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对非语言战略初探

2014-02-05 22:10罗美娜

罗美娜

(浙江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金华321004)

摘 要:基于非洲国家的语言现状并结合国家汉语战略,新时期对非语言战略应以增进中非民众的深层认知和交往,促进汉语成为非洲人民广泛学习使用的语言之一,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进一步巩固中非关系为目标。其主要任务是:增进中非民众的语言文化接触和认知,促进中国文化在非洲的接受与扎根,与非洲人民共建和谐语言社会。在未来的对非语言工作中,应通过加强汉语和中国文化在非洲的传播,增强非洲语言人才培养等措施来推动对非语言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对非语言战略;国家软实力;话语建设;非洲关键语言

中图分类号:H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35(2014)01-0064-06

收稿日期:2013-10-05

作者简介:罗美娜(1978-),女,浙江遂昌人,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进入21世纪,中非政治经贸往来日益频繁,中非关系快速发展。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的创建,2006年《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的发布、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召开及“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为今后中非关系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中非正在形成以发展为核心的,互为机遇、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

在中非关系日益密切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中非民众对彼此的了解还很有限,在语言与文化交流上也存在不少困难。对很多中国人来说, 非洲仍然是世界上他们最不熟悉的地区。走进非洲的很多中国人对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文化和法律法规了解甚少,难以融入当地社会。从非洲方面看,大多数民众对中国语言文化、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历史、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状况了解甚少。即使是中非学者对彼此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了解也不够深入,往往需要借鉴国际上现成的研究成果。可以说,语言不通、缺乏多元文化视角所导致的信息不畅、交流困难是中非交流进一步深入的重要障碍之一。

语言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的桥梁,当前,它既是“文化软实力”的根本载体,又是“走出去,引进来”的先导和基础。语言战略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对外交流与合作、信息安全、语言文化遗产的保护等重要领域,语言战略更是大国博弈的重要武器。当前,语言及其影响下的各方面因素在对非战略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延续既有对非战略的同时,新时期应加强对非语言战略的研究。

一、对非语言交流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20世纪50年代,中国向埃及开罗大学派出了第一名汉语教师,揭开了当代非洲国家汉语教学的序幕。1973年汉语被列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后,突尼斯,刚果(布)等国开始开设汉语课。此后,中国政府先后向毛里求斯、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苏丹、埃及、喀麦隆等国派遣汉语教师,援赠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创建汉语培训中心和语言实验室,协助所在国开展汉语教学与研究。自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 非洲的汉语推广发展迅速,“汉语热”在非洲大陆迅速升温。埃及、苏丹、突尼斯、南非等国在一些高校开始设置中文专业, 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甚至招收了中文专业的硕士、博士生。一些非洲国家还将汉语教育从大学延伸到中等教育, 并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满足非洲国家对汉语教学的需求。首先,加大了向非洲国家派遣汉语教师和为非洲国家培养汉语师资的力度。根据国家汉办公布的数据,截止2005年,中国先后向非洲10多个国家派遣了200多名汉语教师。为了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的非洲本土汉语教师,2009年国家汉办开设了非洲汉语教师来华培训班,并向非洲国家提供孔子学院奖学金。其次,中国与非洲国家合作开办孔子学院。2005年12月非洲第一家孔子学院——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开课。截至2013年9月,非洲共有26个国家开办了35所孔子学院,8个国家开设了10个孔子课堂。①孔子学院积极开设各类汉语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已成为中国语言文化在非洲传播的重要基地。 纵观中国对非汉语教学推广的历程,对非汉语教学从援助走向合作,并进入非州国家官方的教育体系,扎根于非洲广阔的大陆。2005年非洲第一所孔子学院的创立标志着非洲汉语推广在向深度推进。综观对非汉语推广的历程,对非语言战略呈现从隐性到显性的过程,但仍然是分散的、模糊的、附属的,还需形成统一的、清晰的、体系化的语言战略。对非语言交流目前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一)国家语言战略升级后对非语言战略规划相对滞后

中国现有的多语能力跟一个崛起中的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可喜的是,2012年12月国家语委公布了《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2~2020 年) 》,提出要“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制定应对国际事务和突发事件的关键语言政策,建设国家多语能力人才资源库,促进制定外语语种学习和使用规划”。 在对外汉语推广战略上:一是要推进国际汉语教育。加强国际汉语教育教师培训、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继续推动汉语相关水平测试向海外拓展,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继续发挥普通话、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方案》在国际汉语教育和海外华文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二是要提升中文的国际地位。促进中文成为有关国际组织的正式工作语言、国际会议的会议语言,提升中文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扩大、深化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语言文化交流与合作。[2]对非汉语战略是国家全球汉语国际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语言战略升级后,对非语言战略研究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对非语言战略在国家对非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针对非洲国家的特殊国情, 应怎样加强对非汉语推广的理论与对策研究?是否应有专门机构统筹规划中国对非语言文化输出和非洲语言文化输入,并协调和整合相关资源?非洲语言种类繁多,哪些语言需要被确立为关键语言?等等,这些都是对非语言战略必须面对但又尚未解决的问题。

(二)对非汉语师资、教学资源和设备紧缺

虽然对非汉语教学发展迅速,但与快速发展的中非政治经济关系相比, 对非汉语和文化推广还远不能满足需求。随着非洲汉语学习需求的快速增长,现有的师资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已远远满足不了学习者的需求,汉语教师资源匮乏已成为推广汉语的瓶颈。此外,教学资源和设备紧缺也制约了汉语推广的速度。一些非洲国家的教学投入有限,教学设施缺乏, 教学设备简陋,仅靠中国政府的援建无法满足汉语教学规模日益扩大的趋势。如何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培养非洲本土汉语教师,因地制宜开发教学资源是非洲汉语教学本土化面临的巨大挑战。

(三)国内非洲语言文化的教学及研究薄弱

国内能开设非洲本土语言专业的高校仅有几所,每年培养的涉非人才有限,通晓非洲语言文化的人才紧缺。涉及非洲语言文化的基础性学术研究目前还非常薄弱,进行非洲研究的机构、学者、智库等力量还不够强大,系统的非洲文化研究成果还不多,难以满足国家的战略需要。虽然“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已实施三年多,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翻译馆,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围绕中非关系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已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但国内关于非洲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基础性学术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紧迫需求。

二、新时期对非语言战略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新时期对非语言战略的规划需要考虑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更需要重点考虑如何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相结合。在目标上应顺应国家对非战略和中国大国崛起的和平形象,增进中非民众的深层认知和交往,促进汉语成为非洲人民广泛学习使用的语言之一,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进一步巩固中非关系。

(一) 增进中非民众的语言文化接触和认知

中国和非洲相隔千山万水,遥远的距离导致了中非民众有较强的文化陌生感。中非民众对彼此的政治、历史、语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认知都很有限。要让非洲民众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中国语言和文化,同时也要让中国人民接触更多非洲本土语言和文化。要鼓励在非中国人真正“走出去”,与当地民众广泛接触,融入当地社会。一方面,在广泛交流中学习当地语言和文化,培养多元文化的视角和意识;另一方面,在非中国人是非洲人民直接认知中国的窗口。走进非洲当地部落、社区,意味着为非洲民众提供了接触汉语和认知中国文化的机会。民间语言文化交流和正规的语言教育并重才能增进中非民众对彼此的认知。

(二)促进中国文化在非洲的接受与扎根

中非地理环境和气候差异很大,中非文化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性格和气质,行为方式与金钱观,对中央集权、国家和部族的概念,政治、历史、文化、艺术和语言的多样性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3]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如何能被非洲民众所接受并进一步扎根非洲大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对于西方文化与非洲文化长期以来的紧密关系,中国文化在非洲大陆处于相对弱势。由于西方列强在非洲殖民统治时期强行推行西化教育,实行文化高压政策和同化政策,因此非洲国家在文化上对外部干预非常反感和排斥。虽然中国文化从来不是一种侵略性的文化,但作为一种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异质文化,中国文化难免会使非洲其他民族或国家感受到某种程度的压力。所以,要让非洲普通民众不仅因汉语在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中实用价值的不断提升而投入到汉语学习中,更要发自内心的喜爱、接受和热爱中国文化,而非强势推行。

(三)加强在非话语权建设

语言不只是表达意义的工具,常常也是意义本身。使用一定的语言,其实是接受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在语言背后实际隐藏着社会影响力。全球化对话中使用什么样的公共话语,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象,也是一种权力表征。中国在非洲一直秉持着“不干涉内政”和“尊重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原则,埋头实干抓生产,促经济。虽然在一些非洲国家和地区逐渐积累了经济方面的影响力,但在话语权方面的影响并未同步发展,与西方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由于西方和非洲的殖民关系,“西方中心”的惯性仍然主导着非洲通行的概念和标准。所以应重视和加强汉语在非洲事务中的地位,争取将汉语作为大型会议的工作语言,商贸行业的服务语言,中资机构援建或建设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铁路、飞机场的服务语言。在非洲的各个领域多用汉语发声,建立新概念、新表述,用汉语积极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视野和文化成果,通过平等的话语权促进中国文化软实力在非洲的提升。用汉语塑造中国形象,让世界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并真正为非洲其他民族所认识与认同。在非洲话语权的提升也会给中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更好的政治外交和文化产品。

(四)与非洲人民共建和谐语言社会

中国政府所提倡的“和谐世界”理论,将中国文化价值观中积极倡导和平、民主、和谐的理念融入到外交战略中,提倡构建一个以团结、相互尊重、友谊、和平、和谐和共同繁荣等为特点的稳定的国际社会。“和谐世界”离不开和谐的语言生活。语言和谐是构建各种和谐关系的纽带,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中非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可能会成为中非关系的障碍,在中非交往中造成误解,在贸易中制造摩擦,在外事上形成争端,这些都有可能影响中非关系的健康发展。因此,要以平等、友好、和谐、共同繁荣的合作式话语与非洲人民共建和谐语言社会。非洲许多国家部族林立,语言繁多。语言隔阂、矛盾和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洲的发展和稳定。“语言和谐”的理念或许能为非洲消除部族纷争和地区冲突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应在语言交流与传播过程中激活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进一步提炼中国文化中关于仁爱、公平、包容、互敬、团结、善治、合作、互利、友谊、和谐等思想,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并将其融入到对非语言与文化传播中。

三、 对非语言战略的实施途径

(一)推进汉语和中国文化在非洲的传播

当前,许多大国都在根据世界形势制定有利于宣传本国文化的语言战略,为本国语言在全球语言秩序中寻求制高点。在语言教育方面,非洲汉语教学要深入调查和研究当地汉语学习情况和语言政策。一方面力争将汉语作为外语纳入高等、中等和基础阶段的非洲国民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求, 开办适合各类人群、面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型、开放性的非学历教育。汉语教学机构除了孔子学院外,需鼓励民营培训机构参与汉语教学和文化推广。在师资方面,除了加大公派教师和志愿者的数量,更要着重培养非洲本土汉语教师,提高非洲本土汉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教材方面,应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教材和教学资源,按语种、教学层次、教学对象, 分类编写对非汉语教材。教学内容方面,应提供形式多样、品种繁多的教学内容。

在文化传播方面,应结合非洲所在国不同对象的需要进行不同层次的文化传播。对于汉语初学者,以书法、武术、美食等有形的器物或行为层面的文化吸引非洲民众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尤其要针对非洲民众爱好音乐和舞蹈的特点,多介绍中国的民族音乐和舞蹈等当地民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文化表现形式,使接收者能够零距离接触中国文化。深层次的文化传播则可通过系统教学的形式,循序渐进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生、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应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介的力量,更要凸显网络等新媒介在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应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并加强与当地华人社团的合作,共同开展文化传播。孔子学院作为对非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机构除了汉语教学之外,在中国文化的传播上应重视文化传承与创新,努力在政府外交无法触及的层面润物无声地撒播中国文化和谐的种子,让孔子学院真正成为联通“中国梦”与“非洲梦”的桥梁和纽带。

(二) 提倡使用和谐语言

中国领导层在与非洲交往时经常使用“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友谊”、“互惠互利”等得体的合作式的语言,以真诚的态度与非洲国家交往,相比西方国家的“内战”、“贫困”、“疾病”、“不发达”等字眼,中国领导层在与非洲国家合作中使用的语言更礼貌,更优雅,措辞更灵活,因而赢得了非洲国家领导人的赞赏与认同,从而增强了他们与中国进一步开展合作的信心。对非语言战略要大力提倡使用和谐语言。一是要使用委婉语言,纠正伤害性的语言。不使用歧视性称呼,少用命令式语句,多使用委婉语气,以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规范言行。二是要讲究诚信,杜绝语言欺诈。有些中国公司唯利是图,不守诚信,不遵守所在国的法律法规,从而遭到非洲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排斥和反感。对非语言战略的实施应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达到心与口的和谐。三是要进行和谐语言教育,提高公民修养。在非中资机构和企业要对员工进行当地文化习俗及和谐语言教育,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避免与当地人产生言语摩擦和冲突。互相尊重、平等友爱,将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友好文明之风带入非洲,才能以和谐的理念影响非洲民众,从而与非洲民众共同建设更加和谐的社会。

(三)加强非洲语言人才的培养

非洲语言人才的培养是落实国家对非语言战略的重要力量,而加强非洲语言文化的教学是培养具备非洲关键语言能力、通晓非洲文化涉非人才的重要途径。非洲语言种类繁多,哪些语言需要被确立为关键语言进入教学体系值得深入探讨。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 非洲人使用的语言有2 000多种, 占世界上语言总数的30%。虽然非洲语言纷繁复杂,但非洲社会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显示, 75%以上的非洲人实际使用的只有12种核心语言, 它们分别是:恩戈尼语、苏托-茨瓦纳语、斯瓦希里语、阿姆哈拉语、富尔富尔语、班巴拉语、伊格博语、豪萨语、约鲁巴语、罗语、东部内拉卡斯蒂恩语和西部内拉卡斯蒂恩语。[4]非洲各国由于受殖民时期语言政策的影响,通常将原殖民国家语言定为官方语言。而当前非洲联盟使用的工作语言有阿拉伯语、英语、法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和斯瓦希里语。

综合上述非洲语言的现状,结合全球语言系统的12种超中心语言[5](即阿拉伯语、汉语、英语、法语、德语、印地语、日语、马来语、葡萄牙语、俄语、西班牙语和斯瓦希里语),以及与中国政治经贸往来密切程度和国内非洲本土语言教学能力的情况,对非语言战略中的非洲关键语言应包括:阿拉伯语、英语、法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斯瓦希里语、阿姆哈拉语、豪萨语、祖鲁语和约鲁巴语。其中,斯瓦希里语、阿姆哈拉语、豪萨语、祖鲁语和约鲁巴语为非洲本土语言。应鼓励更多有条件的高校开设非洲方向的课程,以培养“非洲本土语言+非洲学核心课程②+外语(英语/法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多语型人才和“非洲关键语言+非洲学核心课程+专业(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的复合型人才。而站在全方位、宽领域、普及型培养对非人才的角度,应鼓励更多高校开设有关非洲语言文化的选修、辅修或是通识课程。师资方面除了聘请专业外籍教师外,还可以与非洲国家的大学开展姊妹学校之间的国际合作交流。也可让留学生、来华长短期培训的非洲研修人员不同程度地参与授课、讲座或是非洲角的活动,充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四)提升对非研究机构的学术研究水平

基于非洲在我国对外交流上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对非语言战略规划和决策要充分考虑到语言及其与之相关的各方面因素。对非语言战略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从国家战略高度,从全局出发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统筹政府和民间资源、协调和沟通国内各参与部门和院校。中非合作需要融资,更需要融智。高水平对非学术研究机构的存在,能为国家对非政策(包括对非语言战略规划)提供强有力的科研和智力支持。所以政府应投入更多资源和人力,培育高水平的非洲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中非双方的大学要联合培养有志于从事中非研究和交流的青年人才,建立战略性涉非、涉华语言人才库。建设好相关图书资料中心、网络数据库等设施,并加强学者间信息交流与共享。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要把握时代性,增强使命感,应围绕中非关系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凝聚智慧,加强学术交流,以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为中非关系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注释:

①相关数据由国家汉办公布的数据整理而成,参见http://www.hanban.edu.cn。

②关于非洲学核心课程的组成,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将“非洲学导论、非洲史纲要、非洲教育导论、非洲经济导论、非洲文化导论、非洲政治导论、非洲国际关系导论、非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非洲研究名著导读”等课程作为“非洲学”核心课程建设项目,这一课程体系,可作为确定非洲学核心课程的参考。

[1]徐丽华,郑崧.非洲汉语推广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J].西亚非洲,2011(3):42-46.

[2]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 年) [EB/OL].[2013-06-01].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3/01-06/4462831.shtml.

[3]周海金,刘鸿武.论文化的互通性与差异性对中非关系的影响[J].浙江社会科学,2011(6):41-47.

[4]罗美娜.非洲国家的多元语言使用问题[J].世界民族,2011(2):76-81.

[5]艾布拉姆·德·斯旺.世界上的语言[M].乔修峰,译.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8:1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