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分析与思考

2014-02-05 23:07陆晓东
职教论坛 2014年17期
关键词:对口职教江苏

□陆晓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到2020 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显然,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与沟通。 无疑,中高职的有效衔接,既是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培育多层次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公平价值观和终身教育视角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应然诉求。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即开始了对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探索,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相关研究实践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也暴露出诸如“学历嫁接”倾向的典型问题。本文拟就江苏地区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作些许分析。

一、江苏地区中高职教育衔接机制综述

江苏目前比较典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机制主要有三类模式:

(一)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制度(以下简称对口单招)

对口单招考试是针对中职毕业生的升学考试,考生通过考试可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或者本科院校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江苏的对口单招在早期曾经步入“重文化、轻实践”的误区,其结果是单招教育“普教化”发展,导致教授的学生缺乏专业专长——而其文化功底又显然不能与普高生相提并论,以致对口单招一度陷入“高校不愿招”的尴尬局面。 自2008 年起, 江苏大幅度改革了对口单招制度,着重突出了“专业”色彩。 一是改革考试评分制度,将专业技能考试计入总分。 考试总分采取千分制,其中文化基础、专业综合理论基础、专业技能考试的比值分别为4∶3∶3。二是改革技能考试制度。改变原来由各市、区县自主组织考试的形式,实行全省统考制。全省成立了14 个专业联考委,按专业指定招生院校牵头制定考纲、组织统考与阅卷。 经过六年的深化改革, 江苏对口单独制度日趋完善,在选拔职教人才、促进中高职对口衔接、提高中职教育质量、培养职教师资等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2013 年江苏对口单独报考人数超过2.9 万人,报考人数为近年最多; 招考院校数量也超过历年,含26 所高职院校、16 所本科院校。 《中国教育报》于2013 年6 月20 日作了题为《突破的不仅是考试本身——江苏坚持6 年深化高校对口单招改革的实践引人思考》的专题报道。 但就“中高职教育衔接”这一命题而言,目前江苏对口单招改革主要着力点仍在中职一端,高职教育的改革尚待深化。 多数高校尚未形成基于对口单招的专项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导致对口单招教育的人才培养优势不能正常发挥、社会效益也不甚明显。 而理想的对口单招教育模式正如江苏省教育厅沈健厅长所描述的,“对口单招的生源与普通高中生源的培养模式不同,优势也不同。我们试图引导高校区别培养他们,并形成中高职一以贯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最终培养出更多企业好用、社会认可、国家急需的各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这是江苏对口单招制度将要继续改革的方向。

(二)“五年一贯制”模式

“五年一贯制”又称“初中起点大专教育”,其招收对象是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学历为国家承认的全日制大专学历。学生学习期间前三年视为中专学籍,后两年视为普通高校专科学籍。

江苏于2003 年开始试点“五年一贯制”教育模式,并成立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试点。 学院实行“小学院、大学校”办学模式,下设若干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分院。 目前,学院下设分院已达40所、 办学点达40 个, 设置十六大类五年制高职专业,在校生20 余万人。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主要优势如:一是中高职衔接优势,五年制高职教育贯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学校统筹安排“五年一贯”的课程体系,从而避免了中高职衔接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课程设置重复问题; 二是教育效益优势,“五年一贯”的教育体系更具系统性、整合性和连续性, 从而能更好地从时间和空间上切合专业技能人才培养需求,提高教育效益。 但是,五年制高职教育缺乏优胜劣汰的机制,与“3+2”、“3+3”的“中专+高职”教育相比,教师与学生相对缺乏压力,同时由于初中毕业生心智尚不成熟, 因此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实际于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学业成长均无补益。针对这些情况, 江苏近年在五年一贯制教育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加强了质量监控与教学管理。

(三)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中高职与本科联合招生、分段培养模式

江苏于2012 年正式启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今年已是第二批试点。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3 年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职〔2013〕20 号)文件,2013 年江苏试点项目215 项,项目包含四种模式:中高职“3+3”分段培养;中职与本科教育“3+4”分段培养;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包括初中后起点五年一贯制高职与普通本科教育“5+2”分段培养,中等职业教育与开放本科教育分段培养, 高中后起点三年制高职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

与2012 年试点项目相较,2013 年试点项目改革颇多。 13 年试点项目申报单位中首次出现了职教集团;培养项目名称更加规范,明确了试点专业的前段专业和后继专业名称,如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江苏理工学院的某试点项目,前段专业为数控技术, 后段专业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项目数量大大增加,如:2012 年是试点项目总计71 项,而2013 年是215 项;但同时对每个项目招生人数进行了严格控制,如,2012 年规定高职与本科衔接每个试点专业招生规模控制在60 至120人,2013 年则规定每个试点项目招生一般不超过70 人、其中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3+2” 分段培养项目不超过50 人。 并且着重就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作了部署。 这些改革反映了江苏对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的高度重视与审慎思考。 当然, 与普高到本科的成熟教育模式相较, 职校到本科的通道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2012 年参加江苏首批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学生, 将在三年后转段升入大学本科。 因此中高职衔接的相关教学管理研究非常重要, 同时非常迫切。

当然,除上述三类主要模式外,还有高职“专转本”、“专接本”等中高职衔接渠道。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江苏近年来在中高职教育衔接方面取得不少突破,但是同样存在不少问题,如上文所陈述的对口单招生升学后的后续教育问题,中高职与本科联合招生、分段培养的课程衔接问题等。 问题是表象, 问题的本质在于中高职教育衔接尚未突破“基于学历”的表层发展模式,还没有真正实现基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的内涵式衔接。问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主要归因在于:

(一)国人的“大学情结”

“不高考也能上大学”,多数媒体或教育部门在对中高职教育衔接作宣传的时候,会选择这样的标题。 这就暴露了中高职联姻的“学历衔接”价值取向。固然,中高职衔接将为学生搭建成长立交桥,给他们提供学历提升的平台,但是,如果职业教育仅仅停留在“学历提升”这一层面作文章——或以此增加招生宣传筹码, 而没有深层次的教育成果,那末,中高职衔接是缺乏生命力的。

(二)职业教育的“高校情结”

目前,在中高职衔接中,总体呈现出“中职热、高职冷”的状态。 高职,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却也更愿意招收普通高中的毕业生。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重“高”字、轻“职”字,导致了高职教育的“高校化”、“学问化”倾向。 因此,中高职衔接在课程衔接这一核心问题上, 往往出现课程体系不配套、甚至专业实训类课程倒挂的现象。 无论是 “大学情结”,还是“高校情结”,都是社会文化背景的反映。一方面,社会有责任提高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倡导并体现“行行出状元”的社会价值观,同时多措并举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但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更要加快自身建设,围绕“职”字做好文章,而不是与普通教育“争夺名分”。正如徐国庆教授所指出的,“职业教育要真正确立自己的价值, 恰恰是要定好位置,办出特色,使之成为社会有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

三、对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理念是关键,应超越“学历衔接”视角,促进中高职衔接内涵发展

要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内涵发展,我们应当更新理念,突破“学历衔接”视角藩篱。 深刻认识二者衔接的本质目的和内在要求,从根本上做实二者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内在衔接。

一是充分认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目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目的在于提高职业教育教育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多层次复合型人才,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满足人的终身发展需要。惟有充分认识这一点,并且围绕这一目的加强理性思考与实践研究,我们才能实现中高职衔接内涵。

二是充分厘清中高职衔接的内在需求。中高职衔接是尊重人才培养规律、遵循技能发展递进规律的衔接。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旨在培养学生 “经验层面的技能”; 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旨在培养学生“策略层面的技能”。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 号)指出,“必须明确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定位,在各自层面上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层次是中高职衔接赖以发展的空间,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是二者衔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制度是保障,政府加强统筹,促进中高职衔接科学发展

中高职衔接是一项系统工程, 政府要加强统筹,引导和促进中高职衔接科学发展。 纵观西方各国现代职教体系的发展, 虽然实现形式各有异同,但有一些共同的典型特征。 包括:国家层面的立法(制度)保障;政府引导的多元合作培养机制;基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课程标准或学历资质的衔接规范;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等。 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 并结合我国国情加以研究,将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大有裨益。

一方面要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打通普职壁垒。 在纵向构建并健全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使之在横向上与普通教育相等值或能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互通,等值承认职教、普教学历资格。

另一方面要加强中高职衔接发展机制统筹。以提高职业教育整体教育质量、提高社会高技能应用型人力资源比率为目的,在制度、方案、标准等方面加强引导和统筹, 指导合作单位加强研究和实践,提高中高职衔接教育效益。

(三)专业是纽带,课程是内核,加强基于标准的质量管理,促进中高职衔接优质发展

专业是中高职衔接的纽带和基础、而课程是内核和关键。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并完善职业资格体系建设,为中高职衔接提供指导依据。 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研究与探索。 比如,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体系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完善的职业资格体系之一”,它是英国职业教育的重要支撑,覆盖了英国几乎所有的职业,使用五个等级标准设置各职业不同级别的资格能力,并与普教文凭等值认同。 同时建立严格的职业资格课程审定制度,以确保两类教育文凭等值认同的权威性。英国同时创设了中高职教学单元衔接模式。把中高职课程统一制定成教学单元,并按程度分成5 个层次,中职的教学单元分别对应Ⅰ、Ⅱ、Ⅲ三个层次,高职对应Ⅲ、Ⅳ、Ⅴ三个层次,相邻层次的单元之间相互衔接。从而避免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重复,提高了教学效益[4]。 这种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区域应加强中高职专业统筹与协调。围绕并对接区域产业发展,以专业群为平台,着力构建中高职相关专业的衔接性;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划分中职与高职专业对应层次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制定中高职衔接的统一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层次性和整合性[5]。同时更应加强基于标准的质量管理。 无论中职还是高职,首先都应加强专业与课程的研究与建设,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衔接教育质量。 区域应加强统筹管理,促进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规范性建设与课程标准建设。江苏日前正在加强这方面的建设与管理力度。 2012 年,江苏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12〕194 号)要求,委托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依据《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苏教职〔2012〕36 号),分别组织专家开发了《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主干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涵盖36个中等职业教育主干专业、44 个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主干专业。 江苏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并于2013 年专程发函致各市教育局职教处、 各有关高等院校,广泛征求修改意见。 这项工作将对提高江苏职业教育质量,促进中高职教育衔接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07-29.

[2]徐国庆.职业教育精义[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08/0411/15/10603_1182600.shtml.2008.1.17.

[3]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1-08-30.

[4]邵元君.英国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及其借鉴意义[J].职业技术教育,2012(32):82-87.

[5]胡碧玉.加强分类指导,全面系统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130-134.

猜你喜欢
对口职教江苏
数读江苏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对口帮扶这一年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