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永辉
论开放大学的教学文化建设*
□ 王永辉
教学文化建设是开放大学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是对过去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理论、教学经验、教学制度的一种文化继承、文化反思和文化扬弃,更是一种对未来教学的文化创造。建设开放大学的教学文化,对于培养教师的专业精神,建立远程教学共同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探索新型开放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开放大学的教学文化,必须以人为本,坚持师生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创新的文化观念为引领,坚持特色化的建设路径。
开放大学;教学文化;建设;文化创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办好开放大学”,这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高等继续教育领域创新实践的一项重要任务。[1]当前国内开放教育已经从“量的扩展”发展到“质的提升”的调整阶段,开放大学建设就是在这种新形势、新条件下提出来的,它不是原有广播电视大学的翻版,也不是简简单单一次小的局部变革,而是一次“涅槃重生”,肩负着重要使命。正如一位建设者所描述的,建设“开放大学”,并不是简单地办一所大学,而是为了创新终身教育制度,构建规范、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它关系到教育公平的大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个人的发展。[2]在政府、社会多重“期待”下,开放大学如何建设,如何发挥其功能,如何凸现其特质,如何服务社会,等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教学文化建设是当前开放大学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对开放大学教学文化的内涵、作用及意义等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将有利于实践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这也是本文论述的要旨。
众所周知,任何教育形态的教学都会形成一定的教学文化,教学文化是院校长期教学活动的一种文化积淀。尽管这种文化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于教学文化的理解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认为的,“教学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与课堂文化、教师文化、学习文化、学校文化等的关系有些是相互交叉关系,有些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当前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3]近些年,随着文化研究的逐步兴起,教学文化成为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的一个新视角。归纳当前的研究,内容繁杂,不能一言而尽,主要围绕如下六个观点进行:
(1)教师文化就是教学文化。西方的教学文化研究者多持这种观点。比如美国社会学家沃勒(Waller)在其著作《教学社会学》(1932)中最早提出教学文化是一种教师文化。美国学者安迪·哈格里夫斯(An⁃dy·Hargreaves)认为,“教学文化由长期受相似支配和限制的教师群体中的信仰、价值观、习惯和假定的行为方式构成,主要有个人主义文化、割据性文化、合作文化和共同掌权文化四种。”[4]国内也有一些研究者持类似观点。比如赵复查认为,“教学文化是教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对教学本质、教学价值、教学目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关系的认识、理解、创造与实践过程。它是教师在教学中形成的语言、行为、习惯化思维与价值观。”[5]这类观点常常是“以教为主”教学观的体现。
(2)学生的学习文化就是教学文化。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相对较少。比如有研究者认为,教学是有“教”的学习,“教学生活就是学习生活,而教学文化就是学校教育状态下的学习文化。”[6]还有研究者认为,“教学文化是形成学生对周围世界和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和探索、创造、超越意识的态度和作用方式,是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一种力量,因此是一种学习者学习的文化。”[7]这类观点常常是“以学为主”教学观的体现。
(3)教学文化是师生共同建构的文化。国内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比较多。比如李秀萍认为,“教学文化是由教师及学生构成的集体所产生的集体主体文化,是集体主体价值观的直接体现。”[8]再比如陈旭远、龚波等认为,“教学文化可以理解为在教学情境中,师生基于教与学的接触、交流、对话等活动过程而呈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如师生地位、师生互动的文化意蕴,学习方式、思维范式的文化透视等。”[9][10]这类观点常常是“教与学一体”教学观的体现。
(4)教学文化是一种相对的解释文化。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较少。比如董洪亮认为,教学文化是在共同理解的基础上,人们赋予教学的物化资源和行为方式的意义。解释不同,人们所造就的文化形态就不同。[11]这种观点是基于文化解释学对教学文化的理解,是文化哲学思想对教育教学产生影响的结果。
(5)基于文化概念,对教学文化进行宏观、整体的把握。比如刘庆昌认为,教学文化是教学生活过程及与之有机成为一体的教学生态环境的整体。教学生活过程即具体教学生活样式的运动过程,其抽象形式就是教学生活方式。教学生态环境指具体支持教学生活样式运动的精神性因素。教学文化事实上是教育文化的核心内容。通过教学文化,可以了解到具体时代、具体地域的教育文化的存在状态。[12]
(6)从分析教学过程“三要素”(教师、课程、学习者)出发,认为教学文化是教师、课程、学习者三者文化的综合。比如孙绿怡等认为,“教学文化是教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远程教育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教学文化主要包括学习者文化、课程文化和教师文化三个部分。[13]这是一种基于远程教育教学形态提出的观点。
上述每一种理解,都是人们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面对不同的教学问题,或从教学研究的需要出发,或从教学主体活动出发,或从广域的教学生活出发,或从教学活动的整体要素分析出发,或从文化理解本身出发,审视教学的结果。每一种理解,都凸显了文化的多样性和时代性,为我们理解开放大学的“教学文化”提供了一个视角、一把“钥匙”。从文化的本义出发,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被一定时期、一定地域人们所共同接受和认可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的整合体。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类型和文化特色。对教学文化的理解,应该放在文化这种整体、动态的思维中进行。如一位研究者所言,教学文化就是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的人们由于长期的共同生活和交流所形成的关于教学的思维、价值、行为等方面的认同。[14]
有研究者认为,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文化是远程开放教学过程及与之有机成为一体的教学背景环境的统一体。[15]它包含显性的表现形式和隐性的支持性因素,显性的表现形式为师生“远程”、“开放”、“彼此分离而又联通”的教学生活方式;隐性的支持性因素主要为远程教育所折射的“公平”、“自由”、“自律”的教育信仰和“有教无类”的教育价值观、教学风俗、教学伦理、教学制度、教育法律。开放大学作为实践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大学,一定意义上讲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聚合”的产物。由于其教学面向彼此时空分离的成人对象,教学中使用了大量的现代信息技术,依靠多样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支持教学,特别的教学对象、独特的教学方法、细致入微的教学支持……使开放大学的教学文化具有迥异于传统教育的“个性”。基于上述二元分类的理解框架,笔者认为这种“个性”,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点:
1.开放大学的教学文化是以“开放”为核心理念的学习文化
“开放”是开放大学办学的核心理念,也是开放大学教学文化的核心元素。世界各国开放大学的发展,无不因“开放”而缘起,因“开放”而存在,因“开放”而成功。其要义正如英国开放大学对自己成功实践所总结的,“开放”是相对于传统教育的“封闭”而言的,开放不仅是对教育对象的开放,还包括教学观念、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时空以及教学方法的开放。[16]远程开放大学只有履行“向所有人群开放”、“向所有地域开放”、“向所有方法开放”等教育使命,才能变成一个开拓者。[17]
同时,开放大学的“开放”不是简单的“自我开放”,而是以服务学习者“学习”为指向的“开放”,开放的“教”是为更好的“学”。尽管在世界各国开放大学的实践中,由于社会发展条件各不相同,在实际运作中会存在各种形式,开放程度也各不一致,但对“开放”价值理念的追求,是深入大学“灵魂”的。正如国际远程教育学者特里森·R·莫尔森所认为的,开放是一种态度,一种自由,一种哲学理念。这种崇尚自由、顺应自然、以人为本的开放理念对世界远程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这种以“开放”为精神核心的教学文化本质上是以服务学习者“学”为中心的学习文化。
2.开放大学的教学文化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文化
文化常常被理解为是与一定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教学文化也是与一定教学实践环境相联系的。当前网络教育已经成为开放大学主要的教育形式。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变革,“主要在于它改变了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改变了某些教学原则,改变了教材内容和教材形式,改变了评价方法,改变了师生关系。”[19]网络环境已经“天然”地被选择成为开放大学主要的教学环境。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网络教学环境具有信息资源丰富、共享、时空不限、人机互补等特点。[20]师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彼此亦师亦友,遵从一定的规则,为实现某种共同的愿景,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教学关系。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资源的传递、借助网络学习工具的使用、形成与学习者之间的教学交互,不断影响学习者,帮助他们获得专业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积极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和自信心。网络既是教师与学习者教学交互的沟通工具,也是师生间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背景。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开放大学的教学文化是一种基于网络文化背景的教学文化。
3.开放大学的教学文化是一种活动的文化
教学是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21]这种活动体现的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更是一种对学习者情感、态度、价值观与信念的影响。任何教学过程都离不开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开放大学的教学同样是通过组织活动进行的,但却有其自身特色:①通过网上实时、非实时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教师以学习的辅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帮助彼此分离的学习者与教师建立教学关系:传道授业,答疑解惑。②通过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建立学习者之间的互助与互信,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学习是学习的重要方面,笃信每个学习者都是宝贵的学习资源。③通过网上学习工具的使用组织网上合作学习活动,异地学习者可以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彼此分享,共同进步。④学习者开展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活动,“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符合学习型社会对民众的要求。⑤远程视频教学和适度的面授辅导在帮助成人学习者重温昔日课堂学习情景之余,进一步“润滑”了教学关系,是培养师生间、同学间情感的纽带。开放学习倡导的这种基于多样性活动的教学文化,必将不断激起师生间、学习者间彼此分享知识、传递知识、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和创新知识的行动,不断促成新的教学活动的发生。
4.开放大学的教学文化是一种重建“教”与“学”关系的行动文化
关系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任何人都在与“他者”的关系中存在。教与学也不例外,二者彼此关联,相互依存。在远程教学中,师生因时空分离而产生“距离”。这种“距离”,“不是简单的物理距离,而是由物理距离、社会因素等导致的师生在心理上/传播上产生误解的距离,简而言之,就是人际间关系和交互影响的距离”。[22]对于这种因“距离”而带来的教与学行为的分离,亨利和凯依等指出,“远程教育面对的挑战并不是一般的教学关系,而是由时空间隔带来的特殊的教学关系。”[23]鉴于此,基更(Keegan·Desmond)提出了远程教与学再度综合理论,他认为,对远程学习者来说,教与学的重新整合必须通过人际交流实现。“在教与学的行为发生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主体性关系,必须人为地重新创造。远距离教育体系跨越时空,应努力重建教学相互影响的机会。学习材料同学习行为紧密结合是这个重建过程的核心。”[24]
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形态,远程教育中分离的教与学,必须依靠对学习材料的精心设计、教学资源的有效传递与呈现、各种通信技术的使用、学习支持服务的组织和保障、教师和学习者彼此的积极行动……才能完成“再度综合”,从这个意义上讲,开放大学的教学文化是一种重建“教”与“学”关系的行动文化。
5.开放大学的教学文化是一种合作文化
与传统教育不同,远程教学从来就不是一个教师“独自地教”,也不是一个学习者“孤独地学”。而是处处体现着合作,处处依靠合作。这种“合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①在课程设计阶段,从学习材料(资源)的策划、设计、编写,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无不依靠学科教师、学科专家、教学设计专家、技术人员的合作和参与,他们的合作保证了学习资源的质量。②在教学阶段,教学活动无不依靠网上辅导教师、面授辅导教师、教学支持服务人员等共同合作完成,合作使分离的教与学能够重新“综合”,比如广播电视大学倡导的“分级管理、分工合作”的教学管理模式就是这种合作文化的集中体现。③在学习者学习阶段,“通过案例教学、参与式学习、网络交互、小组学习、协作学习、学以致用等环节,形成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企合作的文化氛围。”“小组协作学习,成为促进远程学习者彼此互助互勉,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有效学习策略。”“由于合作学习不仅帮助学习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集体学习心理需求,增强了他们远程学习的自信与自尊,加深了他们在时空分离条件下的情感有机联系,增强了他们的互爱意识和社交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因而成为远程教育合作文化中最有魅力的一部分内容。”[25]当各种合作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规范,在不同角色的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合作理念、合作思维、合作方式时,远程开放教育合作的教学文化也就形成了。
6.开放大学的教学文化是一种显性与隐性交融的文化
任何文化都是显性和隐性的融合体,这是文化的自身特性。教学文化的形成同样也是显性与隐性交融的过程,教学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在不断传承、改造和创新着文化,如人的价值观、信念、思想、思维方式和个性习惯。[26]在远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网上教学的行为表现,教学资源的呈现形式、风格,学生支持的服务规格……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风格……都显性地呈现在教学过程之中。而存在于这个过程背后的是其隐性的文化品质,教学理念、价值观,对学习的期望……学习者接受教育所表现出的求知欲、好奇心、个人责任心和社会使命感……开放学习,传递的是知识(包括显性、隐性知识),彰显的却是平等、开放、民主的社会文化价值。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开放大学的教学文化是以师生互动共建为基础,以“开放”为核心理念,以网络学习为环境支撑,以合作教学为手段,以重建“教”与“学”关系为目的的新型学习文化。它是远程教育教学特有的教学文化形态,是远程教育文化的亚文化。从文化的多样性来看,其自身还会表现出更多的亚形态。
当我们开始思考建设开放大学教学文化的价值意义时,它本身就已经演化成为一种文化反思了。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在这个过程中都会不断产生文化的“萌动”。这种“萌动”需要发挥文化活动主体的能动性,需要新价值观的引导,需要不断地创新与改变,更需要我们强烈的内心支持。建设开放大学的教学文化,有以下几点意义:
1.有利于教师专业精神的培养
回归教学文化本源,任何教学文化首先是教师专业精神的文化。做一个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教师很容易,但教学不是简单的工业生产线,它是育人的职业,而人是复杂的生命体,因此教学往往需要心灵的力量,需要策略、技巧、技能以及内心的号召力。因此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只是教师工作的基本要求,专业的价值认同和专业精神的感召才是教学文化建设不竭的动力。在价值观日渐多元、传统价值渐趋失范的当今社会,尤其需要从教师的精神世界引发教育力量来建设教学文化,使教育真正回归育人的本真。
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MaxWeber)曾经说过,“把劳动视为一种天职成为现代工人的特征,如同相应的对获利的态度成为商人的特征一样。”[27]也就是说,有的人之所以能够为工作献身,是因为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天职感”,他们相信自己的职业是神圣的、有意义的,他们是为了某种对职业的信仰而工作。这种对“天职感”的信仰,就是一种专业精神。教师教学的成功,不仅需要教师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教师的智慧、情感及精神力量的参与。教学文化建设在根本上需要立足于教师的内心世界,激发教师的心灵力量,提升教师的文化品位和教学热情,使之产生职业的神圣感和责任感,从而使其教学能够真正超越知识的传递、技能的训练以及道德的说教,不断通过文化的浸润、心灵的启迪,使师生间达到彼此感知、彼此理解、彼此关爱,真正进入专业精神的境界。
2.有利于教学共同体的建立
“开放”的教学是不断追求对教育对象、教学观念、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时空以及教学方法全方位开放的过程。在远程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教师自我封闭的现象——某些教师在自我封闭的空间,自说自话地教学,漠视他人的理解、诉求以及批评和指导,这是教师惯性思维的延续。“自我孤立”的教师永远无法得到他人对自己教学的支持和反馈,当前迫切需要寻找策略破除这种教师心理上的封闭和孤立。
如前所述,开放大学教学文化的本质是一种合作文化。合作要求教师放弃惯常“单兵作战”的教学样式,取而代之以教师团队的合作教学。合作不断发生在教师团队内部、团队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发扬这种合作的教学文化,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超越对传统教师观的理解,具有合作共赢的愿望,勇于打破个人封闭、保守的心理空间,走向开放、交流、合作、发展的路径,培养团队精神,通过团队的力量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团队的合作开展教学,最终形成具有共同或相似的价值取向的课程教学共同体。这种教学共同体是基于教师间、师生间共同的愿景,在平等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构成的合作、和谐共生、交往生成的群体。[28]在未来,教学共同体是开放教育教学的生态组织形式。
3.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任何大学的质量首先是教学的质量。教学质量是教师与学习者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共同构建的关于教学的价值意义,是教学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研究表明[29],教学文化的优劣最直接影响到的就是教学质量。教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是体现学校独特功能价值的亚文化,可使教学实践具有相对稳定和独特价值的文化品性。教学文化一旦形成,可持续地作用于学校的教学内容以及师生的行为关系。[30]开放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除了需要依靠“刚性”的规范化、制度化的质量保障体系以外,还需要依赖一个软实力的保障就是教学文化建设,先进的教学文化必然是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原动力。
4.有利于开放大学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
开放大学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离不开先进教学文化的引领,教学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不断对教学过程深度反思、实践探索和理论升华的过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是这个过程的目标。远程教学中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一切过程都是教学文化研究的对象。“我们从文化的视角审视研究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既可以弥补以往关注之不足,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深化完善我们的教学模式,建构起属于我们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31]反之,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必将带来教学文化的变迁,二者在彼此良性的互动关系中,相互促进,相互建构。
建设开放大学的教学文化,不仅是对过去远程教育教学理论、教学经验、教学制度的一种文化继承、文化反思和文化扬弃,更是对未来教学的文化创造。其过程是一个文化逐步积累的渐进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1.以人为本,坚持师生在教学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文化是师生共同创建的文化,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文化建设的主体。但当前,在教学实践中忽视教师的现象时有存在。“目前在远程开放教育领域还有一种倾向,即‘比较多的关注研究者、管理者、决策者的意见,而有些研究者的意见还比较多的脱离教学实践’”。[32]而实际上,“远程开放教育中诸多关键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广大教师广泛、积极、创造性的参与。”[33]尽管较早便有一些有识之士对远程开放教育教师被边缘化现象表示了担忧[34],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忽视教师主体地位的现象是很危险的,它会使开放大学失去发展的原动力,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失去文化内涵的开放大学也会因此走向枯竭。同样,忽视学习者的主体存在也是很危险的,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他们体现了主动性和创造性,张扬生命的活力,积极探索社会,感悟生活;他们不是工具也不是容器,有主体意识。”[35]必须尊重学习者,依靠学习者,服务学习者,将学习者作为开放大学教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否则,开放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文化服务理念便是一句空话。
2.用创新的文化观念引领教学文化建设
任何教学活动都不是简单重复的单一活动,而是创造性的生成活动。开放大学的教师作为教学文化建设的主体,需要应“时”而变、应“势”而变,积极转变教师的“角色”[36]:第一个转变是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第二个转变是从单纯的教学者转变为教育教学研究者;第三个转变是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第四个转变是从教学效果的考核者转变为教学效果的跟踪者。随着时代的发展、时势的变化,创新的文化观念改变着我们对教师角色的认知。正是教师作为主体所具有的观念创新的能力,才使得教学理念、教学实践得以创新,使得教学文化得以不断迁延,使得教育真正成为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的土壤。[37]而不断创新的文化观念来源于优秀的文化传统,来源于世界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先进文化经验,来源于我们自身不断吐故纳新所带来的文化创新。
3.坚持特色化的建设路径
没有一种文化能够普适于天下,文化无不因其个性特色而被称之为文化。同样,“教学文化建设也不能强求一律,而是需要在衡量自身的人文与物质资源条件下,提出适切、个性的发展方向。”[38]在实践层面,不同的教学形态、不同的教学情境,会有不同的教学实践,从而会催生出不同的教学文化。教学文化无不根植于院校特色的基因之中,表现为其不可复制的文化品性。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千人一面的“标准件”,而是培养具有个性特色的人才。教学对于教师和学习者而言,是他们个性展示、个性发展的舞台。在这个过程中,院校的教学文化特色逐步形成,并不断得到显现。
开放大学教学文化的建设必须立足于开放大学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及教学环境的选择”[39],同时要考虑教师在专业、素质、能力、结构及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方面的现实条件,以及学校自身的历史传统。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其建设过程终将是学校特色的人文背景和物质资源有机融合、相辅相成的过程,是对过去教学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扬过程,是新的个性化的教学文化特色创新过程。
[1][32][33][36]刘莉.开放大学:我们怎样当老师[J].中国远程教育,2011(1):5-18.
[2]张德明.学习型城市需要“开放大学”[EB/OB].[2013-4-5].http:// 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7/22/5904695.html
[3]张俊列.中西教学文化差异比较、文化探源与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9,(1):65-66.
[4][6]转引刘庆昌.教学文化的意义探寻[J].山西大学学报,2008,(2):73-77.
[5]赵复查.主体间性哲学视野中的教师文化[J].教育评论,2005,(6):40-43.
[7]郑金洲.重构课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53-63.
[8]李秀萍.教学文化:师生生活方式的构建及呈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8):48-53.
[9]陈旭远.论交往文化及其教学论意义[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6,(5):123-127.
[10]龚波.课程改革呼唤教学文化的转型:从接受到批判[J].教育情报参考,2005,(17):29-31.
[11]董洪亮.教学文化及其变迁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8):47-50.
[12]刘庆昌.教学文化:内涵与构成[J].教育研究,2008,(4):48-50.
[13][17][25]孙绿怡.走向文化自觉——现代远程教育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12、58、63.
[14]张俊列.教学文化及其变迁探析[J].当代教学科学2009,(19):28-31.
[15][31]张海楠.教探寻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文化[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5-7.
[16][18]转引王永辉,冯丽樱.远程学习支持服务:文化的视角[J].中国远程教育,2007,(5):23-27.
[19]肖正德.教学的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方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7,(4):64-69.
[20]祝智庭.网络教育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6.
[21]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
[22][24]德斯蒙德·基更,丁新等译.远距离教育理论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23、98.
[23]转引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0.
[26]李志厚.论教学文化的性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8,(3):15-19.
[27]马克斯·韦伯.于晓,陈维刚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3.
[28]王彦明.教学共同体:一种社会学的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2,(12):13-18.
[29]杨柳.构建课堂教学文化,提升课堂教学质量[J].现代阅读,2011,(8):66-67.
[30]孟凡丽.教学理论研究中的文化适应:教学理论必须关注的课题[J].教学与管理,2003,(2):3-4.
[34]肖俊洪.远程教育教师的边缘化[J].中国远程教育,2006,(2):30-31.
[35]王彦明.教学文化的控制性及其超越[J].教育发展研究,2012,(6):28-32.
[37][38][39]车丽娜,徐继存.论教学文化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10,(7):43-46.
责任编辑 石 子
G642.0
A
1009—458x(2014)02—0046—06
2013-06-15
王永辉,硕士,讲师,江苏开放大学文法学院(210036)。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江苏开放大学的研究”(编号:A-2011-14)以及自选课题“成人远程学习文化研究”系列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