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徽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革命故事与大学生健康教育
胡安徽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革命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健康教育素材。当代大学生对革命故事有相当高的认同感,为我们利用革命故事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提供了必要条件。现阶段大学生身心素质的现状,为我们利用革命故事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提供了难得机遇。高校教师应该抓住机遇,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革命故事中蕴含的健康教育素材,为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提供服务。
革命故事;大学生;健康教育
伏尔泰曾说:“生命在于运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力求使学生深信,由于经常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身体的美和动作的和谐,而且能形成人的性格,锻炼意志力。”毛泽东主席强调:“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名人的言论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对大学生而言,身体健康无疑更加重要,因为他们是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就无法完成历史赋予的社会重任。因此,高校应该像重视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那样重视大学生身体健康素质教育。这不仅需要增强教师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正确认识而且要强化大学生自身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利用革命故事对大学生进行身体健康教育即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有效途径。
拙文所谓的革命故事,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当代大学生对革命故事有相当高的认同感。学者调查结果表明:有73%的学生对包括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相当熟悉[1],这为大学生对革命故事的认同提供了前提。据笔者所做调查,约有80%的大学生喜欢革命故事。这说明大学生对革命故事认同感较高。众所周知,故事侧重于事情过程及其细节的描述,强调情节的跌宕起伏,从而阐发道理或者价值观,具有取材广泛、趣味性强、语言通俗、引人入胜等特点,革命故事也不例外。就思想特点而言,大学生模仿性强,富有正义感,思维活跃,好学上进,他们既敬慕英雄们志存高远、忧国忧民、追求真理、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境界,又钦佩革命前辈爬雪山、过草地、吃小米、住窑洞的艰苦奋斗作风,以及斩关夺隘、南征北战、生作人杰、死为鬼雄的革命英雄气概,还对革命家实事求是、尊重科学、虚怀若谷、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由衷赞叹。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都会使当代大学生的心灵为之震撼,耳目为之一新,油然而生敬慕、效法之情,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振作精神[2]。尤其是一些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革命故事,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想共鸣。毋庸回避的是,当前大学生的思想中也存在着诸如缺乏艰苦奋斗精神,追求享受、金钱至上、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因此,利用革命故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仅适合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也符合我国大学生目前的思想实际和健康成长的需要。
毋庸讳言,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容乐观。据黄元汛等对湖北普通高校554名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约有20%―25%未达标[3]。王钢等对福州地区的3所高校本科男生的身体素质进行调查,及格率为90.6%,优秀率只有9.9%。显然,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成绩不够理想,更糟糕的是,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有逐年下降、一年不如一年的趋势[4]。毛伟胜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上海6所高校6000名大学生进行5次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健身意识比较淡薄和不断缺失,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形成了与社会和时代发展不和谐的现象,体育教育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5]。潘志贤对辽宁10所院校大学生进行健康抽样调查,体质健康标准总体及格率好于全国水平,优良率略低于全国水平[6]。
心理素质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提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因此,只有具备健康的身体、心理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调查者通过对湖北省高校2630名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测查表明:0.41%的大学生有严重心理障碍,20.03%―25%的存在一定心理困惑或轻度心理障碍。此外,武汉每年都有400多名大学生因心理疾病无法完成学业而退学[7]。根据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其中20.3%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在广东高校中,如果算上郁闷、焦虑等轻微症状则高达40%;一所高校几乎每年都有3-5名大学生因心理疾病送往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而包括跳楼等行为在内的大学生自杀现象更让高校防不胜防[8]。此外,大学生中普遍有困惑、焦虑、缺乏信心、精神紧张以及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处在早期的心理亚健康状态。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以及心理状况都存在不少问题。之所以存在如此问题,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缺乏自主体育锻炼的观念,且锻炼目标不太明确。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众所周知,未来社会的生活节奏将越来越快,工作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就无法胜任各种工作和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如果充分挖掘革命故事所蕴含的健康教育内容,对大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对身心素质重要性的认识,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增强体育锻炼和提高身心素质的意识,让锻炼身心由自发到自觉。
当代大学生对革命故事的认同为我们利用革命故事中蕴含的健康教育素材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提供了必要条件。现阶段大学生身心素质的现状,又为我们利用这些素材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提供了难得机遇。
有许多革命故事形成于战争年代,这个特殊时期对革命战士的身体素质有着特殊的要求。由于革命战争时期物质条件较为恶劣,能够给革命者提供的物品尤其是食物有限,如大家熟知的描写长征途中生活的文学作品《草地晚餐》和《七根火柴》,前者记述红军战士每天仅仅两餐,每餐只有2两左右的炒面泡水充饥,有时连每餐2两炒面都难以保证;在获得一头牦牛的时候还要用牛骨头炖野菜;后者在描写卢进勇时用了这样一个细节:卢进勇口袋里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青稞面,他为了不至于一口吞下去,便把面团捏成了长条,饥饿时吃一点。这样的情况在红军长征途中极为常见,既吃不饱也穿不暖,如果再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根本无法打仗。虽然现在物质丰富了,但不少学生的身体素质却下降了。这给生活和学习都带来了相当不利影响,因此,利用革命故事中的相关内容教育学生要注意多锻炼身体,加强对身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以便为当今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提供好的资本,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革命故事中的健康教育内容相当丰富,以下略举数例。
众所周知,朱德同志的身体一直很健壮,这与他从小重视对身体的锻炼不无关系,他不仅爱爬山而且喜欢游泳,还爱好翻杠架,故而造就了他健康的体魄。在从事革命活动中,他不仅在锻炼身体方面做出了表率,而且在组织战士锻炼身体方面卓有成效。他在任红军主要领导期间,就很注意锻炼战士们的身体,注重体育运动,把红军部队的优良传统发扬广大。每当红军驻扎下来之时,朱德同志就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陋就简,组织官兵热火朝天地开展体育活动。为更好地迎接战斗,他既宣传发动战士们刻苦训练,又经常深入战士中间,和战士们一起打靶射击。不仅如此,他还积极推动部队开展军事体育活动,重视苏区干部和群众的身体健康,号召军民尽可能参加体育活动,增强身体素质,把锻炼身体、增强素质与打好仗紧密结合在一起。正是在朱德等红军将领的倡导、推动和关怀下,以运动竞赛为主要形式的体育活动在中央苏区开展得有声有色,对苏区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军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朱德同志在长期的带兵打仗中,充分认识到增强军民的体质对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作用,因此,他不仅一贯注重体育实践,而且还把体育训练上升到理论高度。他认为,体育运动是一件移风易俗的大事,红军的各级领导都应该重视和提倡,要适时适地地提倡诸如军事体操、柔软体操、器械操、民间舞蹈、拳术、打球、赛跑、赛马、游泳等各种体育运动形式,力求把体育运动普及到军民中间,营造一种风气,养成一种习惯,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动形式。他说:“我们运动的目的,在强健身体,以及提高技术两项。所谓提高技术,并非狭义的仅作球艺而论,而是说,在使身体强健过程中,创造出许多办法,而为将来训练大批军事技术人才准备。”而且还指出:“只有变文弱为雄武,军强文壮,才好打仗办事。”在朱德同志身体力行的影响下和体育训练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红军战士练兵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他们在早操时间练习追击、射击、抢山头、迅速集合;军事比赛时从事爬竹竿、过独木桥、越障碍物、赛跑、打手榴弹等训练;游戏活动时把刺杀、枪术、测量、跳高、跳远等作为练习科目。正是由于朱德同志高度重视体育锻炼,因此,他对体育锻炼情有独钟,多次语重心长地说:“锻炼身体,不容易得病,才能为革命多做些工作。”纵观朱德同志从投身革命到参与缔造新中国的艰苦奋战历程,尽管他在血雨腥风的岁月里出生入死、身体备受摧残,但却得享90岁高龄,奥秘正在于他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和自我积极从事体育锻炼[9]。朱德同志所说“努力发展体育事业,把我们的国民锻炼成为身体健康精神愉快的人”正是他重视健康教育的深刻表现。
贺龙元帅从小也喜欢运动,参加革命后,在频繁的战事和艰苦的生活中,他一直坚持锻炼身体。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岁月里,贺龙总是闻鸡而起,或参加部队的早操,或独自进行体育锻炼。他特地找来了一块石锁,一有空便举起放下,左推右拉。石锁翻飞间,但见他浑身热气腾腾。练功完毕,他神定气爽,生龙活虎般地忙碌在自己的岗位上[10]。
朱德和贺龙坚持锻炼身体以及重视锻炼身体的故事,很值得老师们在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时深入剖析,激发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珍惜现在锻炼身体的大好时机。
毛泽东同样对身体素质高度重视,经常把“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挂在嘴边,以提醒自己既要注意文化素质的培养又要重视身体素质的提高。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主席把健康的体魄与高尚的道德、丰富的知识提高到同样的地位,表明了他对身体素质的高度重视。主席对身体素质的重视由来已久。早在1917年,他就以“二十八画生”为署名,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在文章中,他指出:“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提倡之者,不得其本,久而无效。长是不改,弱且加甚。夫命中致远,外部之事,结果之事也。体力充实,内部之事,原因之事也。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坚实在于锻炼。”这段文字不仅表明了毛泽东对当时民族体质的担忧,而且分析了身体素质差对国家的影响,同时给出了增强身体素质的方法即“坚实在于锻炼”。不仅如此,毛泽东还认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11]显然,在这一时期,他已把身体素质与德育和智育相提并论,甚至将身体素质的重要性看得高于德育与智育,因为没有身体素质就没有德育与智育。他不仅这样认为,而且还坚持锻炼身体,多年的洗冷水浴便是典型代表。新中国成立后,尽管主席年岁已高,但他仍然坚持用温水而不用热水洗澡。他对人说:“一个经常注意锻炼身体的人,便不会为风雪的寒威所吓倒。我练习过冷水浴,现在年纪虽然大了,冬天也还可以不用热水洗澡,小小的寒冻也还经得住。锻炼的确是重要的事情。”[12]
1936年,毛泽东在会见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回忆自己当年锻炼身体时的情景说,他自己相当热衷于锻炼身体,曾利用寒假徒步爬山越野,甚至绕城涉水;如果遇到下雨,就脱去衬衣来次“雨浴”;如果赤日炎炎,就脱去衬衣进行“日光浴”,如果是行走在春风里,就大叫大嚷来次“风浴”;在寒霜降临之时则在野外露宿,甚至在十一月份还到冰冷的江中游泳。主席认为,正是这样的活动,练就了他一身强健的体魄,为他日后在南方的转战斗争和从江西到西北的万里长征奠定了坚实的身体基础。1951年,毛泽东在接见湖南的几位教育界人士时,谈到了当年在第一师范时锻炼身体的好处,他说:“我认为有志参加革命的青年,必须锻炼身体,不去锻炼身体的人,就不配谈革命。大家不是读过《红楼梦》吗?《红楼梦》中两个主角,我看都不太高明。贾宝玉是阔家公子,饮食起居都需要丫头照料,自己不肯动手;林黛玉多愁善感,最爱哭泣,只能住在大观园的潇湘馆中,吐血,闹肺病。这样的人,怎么能革命呢?你们办学校,不要把我们的青年培养成贾宝玉和林黛玉式的人。”[13]1952年6月10日,为庆祝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毛泽东为之题辞“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显然,主席是高度重视对身体素质尤其是青年人身体素质的培养和锻炼。毛泽东锻炼身体的故事和他对身体素质重要性的论述,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对大学生健康教育重要性的理解,而且可以为大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提供示范。
以上仅略举数例有关革命故事中蕴含的健康教育。此类故事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不断爬梳、积累、整理,以服务于我们日常对大学生的健康教育。
革命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健康教育素材。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时,可以充分挖掘故事中的健康教育内容,利用大学生喜欢革命故事的有利条件,借助专题讲座或课堂教学等形式,加强健康教育,让学生由以往的自发锻炼上升为自觉锻炼,以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要求高校教师充分认识革命故事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努力探索一条利用革命故事中蕴含的健康教育素材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新路子。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革命先驱恽代英也曾指出:“不言体育而空言道德,空言智识,言者暗矣,听者心厌矣,究于事实何俾之有?”高校教师应深刻领会这些富有哲理的名言,结合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讲话精神,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努力把革命故事与健康教育密切结合起来,为当代大学生健康教育和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赵培锋,魏海清,谢宁.革命传统教育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及成因[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1):17.
[2]申沛昌,刘东朝.高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非常必要[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6,(1):34.
[3]黄元汛.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5):38.
[4]王钢,黄鸿生,唐志松,等.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的剖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2,6(1):29-30.
[5]毛伟胜.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上海大学生身体健康意识缺失的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124.
[6]潘志贤.辽宁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31(3-4):406.
[7]姜全传.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J].湖北体育科技,2006,25(5):607.
[8]薛冰.粤各高校年年数人进精神病院[N].信息时报,2006-12-12(A3).
[9]任治洪.朱德与红军的军体运动[J].兰台世界,2010,(6):15-16.
[10]贺龙:习武健身为革命[EB/OL].http://www.chinamil.com. cn/item2/jb/tdgm/09.html.
[11]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1-4.
[12]于彤彤.伟人与名人的少年时代[M].沈阳:辽海出版社, 2005.82.
[13]王以平.走出韶山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113.
(责任编辑:魏登云)
Revolutionary Stories and Graduates’Wholesome Education
HU An-hui
(School of Marxism,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China)
Revolutionary stories contain rich wholesome educational elements.And the contemporary undergraduates recognize these stories very much,providing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us to educate undergraduates.Besides,the status quo of undergraduates’quality offers a good chance for us to make use of revolutionary stories to educate them.And teachers in higher schools are supposed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use these stories to further wholesome education for undergraduate.
revolutionary stories;undergraduates;wholesome education
G641
A
1009-3583(2014)-0082-04
2014-04-12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红色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研究》(12SKS047)、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革命故事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胡安徽,男,河南唐河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