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楼世洲教授撰写的《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一书,于2012年12月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BGA 0050020)的最终研究成果。
全书分上下两篇共11章组成。上篇1-4章为课题研究的总报告——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设计,包括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国际比较和发展历史、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我国区域教育发展的实证评价等。下篇5-11章是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应用和由宏观向中微观领域的研究拓展,从省域、县域、校域三个层面,对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进行专题研究。
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整体构思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以衡量教育力为核心的区域教育发展指标体系模型,分别考核宏观省域、中观县域之间的教育力水平和教育发展的均衡性,鉴别微观城乡学校教育发展的现状,以促进各区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宏观层面的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从教育事业发展、国民受教育水平、教育投入三个维度,重点分析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均衡性以及各层次教育发展的协调性等。为指向“质量、公平、全面”三大教育发展目标,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主要从发展水平指标、结构性指标、均衡性指标、可持续性指标四个特色来设计,以建立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教学模型,并对我国2000-2009年省域教育发展评价进行了实证分析。
中观层面的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则是以县域为基础的教育发展指标。在我国教育体制中,县一级是基础教育发展尤其是义务教育发展的责任主体。根据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和趋势,其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高质量的普及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推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微观层面的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则是以学校为基础的教育发展指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落脚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努力促进学校的自我发展建设能力,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教师不断实现专业发展,学校教育发展才有可持续性。
教育发展的区域性是教育发展的内在特性,也是教育与经济、社会互动关系的具体体现。衡量区域教育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区域教育发展指标。研究区域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已成为系统研究区域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该书旨在通过建立一套科学、严密、完整的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有效评估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水平,实现对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考量现实与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找出区域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及时为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对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