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萍 丁 越 侯剑伟 张 彤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中心,上海 201102)
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它融合了哲学思想,医疗保健,植物学等多种科学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其丰富的内涵受到全世界的注目。但是,中医药在现实中处在边缘地位和附属局面,这与中医人才青黄不接、医术水平不高,以及中药本身质量不达标都有一定关系。要摆脱这一现状首要是提高中医人才培养和以现代化手段使中药质量可控,还要加大中医药宣传的力度,使百姓从内心接受中医药。
想要培养中医药的 “粉丝”,应该以中医药自身的内容特点为立足点,以中小学为切入点开始启蒙教育,让传统中医药的种子在学生们的意识中就发芽。通过与上海进才中学合作,我们尝试在中学生中宣传中医药文化,等到了学生很好的反响。下面对中医药进中小学的开展的形式以及对社会、对学校和对学生三个方面存在的意义进行分析总结,希望为中医药在中医药的推广和开展做出一些贡献。
中医药内容纷繁复杂,有些知识晦涩难懂,不适合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学习,他们理解起来比较费劲,而且不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问题,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了筛选,选择了中药的炮制、中药挥发油提取、中药香囊制作以及常用中药饮片识别等内容,以理论知识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将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适应证等内容一改往日的直叙式的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的讲授融入到实际操作之中,这样既提高了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他们对中草药的认识和理解,并加深了他们对中草药的记忆。例如在课堂上通过将中药山楂炮制品与生品煮水,通过让学生口尝对其酸性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感受到炮制能降低副作用的意义。另外,让学生参与到中药香囊的制作中去。中药香囊虽小,但其内在的文化内涵确很丰富。它是中医 “衣冠疗法”的传承,又是民间驱虫避晦的习俗,它通过不同中药配伍,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到中药香囊制作的各个环节,从中药饮片的粉碎到中药按配方混合,再到装袋亲自动手制作一个香囊。以学生平时熟悉的物品为入手,让他们了解中医药的特点,不仅迎合了青少年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建立 “模拟中药房”,使青少年了解中药储存和归类方式。在手摸口尝中,让青少年找草药、识草药、认草药,同时教授他们一些辨识药材真伪的方法和诀窍,让他们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对中医药的延续与传承起到了正面作用,也为今后掌握更多的中药打下一定的基础。学习这些知识,即使他们将来不做医生,对于自己的生活和将来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使中医药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3.1 对社会的意义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源头,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把中医药作为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载体,让学生们亲身接触中医药体验中医药,进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能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3.2 对学校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3.2.1 扩展自然科学教学内容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为了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医药知识的宣传作为通识教育的形式丰富了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中医药走进中小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具有较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认识和亲近中医药文化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从实践中学习,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3.2.2 教学形式多样 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观中医药博物馆或中药标本馆、进入中药饮片企业等进行别开生面的中医药科普知识的宣传与实践,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触动青少年对中医药的热情,满足他们多层次的中医药文化需求。
3.3 对学生的意义
3.3.1 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通过各种形式的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向青少年传达新的健康理念,把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知识、方法、技能传授给他们,通过课堂讲授等形式让更多青少年对中医健康理念有更多的了解。帮助他们能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中药去伪存真,进行初步识别,用实际行动去宣传中医药知识,让中医药精华得到认可与延续。
3.3.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和谐相处 学生在认识中药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一起查阅文献,进行实验,并交流心得体会,这无形中增加学生之间交流机会,并提高他们团队协作能力。同学之间可以通过共同学习的机会,得到了情感交流,同时增加了学生之间友谊,极大促进了学生和谐相处。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值得每个中国人传扬和继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该为我们拥有这样伟大而科学的民族医学而骄傲。中医药文化能够在作为教育重要阶段的中小学得到宣传,能使其存在的重要意义得到良好体现。通过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对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丰富教学形式、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拥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对社会、学校和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中医药走进中小学开展应受到更多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