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
书法与传统文化
——访邵秉仁先生
张晓东 赵倩/整理
邵秉仁,1945年12月出生,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第五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并获得对书法事业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书法家荣誉称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法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客座教授。多年来,坚持致力于书法与传统文化的研究。出版《邵秉仁书法诗文集》、《邵秉仁书〈岳阳楼记〉》、《邵秉仁诗稿》、《邵秉仁书作展作品集》、《邵秉仁谈书法与传统文化》、《邵秉仁诗词楹联选》等著作。
中国艺术时空: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书法与传统文化、书法与人的道德品性谈一下您的看法。
邵秉仁:我的谈传统文化与书法的《邵秉仁谈书法与传统文化》这本书,是带有普及性质的,我的一些基本的书法艺术主张都涵盖了。我也一直坚持这些东西,到现在为止,我仍然不停地进行宣讲,到大学,到党政机关。
我认为,书法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技巧方面而且它他涉及到中国文化的传承。我一直致力于普及汉字书写,包括书法。我先后两度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案,特别是在2010年的两会期间,我串联了41位科学家,跟他们宣传这个观点,他们都赞同。现在中国人不会写中国字了!作为一个民族的根,首先自己要守住,涉及到国家文化的传承。我们的道德缺失、文化断档也涉及到这个问题,这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文化断档也不是从当代开始的,从近代就开始了,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我们一方面找到了中国落后的一些根源,但另一方面又盲目企图接受西方的一些东西。把中国的落后归咎于文化的落后,特别是把传统文化都一股脑的加以抛弃,这是片面的。我们要保持住自己的民族文化独立性,同时还得借鉴西方的先进文化。民主、自由、平等、博爱,这是应该有的,但是他跟传统文化也是有共性的东西,不是排斥而是相容的。如何在这个中西文化交融过程当中,既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又能够吸收人类的一些先进文明,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我认为,我们要从文化角度,研究中国文化的基因,才可能继承、塑造自己民族优秀的传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社会矛盾加剧的局面。
至于说书法,功能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是实用功能,现在变为一种纯艺术欣赏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普及和应用,这个无可厚非,我们不能拒绝先进的科学,但是我们要拒绝什么东西呢?在先进科学普及的条件下数典忘祖,要拒绝这个东西,应该把书法作为一个文化传承的载体去发扬光大,所以在书法风格上我也一直主张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搞创新,而不是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说不是不要创新,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
汉字是语言的载体,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化,就谈不上什么伟大的民族,独立的民族。非洲许多国家被西化以后长期沦为殖民地,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语言完全没了。清朝260多年,满族文化基本被汉族文化淹没了。
当代一些流行书风的出现,实际是西方文化入侵以后把中国在汉字基础上的书法艺术理解为构成艺术,纯构成艺术。实际就是把书法本质的东西最核心的东西给泯灭掉了,扼杀了,变成一种纯线条的构成。书法本身由线条构成,但不是全部,这仅仅是在技巧层面。我们通过自己的书写把汉字变为艺术,这需要一个过程。但是纯构成就是把文化的内涵给抽走了。从来中国人对书法的认识不是这样的,而且这样一搞,势必把书法向美术靠拢,因为美术是典型的构成艺术。这实际上不是什么新东西,是西方已经走过的一段弯路,包括日本60年代的墨象书法。西方后现代思潮是在工业化进程当中人们在高度紧张节奏生活条件下,他的一种反叛,以反对现实主义,从主观意识出发,甚至扭曲传统,以挑战传统戏谑正统为时尚。后现代的思潮,包括在美术上,也包括在其他的艺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西方美术史上那些艺术家像达·芬奇,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功力非常深厚,包括后来莫奈等等所谓印象派、抽象派,这些东西曾经有过一段,但是主流的审美价值仍然没有跳出现实主义,我们现在出国看那些凡是比较庄重的场合,无论教堂还是大的建筑,里面悬挂的一些艺术品都是很传统的。
所以说,我就主张书法的本质是文化,离开文化谈不上中国书法艺术。
书法创新,不能打破汉字。因为离开汉字就不叫书法了,汉字本身是象形的。象形体现了我们民族对这个客观世界的一种抽象概括和哲学思考,这个东西千古不变。打破汉字的基本结构去搞什么创新,弄得谁也不认识,以丑为美,挑战传统的审美价值,这个东西我一直反对!
形式我们要不要讲?要讲,因为形式是艺术的构成因素之一,可以提高视觉冲击力,但是不管怎么去讲求视觉效果,你不能脱离汉字,不能故意丑化汉字,肢解汉字,那就不是中国书法了,那就变成纯构成艺术了,实际是矮化书法的地位,把他往美术上靠拢,这个东西是绝对要防止、要警惕的!
至于书法与人品,我认为“书品即人品”有一定道理,但又太片面。历史上人品不好但书艺很高的大有人在。但远不如人品好、艺术水平也高的人历史地位高、影响大。
中国艺术时空:您在书法创作实践中是如何将文化和书法相结合的?或者说,在书法作品中如何涵蕴文化内涵的?
邵秉仁:写自己的东西。历史上没有一个书法家是靠抄别人而成名的。最近为一个书法展我作了一首《五律·壶口瀑布》:“久有探奇志,今来壶口游。雷霆惊暑夏,寒气压深秋。浊浪拍三晋,黄云漫九州。千钧是此力,万古大河流。”这是自己的东西,体现了黄河作为中华文明之源和壶口瀑布的雄浑气势。我不是空喊口号,而是用艺术来表现当代,这跟古人相对接了。
有些书法家愿意让别人称他们是艺术家,他们觉得写传统书法的不属于艺术家的书法。
什么叫艺术?艺术是一种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艺术有客观的审美标准,挑战中国人传统审美价值以为这就是艺术?那就是曲解艺术了。
中国艺术时空:如何坚持正确导向,用书法艺术启迪和感化大众?
邵秉仁:我认为真正的艺术既要体现时代精神,又要达到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就是普世价值观,普世价值是人类必须共同遵守的一种价值观念。他不管你的政治态度、不管你的种族,不管你的国家有多么不同、信仰有多么不同,但是有些基本价值是一样的。宗教和我们所提倡的东西很多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说,艺术就是超越于现实高于现实,但是又必须以现实为基础。你看些获得历史上承认的东西,都是体现了人类的普世价值。我们的艺术源于生活但必须高于生活,高于生活就要站在一种主流价值审美取向基础之上,不能挑战传统的主流审美价值,以异端学说为创新作为艺术的最高境界,那完全是错误的。就像真理一样,从来都是最朴实的,故弄玄虚谁也看不懂,以为那是真理吗?以为那就是最高艺术吗?恰恰是错误的。真理是朴实的,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朴实的,书法更是这样,写到最后物我两忘,才能达到最高境界,凡是有功利的东西你写不好。
道家哲学的顺其自然,返朴归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道法自然讲要符合客观规律,道就是规律,书法更要遵循这个法度。我们的境界要符合自然的规律,所谓人书俱老。书法家到了老年一切都看淡了,功利的东西没有了,自然而然地就达到了一定高度。像李叔同,从社会遁入佛门之后书风大变,没有任何功利的东西,因为原来基本功在那里。还有于右任,到了台湾以后,从政坛上退下来以后,就是结社、吟诗,那个时候的状态是很精彩的。所以最后讲字在工夫外,比的是文化修养,比的是思想道德品质。
中国艺术时空:您对当下书法现状、书法艺术审美如何看?
邵秉仁:在各个学科当中,哲学占有至高的位置,哲学是一切科学的科学。书法本身在创作原理上完全符合矛盾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通过字的大小,用墨的浓淡、线条的曲直等等一系列的矛盾,最后达到一种和谐。现在书法几乎变为一种展厅艺术,文化的内涵少了。写书法的人,包括一些所谓的名家和一些经常获奖的,大多就是一个写字匠,起码的文学历史哲学知识修养没有。这跟古代不一样,古代书法家都是士大夫阶层,普遍具有比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广阔的视野,因为书法是贵族阶层、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阶层玩的。书法家缺少文化修养,这就是现状。
书法审美,可谓乱象丛生。我一直讲,书法有审美标准。个性标准,每个人的审美价值不一样,十个人十个标准,这个不能苛求。你喜欢颜体他喜欢柳体,他喜欢碑你喜欢帖,这是正常的。我们要树立一个共性的标准。我认为,第一个要符合书法的基本法则,在笔法上、结体上、章法上,这几个要素符合书法几千年来形成的基本规范;第二个必须符合主流的审美价值,雅俗共赏,大俗就是大雅,不要以为字写的工整就是俗,过去的馆阁体因为是一种工具,写奏章、批文件、写书,好像不是艺术,那不能这么简单理解,那些基本功是不是盛唐时期法度森严的书法,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达不到的高度。现在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法帖,所以说要继承。现在很少人去谈这个事儿,很少人去研究。我觉得你们这个杂志应该宣扬这个。
中国艺术时空:《中国艺术时空》杂志的基本定位是是大艺术概念,也就是人文艺术,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又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您对我们有什么建议?
邵秉仁:我觉得像你们这样的主流期刊,应该弘扬主流的东西,但也应该有一些探索性的东西。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主流书风,反映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特征,要符合大众的主流审美价值。中国人的审美价值跟西方人不一样,是由中国文化所决定的,特别是统治中国三千来年的儒家文化,他实际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儒释道的东西相互补充,但是核心东西还是儒家的,这是构建中国人思想情感和道德规范的最核心的文化形态。文化形态又决定了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研究中国的历史就会发现,我们几千年来奉行的是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是其文化本源决定的,这种社会体制是一种超稳定的政治结构。但是他也有最落后的一面,容易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统治者,盼望着明君,这是悲哀的地方。研究这些问题,要从深层次思考,我觉得这样才能够把握一个正确的方向,而不是迷失方向,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