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璨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太极拳无论是技术,还是文化底蕴,都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一代一代人的传承下,如今的太极拳已经发展成为包括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以及孙式太极拳等在内的拳种多样,群众基础雄厚,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和好评的运动项目。因为太极拳不仅集聚健身、养生、竞技、技击为一体,而且还在太极拳的文化蕴含上不断向海外习武者传播着它的拳理及传统文化。然而,随着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东西方人们思想观念的融合与碰撞,特别是武术套路在2008年进入奥运会,成为奥运会的特设项目,促使武术套路的内容及形式上发生较大变化。
太极拳运动,在不断的继承和完善中生存发展,直至今日,太极拳的名声传遍世界各地。竞技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一种,是继承太极拳,并在太极拳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西方体育及其文化传入到中国,并与之碰撞、融合,特别是从1999年开始,力争使武术套路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之一,在这种境况下,竞技武术应运而生。这种变化是在原有武术量化上的转变,它把武术从之前所强调攻防含义、格斗技击、动作之间的连接,向着艺术与美的形态上转变;而如今的竞技太极拳是以“高”、“难”、“美”、“新”为目的。由此而来,从今往后,人们把以攻防、格斗技击为主体和目的的武术套路称之为传统武术套路。而将此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以艺术和动作美化相结合在一起的,突出它的表现形式的武术称之为竞技武术套路。本文所分析的竞技太极拳就是竞技武术套路中的一种。
要了解太极拳和竞技太极拳,首先要先领悟到何为“太极”,它是一种哲学范畴。太极拳是武术套路的主要拳种之一,“太极”一词最初来自于《易传·系辞上》,这本书上说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它含有至高、至极、无穷大之意。而太极拳是综合各家历代的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之术和吐纳之术,此外还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哲学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盈的一种拳术。太极拳运用传统中医经络学说,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绕式的伸缩旋转方法。要求以腰为轴,内气发源于丹田,通过缠绕运动,到达任督两脉和布于周身,从而达到“以意用气,以气运身”的境地。在我们了解过太极拳之后,接下来说明一下什么是竞技太极拳,竞技太极拳和太极拳是两种相互关联的拳种,竞技太极拳属于竞技体育项目之一,它又名自选太极拳,竞技太极拳是太极拳的基础之上增加了难度动作与量化评分,在竞赛规则的框架下,竞技场上武术的一种表达方式,并且它是以高、难、美、新为发展方向,和普通人群习练的太极拳有着较大的区别。竞技太极拳并不是一种新的拳派,它是各式太极拳的融合、提高以及自由的运用。从发展顺序上来说,太极拳是竞技太极拳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竞技太极拳是各个流派太极拳的融合和自如的运用。竞技武术套路(太极拳)经过了大约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走出了国门、走出了亚洲、走向了世界,会员国已发展到了120个国家。目前,竞技武术套路已正是成为亚运会、东亚运动会、东南亚运动会、南亚运动会以及世界大众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世界武术锦标赛也已成功举办了九届。特别是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竞技武术套路作为特设项目之后,掀起了全民健身的高潮,尤其是太极拳。
当前,竞技太极拳是以最新版本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为准绳,新规则增设了难度动作与量化评分,竞技太极拳的发展趋向是“高”“难”“美”“新”,它和平常的太极拳有本质的区别:提倡的“高”“难”“新”“美”是说:跳的高、动作难度大、动作优美、加大创新力度。在竞技太极拳的发展中太过于注重难度技术动作的训练和投入而失去太极拳本质的精髓;并且这些难度的存在,使动作技术过于雷同。在套路的编排上虽然表现的比以前的太极拳更加的优美,更加的富有节奏感、美感,但是忽略了我们所熟知的太极拳的内涵,除了动作还是动作,运动员在比赛中为完成动作而完成动作。还有竞技太极拳的发展中缺少群众这一基础,参与人数少。比赛的时候只有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并且参加比赛的人群都是专业队、省体工队的,太过于局限性,没有很好的传播和发展。
现在的竞技太极拳和从前的太极拳相比,在评价体系上有着明显的变化。(1)以前的太极拳(参照1996年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在内容上是有规定的,说道:太极拳在整个套路中,至少包括四种腿法和六种不同组别的动作及指定动作。而现如今的竞技太极拳规则中没有这些的要求,更重视的强调了“高”、“难”、“新”、“美”。在武术套路比赛中看谁弹跳跳的高;难度系数大;动作上能创新并且做动作上美观。遵从这样的标准,从而在武术套路中一些舞蹈、体操的动作出现其中,创新是好的,但是不能把武术的本质给掩盖了。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2)在武术套路的评价体系上和从前的相比更加的量化,尤其是增加了难度评分方面。从前评分体系中,动作质量分和演练水平分是主要的评分。而演练水平分则是每个裁判员按照自己的观念(如对武术套路的风格的偏爱)给分,并且旧的规则中是没有难度分的,难度分的增加,使得武术套路比赛评分中更加的客观。在完成难度动作时,裁判员根据规则,该给的分给,该扣的分扣;主观分(演练分)减少。
在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中,竞技太极拳作为竞技武术套路的重要项目之一。从武术申奥之后,武术的发展与传播主要是围绕奥林匹克的规则进行大幅度的修改,由于武术套路在十几年的发展中,有许多还要修改、完善的内容,正式规则一直没有出版,要符合奥林匹克的精神“更高、更快、更强”,然而竞技太极拳是一项柔和、轻盈的拳术,主要讲究的是以意运气,以气运身的效果;此外,还强调演练中的精、气、神。这样,随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重大修改,使得竞技太极拳朝着大负荷、高强度和高难度的方向前行,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2002年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中,对竞技太极拳的内容设置上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为了能使中华武术进入到奥运会;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武术,从1999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开始对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进行了修订,2002年出了新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这部规则是暂行版的。首先从规则上就做出了重大的改变。2002年的新规则中裁判分为3组裁判,分别是A组裁判、B组裁判和C组裁判。这三组裁判各忙其职,互不蝉联。A组裁判是对套路的动作规格进行评价,评的是动作的质量分;B组裁判是对该运动员的演练情况进行的评分,评价的是演练水平分;而C组裁判则是对运动员在完成套路时,难度动作的规格和稳定性进行的评分;改规则没有创新动作分。新规则的最后得分和旧规则的最后的分还不一样,旧规则是每个裁判员直接给出来总分;而新规则是把A组裁判的动作质量分、B组裁判的演练水平分和C组裁判的难度分最后相加,每个裁判员给自己所负责领域的分数,而不给总分数。如表1。
表1 新、旧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下各个分值变化情况一览表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规则和旧规则之间的不同和改变。主要有:新规则为提高评分的公平、公正性,在旧规则的基础上,由原本的2组裁判(A组裁判和B组裁判)评分,改成了3组裁判(A组裁判B组裁判C组裁判)来共同评分。而现如今的武术套路裁判竞赛规则又做了点修改,由于2002年规则里的难度分3分,几乎没有运动会能够以满分的难度起评。所以现在的规则修改为演练水平分为3分;难度分为2分。即使是这样的难度分,也有许多运动员无法去完成满分的难度,更不用说难度动作的质量了。
从武术申奥开始,一直到现在,竞技太极拳正在蓬勃的发展,跟1996年规定的太极拳有着大幅度的改变。增加了套路演练时的音乐搭配。这是一种创新。突出了对竞技太极拳套路的艺术性再创造。从全国比赛的竞技太极拳的比赛录像中可以看出每个运动员在演练动作时候的节奏和音乐的中的节拍有着很大的关系:(1)运动员在演练时动作节奏和音乐协调的重要性;(2)太极拳成套动作节奏与音乐节奏的整体统一性;(3)太极拳成套动作与音乐节奏的吻合;(4)太极拳成套动作与音乐情感的吻合;(5)太极拳成套动作与音强与力度节律的关系。
目前经济太极拳的发展中,新添加的配乐方面还是一项全新的体验,还处于最初的阶段。竞技太极拳套路在比赛演练中,动作节奏和音乐节拍的吻合,大大的增强了竞技太极拳的渲染力度。这也是竞技太极“高”“难”“美”“新”中“美”的一部分。
现如今的裁判规则中难度动作的评分标准有:动作难度分、连接难度分和创新难度分。它们的分值分别是1.4分、0.6分和创新难度分;在难度动作中,竞技太极拳的难度动作大多数为跳跃性动作,但是在跳跃动作中还有规定:
(1)单脚落地时,击响(摆动腿)脚和落地脚为同一个。
(2)在连接难度动作中,雀地龙只能选一种。
竞技太极拳的难度动作有:腾空飞脚+踢膝独立、腾空摆莲(360度或者540度)+雀地龙、旋风脚(360度或者540度)+踢膝独立;除此之外,还有更高的难度,如腾空飞脚+腾空摆莲(540度)+雀地龙、腾空摆莲(540度)+踢膝独立、等等。竞技太极拳的这些难度还有其对应的编码,比如说:312A+3是腾空飞脚+踢膝独立、324C+5就是腾空摆莲(540度)+雀地龙。这些编码是按跳水的评分方法而来的,主要是为了借鉴西方体育,让海外人士看竞技太极拳更加的亲切,以及响应奥运会的口号,而进入奥运会。
动作难度在评分时,每完成一个A级难度可以获得0.2分;B级动作0.3分C级动作0.4分。每个难度动作无论出现几次,指按一次计算;完成难度的分值超过了1.4分,则按1.4分来计算。在完成什么样的连接难度,它的连接难度分是不一样的:在套路中,完成个A级连接动作可以获得0.05分,B级连接动作获得0.1分,C级连接动作获得0.15分,D级连接获得0.2分;运动员在完成套路后,连接难度的分值超过了0.6分,则按0.6分来计算。创新难度分现场成功完成后,由裁判长创新难度的等级予以加分。其标准是:在成功的完成了一个B级的创新难度动作(包括连接难度)加0.2分、同上,C级的加0.3分(含连接难度),超过C级的难度动作给予0.4的加分。
在如今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中,与以往的规则相比较,这些难度动作内容和评价体系的变化,使得竞技太极拳向着“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使竞技太极拳走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领域。近几年武术套路规则在大幅度的变化时呈现出来一些不利于竞技太极拳发展的因素。目前,竞技太极拳规则的变化主要是难度动作的出现,以及难度动作出现在套路中的评价体系的变化。如今的竞技太极拳比较符合奥运会项目,但是由于难度动作技术过大,对竞技太极拳套路的整个演练评价中太过于重视难度动作技术,因此,竞技太极拳有些脱离了太极拳的本质属性,在比赛中,每个运动员的技术风格和特点不能够很好的表现出来。
从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上看,竞技太极拳没有对动作内容的限定,其实不然,竞技太极拳的难度分值为2分。以从武术套路全运会、竞标赛和冠军赛等赛事中观看录像,每一位运动员在参加竞技太极拳的比赛中,都把难度分加入到了套路编排中去,他们都是把难度分2分全部编排上去,然而那些难度分值没有满的运动员从基础分值上就比其他运动员低了许多。竞技太极拳是指高水平竞技,是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运动潜能并且去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武术训练竞赛活动。由于竞技太极拳难度动作以及难度系数过大的关系,这些难度只有在专业队中才有运动员按照标准去训练。即使是在专业队中,这些难度的练习、训练量,基本上是这个训练量的三分之一,完全按照规定的动作去训练的。如竞技太极拳中腾空飞脚+腾空外摆莲(540度)+去地龙这串难度动作,每个参加竞技太极拳比赛的运动员都有;而且还都是太极拳起势后的第一个难度动作。我们如果没有把这些难度动作看成是限定性动作,不去管难度动作、难度分值的话,这就使得我们的起评分就比其他运动员低了2分,同时也违背了竞技武术的本质属性。竞技太极拳的难度动作除了它的难之外,还特别容易使运动员受伤,如膝盖积水。
任何套路形式演练的体育项目都是一样的,是教练员、运动员依据该运动员的身体特征、技术风格和特点以及规则的要求进行的,竞技太极拳也遵循这样的规律。竞技太极拳套路编排时,将其所掌握、深知了解的各个单个动作编成组合动作,再将这些组合动作衔接起来,加上规定的难度动作,就编排成了一套完整的动作。由于武术套路属于半无氧运动,体力耗费快,大多数运动员将难度系数大的动作放在该套路中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来完成,这样可以以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来完成难度动作。这不仅比把难度系数大的动作放在第三段和第四段来完成的成功率提高了,同时,从难度的高度和整体上还能更吸引裁判和观众。由于每个教练员、运动员都看到了这点,他们在这个套路的编排中,都把竞技太极拳中难度系数大的动作放在前面来完成,比如说:腾空飞脚+腾空外摆莲(540度)+雀地龙,这从文献《竞技武术套路新旧规则比较研究》中调查的数据可以得知,见表2。
表2 2002、2003年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前八名运动员在1、2段完成难度分值的百分比一览表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个运动员对竞技太极拳难度动作编排的一般规律。由于刚开始练的时候,1、2段是运动员体力最佳的时候,他们都是把太极拳中的难度动作放在前两段去完成。结果出现,套路编排整体框架大同小异、虎头蛇尾的现象。通过对近年来的武术套路比赛,十运会、2012年冠军赛以及其他的录像观察中得出:虽然近几年的竞技太极拳比赛比2002年和2003年的套路编排要好点,但是整体上没有大的变动,只是把其中一个简单的难度动作放在了后两段来完成。竞技太极拳中的难度系数大的如:腾空飞脚+腾空摆莲(540度)+雀地龙,这个难度在每个运动员的演练中都是放在前两段中;还不仅如此,这个难度还放在整个套路难度中的第一个或第二个来完成。
通过对近几年全国竞技太极拳比赛视频、录像的观察、分析中,选择了50名比赛运动员,这些运动员不仅把难度动作都集中在前两段,而且他们所选择的难度动作都是一样的。如:腾空飞脚+腾空摆莲(540度)+雀地龙这个难度动作在每位运动员套路中出现的比率是100%;旋风脚306度+踢膝独立在套路中出现的比率是100%,腾空飞脚内转180度+踢膝独立在比赛套路中出现的比率是100%等。
这样的编排只强调了局部的美观,忽略了整体的完整性;而运动员难度动作的雷同,没有体现每个运动员的风格特点。一套完美的竞技太极拳套路不仅要求难度大,质量高;而且还要注重整体的美观性,突出个人的技术风格和运动特点,这才能将竞技太极拳以最富有韵味的姿态表现在比赛中。
太极拳一直深受人们的好评和喜爱,练习的人数也是最多的。现在的竞技太极拳是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之上,是以西方体育为参照而逐渐发展、完善的新型太极拳。到目前为止,随着竞技武术套路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尤其是在“武术申奥”的推动下,人们对竞技武术套路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竞技太极拳作为竞技武术套路项目中的其中一种,该项目所面临的考验和挑战也很严峻,这难免使竞技太极拳在发展中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对于竞技太极拳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认真的思考和解决该问题。
4.1.1 偏重难度技术动作,淡化了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新的规则在修订过程中,增设了难度动作的分值。我们可以通过比较1996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和2009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试行)的规则中的分值比例可以从中看出,2009年的规则中难度分值的增加以及增加的幅度之大,难度的分值为2分,1996年的规则中是没有难度的分值的。此外,2009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变化对很多的教练员、运动员比较容易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部分运动员片面的理解为,只要完成难度动作、难度动作做的高、稳就能拿高分,其他方面是其次的主要练习对象。由于他们的这种认为和看法,而忽视了太极拳的基本技术、动作质量的训练,最终导致太极拳的风格、韵律和特点不够明显、突出。
4.1.2 动作上过于重视优美,忽略了攻防严谨的倾向
现在的竞技武术套路,竞技太极拳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强调的是“高”“难”“美”“新”,运动员也遵循规则,追求动作姿势上的好看,而致使上肢动作一味展开,下肢重心、步行降的很低,从动作形态上看确实美了,但是忘记了如何表现太极拳的应具有的风格和该运动员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太极拳的动作形象应当是攻防严谨、饱满而有力的形象,一味追求舒展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4.1.3 竞赛中整体套路编排、难度动作雷同
纵观全国竞技太极拳比赛中可以看出,竞技太极拳在套路的编排上过于单调,尤其是在难度动作上。在比赛中运动员所做的难度动作编排几乎是大同小异,千篇一律,运动员比的就是难度动作的质量。运动员在完成动作,没有创新,为完成动作而完成动作,缺少一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4.1.4 训练准备中难度动作关注过大,丢失了太极拳本质的精髓
竞技太极拳是以传统太极拳为基础,并以“高”、“难”、“美”、“新”为要求而自己编排的套路。它在演练的过程中,讲究人体的上下、形神的配合,动作舒展、大方,体现了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劲力。新规则中出现的难度动作的分值,表现了难度动作和基本动作技术同样重要,但是有些人认为难度动作比基本的技术动作更重要。因此导致一些人在训练中,太过于追求难度技巧性动作,而忽视了基本动作技术的训练与提高,这势必会导致太极拳基本技术动作的下滑。
竞技太极拳自从申奥开始之后,竞技太极拳就开始不断的创新,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也是不断的进行修改。完善了旧的武术套路体系,同时也开拓了新的武术领域。竞技太极拳目前在新规则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训练中过于重视难度的技巧训练,忽略了太极拳的基本技术的训练和它的本质属性。竞技太极拳对难度动作要求很大;并且从客观的角度看,难度动作的评分属于限定性动作。这就使得从事竞技太极拳的人数局限在体工队。竞技太极拳的套路编排过于单一、雷同,没有体现各个运动员该有的特点和风格。因此,也可以看出竞技太极拳的参与性不高,没有很好的观众,没有市场。
针对以上竞技太极拳所出现的问题,为了能够很好的改善这一系列的问题,我提出完善竞技太极拳内容设置的建议:
(1)基本动作和难度动作要共同重视,协调发展。
太极拳运动的两个要点:基本动作和难度动作缺一不可。在竞技太极拳的新规则中难度动作的分值得到了提高,并对创新的难度动作的分值给予了更大的比重。我国太极拳既然与国际竞技体坛接轨,那么太极拳的发展目标中也将向着“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在竞技太极拳运动中,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以及动作本身的难度系数对于太极拳运动成绩的影响颇为重要,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当然,在高度重视的同时也不能够忽视基础动作的重要性。在观看各大比赛时我们注意到,运动员在经过对难度动作有针对性的训练之后,难度动作将不再成为整个比赛中的关键性因素,相反比赛的重点偏向了基础动作的优劣。因此,在对太极拳运动员的训练中,运动员的基础动作和难度动作要同时抓,同时训练,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必须要共同发展,这样运动员才能高规格、高准确地完成基本动作。
(2)鼓励技术创新的时注重太极拳的本质精髓。
所有运动项目的发展都是一个道理,都要不断地创新,一个项目缺乏创新,那它就缺乏了生命力,缺乏了生存的能力。创新可以带动太极拳运动向前发展,使运动员占尽比赛先机,占据主动权,在比赛中获得良好成绩。但是在竞技太极拳在鼓励技术创新的时候,不应该弱视太极拳的精髓,应该以太极拳的本质为根基,来进行竞技太极拳技术、结构体系上的创新。
[1]郭西魁.我国竞技太极拳的研究现状综述[J].青年文学家,2012(03).
[2]侯楠楠.竞技太极拳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交际,2011(05).
[3]林天孩,林小美.竞技自选太极拳的美学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0(03).
[4]吕福祥,李娅楠.竞技太极拳的舞台表演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0(06).
[5]解乒乒.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特点与社会功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07).
[6]郭志禹.太极拳新文化现象探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0).
[7]勾庆华. 女子太极拳自选套路中动作节奏与音乐节奏关系的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02).
[8]杜国友,蔺志华.对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一些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6).
[9]赵 蕾.从太极拳的演变论竞技太极拳的发展[J].河南大学学报,2007(11).
[10]马云慧.提高竞技武术套路比赛观赏性的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