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职业教育形象的提升——基于技术文化的视角

2014-02-05 06:55陈韦吉
职教通讯 2014年1期
关键词:职业文化教育

陈韦吉

新时期职业教育形象的提升
——基于技术文化的视角

陈韦吉

新时期职业教育形象提升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职业教育的核心,即技术文化的视角思考职业教育形象的提升,旨在为其突破新时期形象认知的瓶颈,提供一定的借鉴。

职业教育;形象提升;技术文化

很多人认为所谓职业教育形象就是所谓的吸引力,并提出了“让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是有吸引力的职业教育的首要特征。[1]依照这样的逻辑,那么以普通教育为例,显而易见的是其吸引力之强大,但是这就意味着它是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形式了吗?同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缺乏,难道就表示职业教育做的很逊色?显然这个推理是不能成立的。一种教育类型是否吸引人其实是和该种教育形式最后取得的物质以及精神利益相挂钩的。传统国人又偏好以面子堆砌出来的所谓精神利益为第一位,即使是在今天,人们仍然愿意放弃技术文化所带来的高薪就业机会,偏偏要往学术文化的死胡同里钻。而职业教育从生发之初已经定位在技能、技术文化,因此,对于存在这种思想的人其不具备吸引力也是可以理解的。再者,吸引力的存在,就意味着必然是好的,只是强弱区别。也就是最初就已经站好队伍。而形象则不同,形象需要形象主体自我塑造以及提升,并且由客观群体主动并客观地去认识。

一、新时期职业教育形象提升的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职业教育形象提升有助于职业教育变被动为主动。

表1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2004年至2011年的招生人数情况。从已有的统计数据分析,结果如下:2006年以前与高中阶段总招生数之比始终徘徊在40%左右,而自2005年11月10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后,中等职业教育于2006年就开始呈现出迅猛的势头,逐渐将这比例拉到了1/2。同时,完成了决定中所要求的2010年普职比1:1的比例后,2011年,中等职业教育所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又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不难看出,职业教育发展特别依赖政府的政策导向。然而,任何政策都意味着有着不可避免的强制性因素存在,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类型一旦缺乏形象的吸引力,完全依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来完成其规模性以及可持续性的发展,不免显得格外被动。

表1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情况(2004年—2011年)

(二)新时期职业教育形象提升有助于维护职业教育可持续。

与此同时,新时期职业教育形象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稳定的就业率换不来职业教育的可持续。高职院校的“招生难”,企业的“用工荒”,本科院校的“就业难”等问题却形成了一个不可理喻的怪圈。比如说,企业所需人才可能如图1所示情况

图1 企业所需人才比例示意

而现实的情况是,学校招生培养人才数分配并没有如企业所期望的那样出现或者试图接近上述情况,相反,如图2所示。

图2 学校招生培养人才比例示意

经济发展是有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的,其人才需求某种程度不可能得到制度措施下的绝对匹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但是一旦认清一定事实,那么就应该及时挽救完善。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需要性都在不断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以高职生为例,就业率仅次于“985高校”,力压“211”院校。其中,2012届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更是达到了90.4%,比2011届上升0.8个百分点,并且从2009年开始,高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上升。[2]

“招生难”显然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当下时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招生变易,无非需要职业教育形象的深入人心,因此,如何抓住职业教育的核心提升其独特形象,才可能使职业教育因其特殊的属性为世人所推崇。

二、职业教育形象提升基于技术文化视角的理论分析

新时期对于职业教育形象的思考与认知开始由一个边缘性状态走向了一个中心边缘的地位。围绕职业技术教育形象展开的辨析主要涉及技术文化,社会结构,教育形式以及人的发展。抓住技术文化的核心视角有助于职业教育形象的基本问题、现状以及未来提升的合理述求。

(一)职业教育形象基本问题的辩护基于技术文化的存在。

“形象”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虽然这里强调了由思想感情引发的主观形象,也提出了以形状或姿态存在的客观事物形象。但是,教育是一种形式,没有具体的形状,更谈不上姿态。徐国庆老师曾经例举了一个“苹果”之所以有“苹果”这一概念的例子,其表明的就是有主观事实的基础才可能有客观上的认定。那么所谓“形象”就是指客观上的事实反映引起人们主观上的评估定义。这两者之间必然会随着动态变化出现不对等、偶尔对等、极不对,等等诸多情况。众所周知,职业教育形象的客观事实就是职业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其构成中的技术文化是核心要素。同时,讨论职业教育形象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这种形象是谁眼里的形象,也就是说,这样的形象存在最终是为了影响哪些群体的选择。职业教育形象作为主观上的一种认识,主要就是职业教育服务的对象对技术文化的了解评价。

(二)职业教育形象的现状要通过技术文化进行进一步的理性思考

形象一般又可分为外在和内在形象两种。而在职业教育形象的建设上,无论教育者还是教育对象会不自觉地倾向于外在形象单方面的发展,并且以为那就是整个职业教育形象的提升。比如大规模经费的投入,热门专业的重复设置等,以期树立好的形象吸引学生。以2009年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为例,其中会计等十个热门专业布点数占所有专业布点数的22%,招生占总体规模的30%。[3]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资源浪费,学生就业也变的困难。这样的问题一旦出现,就需要通过技术文化来进行理性的思考。职业教育形象的提升不能只顾及表象,也不能只单单通过量的增多来短时间刺激服务对象,必须始终围绕技术文化的传播为目的。

三、技术文化视角下传统的职业教育形象

(一)主流与附属文化间的落差引发职业教育形象的边缘化

技术与科学本是一个母体上的一对孪生兄弟,然而在文化和产业革命的双重造化下,科学逐渐在主流文化格局中占领上位。而技术却在完成其本身具有的特殊使命之外,始终游离在科学的附属与下位的层阶。同为知识体系,却在社会地位上构建了明显的不平等。与此同时,传统人文文化又总是会将科学技术统一起来,并与之形成对立。一方面,技术被科学统治,却不予正名;另一方面,技术则背负科学的负面事件骂名,被人文隔离。几乎形成了一种宽容科学,责备技术的时代氛围。相比起科学被定义为一种复杂的认知,即知识文化化,所谓的追求真理;技术则是一种简单的使用,即知识工具化,所谓的保障现实生活。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核心要素的地位首先就比较尴尬,那么其教育形象自然也陷入了模棱两可的境地。当代大教育观提倡下,确实也一定程度鼓励了职业教育形象的提升,然而不得不说的是,也只是为了科学教育形象修边修角。事实上,无论在逻辑上如何区分技术与科学,技术与科学在实践中却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4]一般来说,科学意识造就出手段和方式,技术选择了参照运用。

(二)文化思维定位的固守导致职业教育形象的下位

技术思维在早期是直接与常识和经验密切相关的,尔后出现的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的技术,还带有常识和自然思维的胎记和烙印,它直接沿着现成的科学知识下行,化形而上的抽象为形而下的具体,注重可行性和成本效益分析。[5]但是哲学共同体外的社会大众是很难接受这种偏哲学的解释。因此,技术文化的思维方式往往倾向于常识和经验的结合。这就导致人们看不起职业教育,认为那不过是常识和经验的累积,没有神秘和可取之处,只不过是一种维系日常物质生活的手段,最终的目的也只是服务于生活,成其便利性。职业教育的形象构建就存在思维定位上的固守,被安置在教育集体自我意识的底层。

(三)文化自觉能力的缺失影响职业教育形象的发展性

早期的中国文化结构中虽有技术文化存在的影子,但是其职业性科学技术体系却不是从古代技巧文化中内生起来的,而是在世界科学技术影响、摧残下生发出来的,比如鸦片战争后创制的各类“学西方式”。中国作为一个传统性内省内生性国家,可以说是从当初的文化自觉走向了一种文化借鉴,当然这种借鉴也从当初的“不得已”走到如今的“必须”。然而,对于西方文化的借鉴一旦过头了就很容易引发文化攀附,从而为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作嫁衣裳。无论是借鉴还是攀附,这都表明相当一段时间内技术文化自觉能力的缺失。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6]技术文化自觉能力的缺失显然影响了职业教育形象的发展性,不具动态的形象很难获得大众一致良好的评定,甚至认为可有可无。

四、如何通过技术文化提升职业教育形象

职业教育形象构建追溯技术文化,其实是一个本源的问题,也是对职业教育核心理念的一个反思和再创造。在质疑和消解着哲学共同体外的视阀对职业教育漠视的过程中,必然要求回归技术文化的战略高地,最终达到职业教育合理的形象构建。

(一)走出技术文化的附属地位,完成职业教育形象从平民到平权的转型。

要想使职业教育真为大众所接受,首先一定要使其固有的平民性形象转型。从最初的“贫民性”走到“平民性”,职业教育确实是往前进步了一大步。职业教育在平民主义的引领下,逐步成为一种面向大众的、为平民服务的、客观上也实现了改善贫民生存状态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7]但这是相较于教育目的而言提出的归纳,从职业教育本身出发,它的价值地位依然没有得到改变。

技术自其产生,就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但是物质社会的优越性并不代表精神意识的优越性。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技术使用的必需性、普及性、方便性并不代表社会的认可性。何况面对技术,人类有一套对待的法则。

科学与技术同属于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服务人类社会本质出发,谁也没有优越性可言。如果有,也是人类社会模式中的排序。后现代主义数费耶阿本德就曾经说过:“科学的优越性是被假定的,并没有得到研究和论证。”在文化发展,技术文化急需走出其附属地位,达到与其他文化的平权。那么职业教育也将走向平权教育,不在为世人所遗忘。

(二)脱离简单的技术操作教授,完善职业教育技术精神的培养。

对技术文化的解构使人们更深入地看到,作为人们现代生活能够持续下去的依托力量——技术如何树立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实现价值诉求,并走上技术教育开放化的道路是当前职业教育大发展的重要方向。

要使技术职业教育能为更多人所坦然接受,那么首先要改变技术职业教育简单的培养方式,即唯操作论的想法,从而转向兼顾操作同时致力于技术精神的塑造。具体而言,是做好向文化精神的回归。事实上,没有一种文化可以企图割裂而出,选择单向发展。职业教育也是。技术类的培养不是单纯的把技术教给你,这个技术包含着怎么样的发展始末、精神力量,都是值得职业教育重视的。技术和人类没有谁选择谁,而是在发展中相互作用,不断碰撞出神奇的火花,以此加速了人类的进程。如果我们只懂得去操作这种技术,而不知道这种技术的正邪是非,那么这样克隆般的教育不要也罢。

(三)提倡文化对话,保障职业教育形象的创新性与发展性。

一种文化但凡自己缺失了文化自觉能力,那么其发展难免被目光短浅、大局意识不够等一系列问题所牵制。同时,文化界限的出现对教育类型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设置了严重障碍,使人们在如何看待本文化与异文化之间关系问题上出现了误解,这也造成了对本文化自身的威胁。事实上,只有提倡不同类型的文化对话,职业教育在了解自身技术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不同文化间的比较,才能于深入文化自觉中保障职业教育形象的创新性与发展性。新时期职业教育不应固守一方土地,而拒绝其他文化的帮助。首先,职业教育不是只可以作技能、技术类的培养,它同样可以接近科学文化。“搞创新、写专利”不应成为科学文化的专利。其次,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必须以受教育者的个人发展为主要出发点,否则,只能算是职业培训。因此,职业教育的技术文化需要和普通教育的学术文化互通有无,从而使职业教育达到可持续发展,也避免了长期刻板的单一文化印象——以就业为导向的功利技术文化。

[1]蒋春洋.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文化视角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8):16-18.

[2]翟帆.高职,给学生成长和经济发展正能量[N].中国教育报,2013-07-1805.

[3]楼世洲.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78.

[4]陈凡,李泽清.论技术教育的三重特性[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6):44 -47,112.

[5]李醒民.科学和技术异同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1):1 -9,110.

[6]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校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15 -22,158.

[7]曾来,肖凤翔.职业教育的平民性探究[J].职教通讯,2010(11).

[责任编辑 曹 稳]

陈韦吉,女,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G712

A

1674-7747(2014)01-0015-04

猜你喜欢
职业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职业写作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