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丽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济源 459000)
功利主义背景下反思高等教育管理缺失的精神
强丽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济源 459000)
在功利主义等影响下,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缺乏对人文精神教育的足够重视,没有真正继承和弘扬大学应有之“立德树人”的理性精神和“教书育人”的批判性思维,致使部分大学沦为制造各门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知识工厂”,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灵魂。这应从纠正观念错误、思想道德教育、节俭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研究本土资源、变革评价体系等方面反思问题,以期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功利主义;高等教育管理;人文精神
在高等教育产业化、大众化的思想指导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受教育功利主义的误导,当代我国部分高等院校沦为制造各门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知识工厂”。[1]这些“企业型大学”以市场为导向,一味迎合企业家们利益最大化的需求,肩负起本应由企业承担的对员工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的责任,对大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简单量化考核”等机械化“制造”和流水线“生产”。这导致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严重下滑,高端管理人才、高水平技术人才、创新型人才等奇缺,过分崇尚“海归”、依赖“人才进口”。
毋庸置疑,所有这些本不应产生的“伤痛”和高等教育之困顿,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及其管理模式发生严重偏差所致。所有这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莫不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人文主义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甚至忘却了自身肩负的“培育对社会有益的人”的根本使命密切相关。[2]正如美国著名学者亨利·希金森(HenryLeeHigginson)所言:“我们的大学是为了公共利益而建立的。发展道德和智力是我们的主旋律。大学的发展和真正福祉从来都是与我们国家的命运休戚与共的。”[3]因此,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所有国人的高度重视和深度反思。
当前,只要轻轻点击搜索按钮就不难发现,部分高校正在片面追求国内一流或世界一流,他们的教育政策、学术目标、科研项目越来越多地被冠以“一流”、“卓越”之名。国内许多知名的大学正在将竭力满足消费者(大学生)的需求和妥善处理公共关系作为办学要旨,为大学获得经济利益与赢得声誉的欲望正在侵蚀、替代大学本真的精神、原则与理性。当代大学丰厚完备的物质条件(高楼大厦林立、数字网络化办公学习)、紧跟时代市场需求的课程(有时仅仅是换了个时髦的课程名称而已)、企业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人才)、强大的营销策略(招商引资、招生就业)等等都是最为常见的大学追求卓越的策略。
然而,对于“什么才是一流大学”、“大学为什么要追求卓越”之类的问题,高等教育界却常常片面地以“数字GDP”(仿佛这就是生产力)来阐释,未能从内涵上真正继承和弘扬大学应有之“立德树人”的理性精神和“教书育人”的批判性思维。[4]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之下,在经济利益的引诱之下,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对人文精神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致使大学正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灵魂,偏离了正确的航向,引发了种种危机和困顿,乃至颇受世人诟病。[5]
当前,国内高等教育不少专家学者持这样两种观点:其一,作为各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大学教授的基本职责就在于传授给大学生专业知识,而不是教导大学生学会如何去生活,而且当代社会正处于一个思想、文化、价值等多元化的时代,“究竟应如何生活”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因人而异。但这种认识从根本上忽视甚至否认了“大学精神”、“精英思想”在大学教育中的价值。其二,很显然,在当代中国大学里,关于中华文明、民族认同感、传统道德伦理、公民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实在是太少了。尤其在社会价值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大学就干脆放弃了这些作为合格公民基本素养的教育目标。原因就在于:人们通常会假设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完成了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在大学阶段只要重点传授专门知识即可。
教授受聘成为学者和教师,却不是传道解惑者,不能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价值观。[6]当今大学也没有指望教授帮助学生,而是聘请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甚至以学生互助的方式来完成原本属于教授的这部分教育任务。因此,大学教师一般情况下并不承担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并不为大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负责,对学生言传较多、身教甚少,从道德品格上潜移默化学生的力度大大降低。遗憾的是,许多大学居然为这种卸载教授责任的做法而自豪,不少政府官员也因此不停地夸耀教授们是学生真正的导师。
当然,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有时还会与取悦大学生和家长发生冲突,因为许多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内心都十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许多家长也只希望听到自己孩子在大学里拥有完美无缺的表现并且顺利获得大学文凭。加之,当前由于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导致大学整体师资质量也随之下降,许多大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并不比普通人高明多少,无力给大学生提供正确的道德教育和生活行为示范。在个人生活方面,许多大学教师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思想道德修养问题,甚至影响不太好。正所谓其身不正,何以教人?
事实上,大多数大学生最需要的并不是心理辅导,而是需要有人给他们指明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但我们一些大学教授们却很少能够告诉自己的学生一些最简单、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如若对人文精神教育置若罔闻、还不深思熟虑,那么曾经吸引那些将学生进入大学的精神灵魂,将无法带领大学生步入更有意义、更复杂的成人世界。所有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品格塑造和道德提升。[7]
在二十一世纪之前,大学教室、图书馆、学生宿舍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比较简陋,环境条件都比较艰苦。来自不同教育、生活背景的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各种生活社区,是共同探讨学问的地方、是教育的场所。如今,大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备,新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拔地而起,有装修豪华的办公楼、舒适的学生公寓和影音设备齐全的教室等。设施完备是教育所必需的,但我们不能做嘴里叼着雪茄、碗里盛着鱼翅的人在讨论如何保持节俭,以帮助穷乡僻壤里失学的孩子。因此,必须从高校领导层自身做起,方能上行下效,厉行节约、艰苦奋斗。[6]
当前,在一些大学里,为了获取职称升迁,教授们在自己领域接受的培训日益专门化和高深化。国内一些大学对教学不太重视,极少会真正关注教师们如何能够讲好大学的课程,而是更多地强调发表论文,如许多大学都将发表核心文章作为教师晋职晋级、研究生毕业的硬指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否有兴趣或有能力帮助学生成长,则根本不予考虑。终身教授的资格在多数情况下只是授予研究成果突出的教师,很少授予教学贡献突出者,致使真正有使命感的教师很难获取终身教席。即便不少大学也有“教授必须给本科生授课”之类的规定,许多本科大学生直至毕业时都可能无法得到高水平教授的悉心指导(专科生就更不用说)。
大学教师迫于职称压力、聘用升迁,需要在短期内发表大量学术成果,只强调写作的技巧,导致学术论文正变得格式化和缺乏创新。青年教师们往往是根据学术期刊和出版社的喜好而展开写作。由于科学研究基本上是依靠政府或者其他基金资助的,因而在自然科学和一些社会科学领域追求真理的学术方向会被人为扭曲。因为专利发明可以为大学带来利益,教授与学生的关系和教授与企业的关系被等量齐观。[8]虽然那些成就卓著的学者也可能富有启发和智慧性地指导学生,但这在教师聘用、晋升、评价机制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尤其是终身教授的任职要求使得教师选拔标准更加狭隘,并导致教师只能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本专业,却无暇关心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从当今国内大学选拔、培训和评价教授的机制看,并不特别强调教师在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内从“健全人”的角度承担教导他们全面发展的责任,在培养真正的人才上,大学教师没有压力。他们越来越专注于自己的领域,而这些领域也越来越远离普通民众理解和关心的范畴,致使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对研究成果的要求,最终制造了一大堆文字垃圾。”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公式、法则、数据、名字和地点等知识的传授。虽然较之以前,无论哪所高校的大学生都拥有更为广泛的课程选择机会,但是很少有大学能够全面系统地制定出体现大学教育目标的基本课程教育要求。大学精心设置的五花八门的课程在慢慢地演变成为以大学选修课程为主体内容的“课程教育自助餐”,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知识技能教育培训的内在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大学生)的用餐欲望和配合一下教授们的授业愿望。[4]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很多大学也纷纷与时俱进、追求国际化发展道路,主张应更多地培养学生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学习更多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知识。结果是,师生出国留学深造成为时尚、成为卓越标志之一,而回国发展者很少(现在这种情况比过去要好得多)、真正学有所成者亦无几。国内知名大学教育中学业有成的很多人追求去国外深造发展,外国问题学习研究有了较大发展,但真正学习研究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精神的不多。事实上,外国教育并不一定比中国教育更好,甚至有不少美国学者(如哈佛大学前校长刘易斯)也认为当前的美国大学教育比较糟糕,不明白为何还有如此多的人来这儿接受教育。国外教益暂且不论,要真正变革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就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宝贵资源,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宝库,保持本土传统特色,做到既要“授业”,更要“传道”。[9]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许多大学的教师给学生的课程评价成绩都在持续升高,而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却在持续下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分数贬值”的现象,大致因为大学生的评教对大学教师职称评定与晋职晋级的影响、大学生给教师的压力、小型课程数量的增加、评分方式的变化等,使得大学教师不得不抬起手中的卡尺“放水”,以讨好学生及家长、照顾自己评职评奖、配合学校招生就业战略。既然大学的这些分数已经不是教师向学生提供的教学反馈,而演变成为大学生进入研究生院学习的资格,成了满足各种需求的装饰品,那么对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而言,“学不学”、“学好学坏”都无关紧要了,因为他们还有自以为更重要的事情(如谈情说爱、兼职赚钱、喝酒聊天、运动、旅游等)要去做。
自诞生之始,大学就一直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担任着发明创造之源的角色。尤其是在知名大学里,那些似乎是最有前途的学生能够有机会与最优秀、最杰出的专家学者面对面接触,聆听他们的思想心声,接受他们的最新科研成果。在国内顶级大学里,享有优厚物质条件的师生取得的科研成果逐年上升。我们有无数个家庭都梦想自己的孩子能够考入北大、清华、香港大学等一流的学府深造,接受国内最好的高等教育。家长们内心确信:进入著名高等学府深造,就是对“自己孩子优秀”的一种铁证,能够保障具有美好的前程。国人大多片面地强调大学“硬件”的优越性(当然有时“软件”会随之而来配套)。高等教育管理者们更愿意保持大学稳定,即使鼓足勇气面对现实和展望未来时,他们也不愿做出重大变革。
然而,在改革的背景下,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种种弊端必须进行改革,且只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意志推进改革,当代中国大学才能真正比肩世界一流大学,成为祖国繁荣的基石和核动力。[9]面对当前诸多困顿和诟病,缺失的大学精神,是那么令人不屑却令人怀念——因为它的确是一剂“标本兼治的良药”。它包括以下要素:大学对于学术、学生和国家的责任感;恪守“教书育人”之精神原则;对学生严爱相济、情理相融的教育思想;体现系统性的大学课程体系;独立于社会流行观念的判断力;强调教育过程、方法胜于教育内容等。大学精神的教育并非要发现新观点、新原则,亦非要教授从未说过的词句,而是要将人们知道的常理常识实实在在地教给大学生,培育真正负责任的能够“独立思考、品格健全”的青年才俊。[10]为此,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及其管理必须要针对上述弊端做好相应的改革。[11]其中尤为重要的一步就是,大学学术去行政化,强化人文精神教育。“行政干预学术”之类的事情就如同顽疾一般,不仅仅是在我国时常发生,而且在号称拥有世界顶级教育资源的美国也同样存在。因此,高等教育管理者必须通晓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做行家里手,必须提高高等教育领导者的领导水平、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
[1][美]斯坦利·阿罗诺维兹(Stanley Aronowitz).知识工厂:废除企业型大学并创建真正的高等教育[M].周敬敬,郑跃平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1-12.
[2][美]安东尼·克龙曼(Anthony T.Kronman).教育的终结:大学何以放弃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M].诸惠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9-30.
[3][美]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第2版)[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
[4][英]罗纳德·巴尼特(Ronald Barnett).高等教育理念[M].蓝劲松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83、57.
[5][美]玛莎·努斯鲍姆(Martha C.Nussbaum).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M].肖聿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28-29.
[6][美]爱德华·希尔斯(EdwardShils).教师的道与德[M].徐弢,李思凡,姚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97、162.
[7][英]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56.
[8][美]斯劳特(Sheila Slallghter),莱斯利(Larry L.Leslie).学术资本主义[M].黎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7-78.
[9][美]托尼·瓦格纳(Tony Wagner).教育大未来[M].余燕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3.22-24、106.
[10][西]费尔南多·萨瓦特尔(Fernando Savater).《教育的价值》[M].李丽,孙颖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0-91.
[11][加]迈克尔·富兰(MichaelFullan).教育变革的新意义(第四版)[M].武云斐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82-185.
(责任编辑:娄刚)
ARethinkingof theManagement Lack forHigher Educationin the Context of Utilitarism
QIANG Li
(Jiy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Jiyuan 459000,China)
Influenced by utilitarism,the leadership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pays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humane spiritual education, doesnotcarryon or promote therationalspiritof“Educating peoplewithgood virtues”and the criticalthinkingof“Imparting knowledge and Educating people”,making some universities relegate themselves to the“Knowledge factory”where various advanced talents are produced,losing their own spiritual soul.This should be rethought profoundly in terms of rectification of concept error,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frugality education,curriculum establishment,studies of local resources,and reformation of evaluation system,hoping to further the re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utilitarism;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humane spirit
G640
A
1009-3583(2014)-0100-04
2014-05-18
河南省社科联课题“高校文化建设与道德培养关系研究”(项目编号:SKL-2013-2295);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功能发挥研究”(项目编号:2013-QN-217);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大学生异常行为干预防控研究”(项目编号2012-QN-321);济源市社科联指南课题“河南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研究”
强 丽,女,山西朔州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及其管理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