼·古夫勒(Hermann Gufle)对央巴(Yamba)人的丧葬习俗和葬礼过程有了详细的描述。[5]喀麦隆学者布里安·思查克(Brian Schrag)对喀麦隆西部地区的巴米累克(Bamileke)的一个达卡桑巴(DAKASBA)舞蹈组织的两大活动类型进行了阐述,一类是庆祝重大节日(如国庆节)的活动,另一类是为死人守夜、哀悼死者的活动。[6]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喀麦隆丧葬习俗的研究已有所涉及,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以喀麦隆的一个具体葬礼为案例来进行研究的专论很少,也很少谈到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二、马蒂尼·阿博莫的葬礼

人类学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最主要的是要亲身感受所研究的事件、对象等,只有充分感受到研究个案的每一个过程,才能真实描绘研究内容。

(一)恩高仁盖村及马蒂尼·阿博莫简介

恩高仁盖村位于喀麦隆中部,是热带雨林与热带草原气候的缓冲地带,占地25万平方公里,拥有10万多居民,大多从事农业耕种。①恩高仁盖村属于典型的班图文化圈,当地语言属于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人们大多保持传统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笔者曾于2011年4月30日在恩高仁盖村参加了一位68岁妇女的葬礼,她的名字叫马蒂尼·阿博莫(Martine Abomo),丈夫早已过世,有4个儿子和4个女儿。

(二)马蒂尼·阿博莫葬礼过程及细节

1.告别舞

葬礼一开始,儿媳妇们(不一定是死者儿子的老婆,整个村的媳妇都可以是她的儿媳妇)手拿棕榈叶或小树枝扭动着腰肌,伴着特有的音乐跳着进入举行葬礼仪式的场地。这种舞蹈是当地特有的葬礼舞蹈,叫Esani,是一种告别舞蹈,意味着陪着死者去另一个世界,即祖先居住的世界。跳舞时每个人手里拿着一根叶子或一根棍子,跳完后手中的叶子先放到一边,待下葬的时候这个叶子再扔进坟墓。因为叶子是死了的,必须跟死者一起走。手拿叶子的另一层意思是死者尸体还没下葬,她的魂还在路上飘荡,人们拿着叶子是邀请逝去的祖先前来把她带走。

2.与死亡作斗争

人们手里拿着的叶子或者棍子代表枪,意思是人们在和死亡作斗争,也是给死者的一种荣誉。有时可以用真枪,向天空鸣枪,意味着死者生前为家庭、为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死后应享有这种荣誉。只有活着时有用的人才有这种待遇。如果说死者生前没有造房子,没有孩子,什么也没做,死后就不能有这种待遇。如果死者生前没有做好事,死后人们也不能跳这种Esani舞蹈,手里也不能拿着叶子、棍子。

3.“询问”环节

随后是 “问答”环节(NSILI AWU)。节目表演进行到半小时左右,有人(一般两人以上,或代表离开家乡去外地生活的人,或代表死者女婿,或代表邻居,或代表儿子,或代表外甥)出来问一个叫奥林加·贝克诺·罗根(Olinga Bekono Roger,当地人称chef,即酋长)的人关于死者的死因。他们问道:只听说死者病了,得了什么病,能不能告诉我?我看了死者,好像她的肚子胖了,所以我想知道她是不是怀孕了?还是怎么了?

酋长耐心地倾听大家的问题,等大家没有新问题时,酋长的助理出来说话:“因为现在没有人再提问题了,加上时间的缘故(牧师马上要过来),我们要去讨论如何回答所有提出疑问的人的问题,请家庭成员跟酋长一起去艾贝高克(Ebegok),考虑如何给答案。还没提问题的人也不用担心,等回来后可以继续提问题。”

4.天主教牧师的弥撒

等酋长和家里人协商好问题的答案回到场地,天主教的牧师(身披紫色披风,紫色代表复活)已经开始了弥撒活动。弥撒是在歌声中开始的,歌词大意是:上帝给她安息,原谅她,请用您的光照亮她。歌曲一结束,神父的助理就走到桌子前告诉大家:根据大家的要求,神父要为马蒂尼做弥撒,让她的灵魂能安息。神父助理一说完,在场的人就开始祈祷,内容为:“我们要向上帝承认我们的罪孽(sin),向你们承认,向所有人承认我的罪孽很多。我承认我所有的罪孽,所以我请求上帝宽恕。”神父接着祈祷:“上帝拥有所有的权力,能原谅我们,在他的天堂能够给我们一个位置,阿门。”然后大家就一起唱歌:“上帝,原谅我,我是罪人,我来请求你的原谅。”祈祷完后,他开始读经文(《圣经》启示录21章第1-7节):“我看见一个新天新地。那先前的天和地不见了……”

5.“回答”环节

这时弥撒暂告一段落,牧师给酋长奥林加时间,让他对死者的真正死因做出解释(每当他说话时,助手总会跟着,他走到哪,助手就得跟到哪。因为在这里酋长代表着权力和地位,他出来说话必须有人陪伴)。奥林加说:“我要告诉大家,马蒂尼·阿博莫这个人心地善良,把所有的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不止这个乡的孩子,把邻居乡的孩子也当作自己的孩子。她病了很长时间,胃疼,还患了血吸虫病、心肌梗塞,在医院住了很长时间,我们也陪了她很久。我们一直没有放弃她,去了不少医院。我可以说,她的死是寿终正寝。没有人能改变死亡的时间。她的疾病太多,而且也不是别人害她的。她已经是68岁的老人,活得比较长。她很幸福,她的孩子为她送终。我只说这些,结束了。”

6.祈祷与歌唱颂歌

神父一边祈祷,一边把盐放入水中,人们开始唱歌。接着神父就开始降福,这时候亲人们聚在棺材旁边,最后一次看一眼死者。神父在降福的时候,大家祈祷。紧接着有人唱歌,歌词大意:上帝请你不要关注我所犯的罪,如果你这样的话,我会进地狱。神父说:上帝跟你们在一起。其他的人附和着:你也是。然后神父又做了祈祷,大意是让死者平安地走。跟着人们唱了最后一首歌,大意是:上帝给她安息,原谅她,请用你的光照亮她。

7.葬礼结束

在歌声和牧师的祈祷声中,棺材缓缓放入离屋子3米远的1.5米深、1.8米长、1米宽的墓穴中,人们把手中的叶子、棍子和其它一切与死者有关的东西全扔进墓穴,盖上红土,葬礼结束。

葬礼结束后人们被邀请去品尝当地餐,当地人解释说:“我们现在吃的是死者生前喜欢吃的食物,或做得最好吃的食物,吃了这一餐后,就意味着死者就彻底离开我们,去祖先那里等待复活。”

三、喀麦隆非穆斯林区丧葬文化的传统元素

喀麦隆北部为穆斯林区,其丧葬习俗按穆斯林程序来进行,但其中部、西部及南部则是基督教、天主教区,丧葬文化有其自身特点。

(一)喀麦隆葬礼的传统步骤②

1.与死亡作斗争

人们把死亡看作是敌人,以前人们总是举着大砍刀或矛或枪跳舞,现在不再使用这些工具,改用简单的芭蕉茎,围着尸体不停跳舞,以便驱赶死亡。另一层意思是:死亡并不是一个赢家。即使你死了,但你还跟我们在一起,你还活着。如果死者是一个上了年纪的、有责任心的、有老婆孩子的、非常积极的人,那么人们会跳一种叫做Esani的特别舞蹈。音乐一停,人们立刻把手中的叶子或茎扔进坟墓。马蒂尼·阿博莫的葬礼就有这个步骤。

2.询问死亡的原因

当地人认为任何死亡都是不正常的,都是有原因的。因此,如果是女性死亡,那么女方的家长就要责问男方的家长他女儿死亡的原因:是何缘故导致她死亡?是否有采取措施来阻止这种死亡?是否知道谁应对这种死亡负责?为何接连发生此事?等等。反之也一样。

3.回答死亡的原因

经过一番协商,男方或女方的家长必须当众对女方或男方家长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直到对方满意为止。

除了以上三个步骤,还有一大部分是牧师的祈祷,以及唱歌跳舞、宗教弥撒等。但如果死者还未到18岁,也没结婚,就没有第二、第三步骤。另外19世纪基督教、天主教才传入喀麦隆,葬礼中加入的祈祷等环节是受宗教影响的结果。

(二)死者被埋葬在家门口的传统

1.葬在家门口的原因

在喀麦隆,不管是地处闹市,还是在偏僻的农村,只要有条件,都有一个传统,即把已故的重要亲人埋葬在家门口。这一传统受两个因素影响,第一是有头衔的人(如豪族的头领以及酋长)被认为有很强大的与生俱来的力量,他们被大家信任有权利通过各种占卜、净化仪式去与祖先接触,他们死后自己也就变成了祖先。[2]喀麦隆人对待死亡并不太悲观,他们认为死亡只不过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延续,只要将具有超能力的人的尸体埋葬在家门口(有的甚至葬在屋里),就能每天在一起,能够互相保护家人免受伤害;第二是死者在死之前不想让自己的房子被子孙后代卖掉,因而埋在家里或家门口是一种有效的策略,给死去的人提供了永久的安全感和对这片土地永久拥有的归属感。[4]

2.葬在家门口的传统的形成

首先,包括喀麦隆人在内的广大非洲人,他们都不畏惧死亡,都认为人死魂在,因而他们将死者葬在家门口或家里,就认为可以与死者进行沟通,不离不弃。其次,在整个喀麦隆历史发展过程中,埋葬重要亲人的传统都是离自己越近越好,这样既可以时刻关照死者,又可以让死者的灵魂安息。再次,葬礼可在具有纪念意义的当地教堂举办,但更多是在一个或多个家庭的庭院里。[2]死者的孩子们会雇佣舞蹈队来表演,亲朋好友也会叫来帮忙准备食物、饮料、啤酒等。[2]

(三)年龄、地位、死亡不同,埋葬时间或方式不同

1.死者的年龄不同,埋葬方式、时间则不同

如果是不到3岁的婴儿,一死就埋葬,且就埋在屋檐下雨水滴到的地方,在那里挖个洞,扔进去,把土盖上就好,人们认为他只是一个过客,因而没有仪式。要是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孩子,家里人一看到,就会马上把他偷偷地杀死埋掉,埋在房子的后面,家人会认为他根本就不该来到这个世界,因而埋得越隐蔽越好。

要是5-15岁的孩子死亡,上午10点前埋掉,埋在他自己的家乡,没有仪式,但有牧师为他祈祷。20-60岁的人死亡,以前一两天就埋葬。现在没条件的话,两天后就可埋葬;有条件的话,尸体可放在医院的停尸间,准备葬礼的时间为一个或两个星期,偶尔也可以准备几个月。埋葬时间一般是在下午13:00-15:00。60岁以上的老人死亡,在以前是晚上下葬,现在改在下午,人们不哭,反而举行一个庆祝活动。人们还可穿各种颜色甚至颜色艳丽的衣服,因为60岁以上死亡算是高寿,这是喜丧。

2.死者的身份不同,埋葬方式、时间亦不同

在喀麦隆,酋长或者其他有头衔的人死掉,他们将会得到一个显著的墓(家门口)以及一个很隆重的葬礼,在其统治的地方会有化妆舞会,有些地方还有跳舞庆祝(至今仍有这一习俗),在埋葬的时候用棕榈树叶沾酒超度他们,整个过程十分神圣、庄重。[2]而那些没有头衔的普通人、妇女、儿童以及非正常死亡的人则经常被埋葬在丛林里、小溪旁,或者在没有明显标记和任何装饰下匆匆埋掉。[7]如果是知名人士(传统上是指酋长、有智慧的人、给整个社区的发展作贡献的人)死亡,他们死后家人不通知其他人,秘密下葬,因为3年后家人会重新挖出他的头拿回家,放在一个祭祀屋里供奉着,让家人祭拜。

3.死者的死因不同,仪式亦不同

如果是因交通事故,或其它非自然死亡,如从树上掉下来、自杀等,这些死亡都会有一个仪式,以告诫其他人不要学他们,传统的巫师会给家庭的每个成员吃好的坏的混在一起的食物。人们选了就必须吃下去,甚至是大便也不例外。

总而言之,喀麦隆传统的葬礼仪式除了三大步骤之外,还有诸多传统的规定,形成了喀麦隆独特的丧葬文化。虽然喀麦隆非穆斯林区葬礼有天主教、基督教的影子(如祈祷环节)存在,但传统的丧葬文化仍占主导,这些传统必将随着外来因素继续延续下去,直到形成新的喀麦隆丧葬文化。

注释:

① 数据整理自研究录音。

②由喀麦隆雅温得第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考迪(Endong Kaody)的录音整理。

参考文献:

[1]赵孟雄,杨鸿荣.纳西族丧葬仪式变迁及文化象征意义分析[J].思想战线,2010(S1):1-5.

[2]Jindra M. Christianity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ancestors: changes in hierarchy and mortuary ritual in the Cameroon Grass fields[J]. Africa: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frican Institute,2005,75 (3):356-377.

[3]用欢笑告慰逝者灵魂 非洲奇特的丧礼[EB/OL].[2013-10-24].http://news.hainan.net/wenti/2009/09/20/973895.shtml.

[4]Page B. Slow Going: The Mortuary, Modernity and the Hometown Association in Bali-Nyonga, Cameroon[J].Africa: 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frican Institute, 2007,77(3):419-441.

[5]Gufler H. “Crying the Death.” Rituals of Death among the Yamba[J].Anthropos,2000,95(2): 349-361.

[6]Schrag B.Musical Invigoration of Cultural Dynamism in a Bamileke Dance Association[M/OL].Yaoundé: SIL Cameroon,2004[2013-09-10].http://www.silcam.org/languages/languagepage.php?languageid=600.

[7]Carpenter W. An intelligence report on the Mbaw, Mbem and Mfumte areas, hitherto jointly known as the Kaka-Ntem area of the Bamenda Division of the Cameroons Province[EB/OL].[2013-09-11].http://lucy.kent.ac.uk/csac/lucy/dz/Archive/carpenter.html.

猜你喜欢
喀麦隆酋长葬礼
《葬礼》(海报)
《葬礼》(海报)
散文诗(2023年16期)2023-09-10 07:46:32
这是在葬礼上听过最多的一句话
混乱的方向
不可思议的太空葬礼
军事文摘(2018年24期)2018-12-26 00:58:04
酋长和青年
2014年2月喀麦隆中粒种咖啡出口减少到194 t
酋长猜谜
天气预报
环球时报(2009-12-03)2009-12-03 12: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