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的超强亮点
——试论细节在新闻报道中的力量

2014-02-05 03:24李岩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3期
关键词:商丘新闻报道细节

□李岩

(商丘日报社,河南 商丘 476000)

新闻报道的超强亮点
——试论细节在新闻报道中的力量

□李岩

(商丘日报社,河南 商丘 476000)

细节在新闻报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新闻报道的超强亮点。精彩的细节,是顺应读者心理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读者来说是一种心理刺激,使新闻报道产生吸引读者、强化读者印象和记忆的作用。

新闻报道 叙事艺术细节 现场 亮点 超强力量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给新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新闻学是一门经过严格训练的叙事艺术”。这种“叙事艺术”,拒绝笼统的叙述和形容,追求的是有感染力的细节描述,因为,细节具有撞击读者心灵的力量。

在写人物报道时,只有通过细节描写,典型人物才能有血有肉地站立起来,才能产生打动人心的超强力量;在写事件性新闻报道时,要用细节带着读者进入新闻现场,用大量的细节描述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写会议新闻时,要善于从材料或现场中挖掘“真金”,有时一个具有“穿透力”的细节,可以使僵硬的会议新闻变得灵动起来,让人眼前一亮。

那么,如何在新闻采访中抓到有价值的细节,让细节成为新闻报道的超强亮点呢?笔者从一些经典报道案例和自身的实践出发,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人物报道:用细节撞击读者心灵

没有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人物通讯就像一张张没有生命的白纸。鲜活的人物形象,离不开细节。细节描写在勾勒人物外貌、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展示人物精神风貌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精彩的细节,是顺应读者心理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读者来说是一种心理刺激,使人物通讯产生吸引读者、强化读者印象和记忆的作用。

2010年,辽宁鞍钢一位普通职工郭明义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全国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郭明义20年无偿献血6万多毫升,是全身血液的10倍;他16年帮困助学,先后资助180多名贫困儿童读书,自己却几乎无存款……

人民日报社吉林分社记者孔祥武在回忆采访过程时说,“郭明义,太平凡了,没有惊天动地,没有轰轰烈烈,他做的每一件事情,无论是义务献血、捐资助学,还是提前上班,只要有心,普通人都可以做到;郭明义,又太不平凡了,义务献血、捐资助学、提前上班,他分别坚持20年、16年、15年,有多少人能够坚持下来?寻找郭明义,就是寻找闪耀人性光辉的细节”。

越是平平常常的岗位和付出,越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2011年,笔者在采访中也“挖掘”到一位在平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小人物。她叫卢向华,36岁,生前为河南商丘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虞城县管理部主任,因患骨癌医治无效于2011年5月去世,她用坚强执著、敬业奉献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生命华章。8年来,卢向华的日程表雷打不动,每天7 时20分到达单位,直到晚上七八点才能跨进家门,每天十多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无私奉献,毫无怨言。8年来,在卢向华的带领下,虞城县住房公积金归集覆盖率由1%增加到70.74%。

为深入了解卢向华,笔者两次来到虞城,对她的家人、同事、好友进行多方采访,搜集到她大量的感人事迹和生活细节。在成稿过程中,笔者更是感动得数次流泪。经过精心打磨、修改,2011年7月,长篇人物通讯《用青春谱写生命华章》刊发于《商丘日报·民生周刊》,再现了卢向华一个个鲜活的工作、生活画面,令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事件报道:用细节带读者去现场

在事件新闻写作时,近几年新闻界比较推崇“目击式新闻”的写作方式。它强调记者要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以观察为主要采访手段,采取时空交错的结构形式,通过描写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再现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在事件新闻的报道中,好的细节描写,胜过千言万语,不仅能准确地反映新闻事实,而且能生动地传达新闻价值,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可看性、信息量,甚至升华新闻报道的主题。

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名单上,《经济日报》记者夏先清采写的《九峰村里那两排木板房》获得通讯类二等奖。这篇文章记述了作者在汶川大地震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四川省彭州市九峰村采访,用大量事实和细节重现村民自救的全过程,展现出灾区基层干部群众在灾难面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2010年8月《中国记者》杂志上,专家在解读这篇文章为何能获得中国新闻奖这一殊荣时,给了5个字的评价——“细节的力量”。除了巧妙的倒叙结构、朴实的语言对话,大量生动的场景描写让整篇作品充满了画面感,一层层创建家园的细节铺排,将创建木板房的生动场景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非常真实而生动,使有限的笔墨获得“尺幅千里”之功效。

这不由让笔者想到自己的一次采访经历。2010年9月7日,河南省商丘市遭遇当年最强一次降雨过程,持续的大暴雨将我市40小时降雨量最高纪录提升至378毫米,由于此次降雨覆盖面广、持续时间长,导致商丘市宁陈水闸、包公庙红旗一闸等多处水闸超过警戒水位。

当天,笔者跟随着商丘市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趟着及膝的积水查看汛情。在商丘市北站路,沿街居民几乎每家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进水,其中有几户地势非常低,屋内积水有1米多深,情况非常紧急,消防支队的战士正在使用消防水泵为居民排水。市领导和现场的群众也加入了救援的行列,帮助居民从屋里往外舀水,再一盆往外传递。

采访结束后,笔者撰写了一篇通讯《防汛,我们严阵以待》刊发于第二天的《商丘日报》,用大量的细节描述了商丘市遭遇暴雨袭击后的场景,展现了商丘市委领导、武警官兵和居民一起紧急救援的感人画面,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也使得领导活动类稿件有了较强的可读性。

会议报道:用细节为新闻增色

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中说:“有特点的细节,常常成为一篇报道最生动、给人印象最深的部分。”一般性新闻报道如此,会议报道更是如此。

当下,如何从会议类报道中抓出新闻,吸引编辑和读者的眼球,已经成为新闻记者的基本功和必修课。

2010年元旦前后,一张“河南省委书记站后排”的合影照被大河网转发后,迅速被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网易等全国各大网站转发。

原来,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漯河调研,在与闽商代表座谈后,代表提议与卢书记合影,就在即将落座之际,卢书记突然站起来请闽商代表达坐在前排,并诙谐地说:“我站后面,给你们当靠山。”一句幽默的话语,即刻打消了闽商们拘谨的心态,使大家备感亲切、温暖。就这样,一张“另类合影”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

《河南日报》记者抓住“省委书记站后排”这一细节,将照片刊发于《河南日报》头版重要位置,打破了会议图片报道的陈旧模式,使一次“例行公事”的会见变得引人入胜。

2010年7月,中组部、商务部联合调研组就远程教育和商务信息资源整合莅商丘考察调研,在座谈会上,记者敏锐地发现这次会议在商丘虞城召开有着特别的意义。虞城县是商务部确定的全国20个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之一,在刚刚结束的商务部农产品夏季网上购销对接会上,成交额2.15亿元,再居全国试点县第一位。

笔者通过以这个材料作为背景,又深入到虞城县田庙乡后刘村、稍岗乡佟庄村,与当地的果农交流,他们都亲切地把远程教育网和农村商务信息网比作是学习知识的“千里眼”、捕捉信息的“顺风耳”、发家致富的“百宝箱”。截至目前,虞城县已建设完成1个县级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92个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点,为农户搭建信息发布平台3450个,数万名果农通过这个网络平台,把水果卖到了全国各地。

随后,笔者撰写了《“双网”建设为农民搭建致富金桥》,刊于发于2010年7 月20日《商丘日报》头版头题,展现双网建设给商丘农民家庭带来的巨大变化,增强了会议消息的厚度、力度和可读性,为虞城经验在全国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媒体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面对同一个新闻人物、同一个新闻事件或同一个会议,谁的报道“有血有肉”,谁就可以吸引更多的“眼球”。每一位新闻记者都要掌握好、运用好“抓细节”这项基本功,用自己的眼睛作为镜头,记录大量的现场信息,精心组织材料,写出更多有价值、有感染力的作品。

猜你喜欢
商丘新闻报道细节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商丘之旅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让更多企业在商丘长得大、飞得高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