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意识在欧阳修散文创作中的价值

2014-02-05 22:00:51郁士宽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欧阳修韩愈散文

郁士宽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明道”意识在欧阳修散文创作中的价值

郁士宽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欧阳修是宋代文坛旗帜性的人物,他继承了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精神,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反对浮靡空泛,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在散文“明道”意识上,贴近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时弊,抵制僵化风尚,重道而又重文,注重推陈出新,对当时以及后世散文创作都有很大影响。

欧阳修;散文创作;明道意识

散文创作成就是欧阳修整个文学成就最主要的标志。欧阳修散文创作数量极大,在《欧阳文忠公文集》中收有散文1420多篇,今存500余篇。欧阳修一生所写的散文大体上分为三类:一类属于政论、史论和时事述评性质,如经旨、辩、论辩、时论;另一类大抵属于文学批评和各种随笔、杂文和小品,如序、书、杂题跋、杂文、试笔、笔说;第三类属于叙事、绘景或抒情性质,如记、传和祭文。[1]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他的积极倡导和长期丰富的创作实践的影响与推动下,宋代出现了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一批很有成就的散文名家,确立了散体文章的地位,形成了“唐宋八大家”的散文系统,对我国古代散文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苏轼这样评述:“愈之后,三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六一居士集叙》)

“道”本义是道路。汉末刘熙解释道路:“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释名》)后来“道”的涵义发生了变化,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如引申为治国方略的“王道”,世界本源的道家之“道”,日用伦理的儒家之“道”等。欧阳修对散文中“道”的内涵的确定,源于对过于修饰的骈文的批评。欧阳修在散文创作上,一般用“道”称呼文章的内容,以“文”指代文章的形式。在文坛形势出现“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记旧本韩文后》)欧阳修提出文章要“中于时病而不空言”、“文章系乎治乱之说”,主张文章要对“救弊”、“革弊”起作用,强调文章要充实内容,反映社会种种现实。[2]纵观欧公散文,形式多样,体裁不拘,注重“明道”,内容充实,观点新颖,笔锋犀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状况,成为他抒发感慨、寄托理想、表达主张的重要形式。

一、关注现实之道

欧阳修散文所倡言的“道”的内涵,具有普遍性的现实生活中内在的基本原则,即所谓“常道”。他说:“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为道必求知古,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此履之于身,施之于事而可得者也,岂如诞者之言者耶!”(《与张秀才第二书》)在关注社会现实方面,欧阳修把“道”认为是“切于现实”、不须“空言”,并把它们反映在文章中。他在《答吴充秀才书》中说:“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欧阳修散文“明道”紧密结合现实,坚决反对“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批评“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的不良状态。他认为文人应关注和思考人生诸方面问题,即“知古明道”,并做到“履之以身,施之于事”,将“道”反映于文。欧阳修反对散文崇尚空谈,脱离实际,强调散文要关注现实之道,为革除弊政服务,做到“见其弊而识其所以革之者”、“中于时病而不为空言”。欧阳修还强调现实修养之道对于文章创作的重要性,指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其充于中者足,而后发乎外者大以光”、“言出其口而皆文”,这些都是强调文章写作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作家的修养、对社会现实的关心等,进一步体现出欧阳修散文创作反对为文而文,反对脱离实际的观点。

欧阳修散文“明道”意识具有为当时政治改革和古文运动服务的倾向。就欧阳修本人来说,他既是文学家,也是政治家。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政治性相关相连,使其文学主张与实际创作都摆脱不了政治实用性与道德教化功能的影响。最直接体现欧阳修散文“明道”价值的是政论文和史论文,如《与高司谏书》:“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揭露、批评高若讷在政治上见风使舵的卑劣行为,言辞激烈而理据充足。《朋党论》:“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有理有据,剖析透辟,具有深刻的揭露作用和强大的批判力量。欧阳修不少政治革新文章剖析时弊,抨击奸邪,分析国家贫弱的根源,仅《奏议集》中就有一百零二篇。代表性名篇如《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原弊》、《乞补馆职札子》等。欧阳修的史论文“明道”意识也很突出。他在《新五代史》中对五代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往往从史实引出精辟的议论,为治国者提出鉴戒。如《伶官传序》通过后唐庄宗宠幸伶人而招致灭国亡身的事实,总结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以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经验,并强调了盛衰之理主要在于人事的卓越见识。正如苏轼在《六一居士集叙》中所言:“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说为忠。长育成就,至嘉祐未,号称多士,欧阳子之功为多。”

二、直面人生之道

在中国历代以抒情为主的作品里,常常能见到一些自我哀怜式的作品。然而,欧阳修散文充满了直面人生,勇对逆境,坚守正道,始终不渝的气概。如欧阳修评韩愈的《感二鸟赋》:“愈尝有《感二鸟赋》,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推韩愈之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之心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咸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读李翱文》)在这里,欧阳修对韩愈叹息身衰官卑的感伤主义情调进行了批判,表明他所追求的不是因得不到荣华富贵而产生的不满情绪,也不是哀叹被贬苦命之类,而是出于一种对现实矛盾和国家命运的重重忧心。欧阳修在《薛简肃公文集序》中说:“君子之学,或施之事业,或见于文章,而常患于难兼也。盖遭时之士,功烈显于朝廷,名誉光于竹帛,故其常视文章为末事,而又有不暇与不能者焉。至于失志之人,穷居隐约,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与其有所感激发愤,惟无所施于世者,皆一寓于文辞。故曰:穷者之言易工也。”意思说一帆风顺的“遭时之士”,往往写不出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在社会环境中失志困顿的人,能较深切地感受到社会的不平,有为而作,有“道”而发,就能够写成“工”的作品,道出相同命运的失意者的心声,起到反映社会现实的作用。

欧阳修主张人生之道不能停留在个人的失意上,要以国家的治乱安危为忧。这无疑是十分积极正确的,展示了欧阳修崇高的精神境界。欧阳修性格果敢刚正、见恶不忍,一生多次被贬始终能以理性控制自己的愤怒。[3]总的说来,在其多篇散文创作中,欧阳修保持了一种不怨天尤人、努力直面人生之道。如他赴夷陵上任途中作《与尹师鲁第一书》:“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师鲁察修此语,则处之之心又可知矣。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然或傲逸狂醉,自言我为大不为小。故师鲁相别,自言益慎职,无饮酒,此事修今亦遵此语。”此信系答复友人尹洙的回信,叙述了自己离京赴贬所一路上的情景,以及对老朋友的挂念。同时阐述了自己就这次贬谪一事的态度,对自己严责高若讷之事决不后悔,抒写了他自己以后的政治抱负与价值取向。欧阳修还劝告朋友在被贬之地不要穷愁放纵,要勤于本职公事,警戒“洛中时懒慢”的生活。这是对朋友的嘱咐,更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被贬谪滁州去当地方官。尽管谪居滁州,心情时有抑郁,但可贵的是,他低沉而不消极,放诞而不颓废,第二年写了脍炙人口的名篇《醉翁亭记》表述心迹。作品最后表示“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对人生真谛的认识达到了至上的高度。虽然是个贬官,但仍担任太守吃着朝廷的俸禄,于是他利用更多时间体恤百姓、关心民生、整治社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自己对朋友的承诺,践行了自己的“明道”意识,体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担当了作为政治家的社会责任。[4]

三、与文结合之道

文与道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散文中的重要内容。欧阳修主张文要与道结合,认为道是根本,文要为道服务。[5]他在《答吴充秀才书》中说:“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欧阳修强调文与道俱,作品要在表达思想内容上下工夫。认为文与道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形式与内容是互为表里,缺一不可的。“然其为言也,质而不文,则不足以行远而昭圣谟;丽而不典,则不足以示后而为世法。”(《谢知制诰表》)也体现出重道亦重文。欧阳修在思想修养和散文作品的关系问题上,他认为作者的“道”或思想修养居支配地位。欧阳修不仅标举了自己理想的文章典范,还阐明了创作这种文章的过程:“夫世无师矣,学者当师经,师经必先求其意,意得则心定,心定则道纯,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施于世者果致。”(《答祖择之书》)指出理想的文章是经过师经、意得、心定、道纯、充实这五个阶段才能完成的。他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是“意得”,即掌握“六经”之精神实质的阶段。相反,他反对重文轻道,片面讲究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倾向。如“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送徐无党南归序》)认为光在语言文辞上花功夫,就必定会走上形式主义的歧途。这些主张,对当时忽视思想内容和道德修养,只重形式的颓靡文风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欧阳修也注意到了文与道的区别,肯定了文的独立价值和重要作用,强调不应忽视散文的形式技巧和审美特征。他在《送徐无党南归序》中明确地把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这三不朽分开来论述,指出“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认为注意修身而有道的人,不一定都擅长文采。将道和文加以区分,指出了文的相对独立性。欧阳修在强调“道”的同时,也是十分推崇“文”的特殊价值。他在《与乐秀才第一书》:“古人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孔子之系《易》,周公之作《书》,奚斯之作《颂》,其辞皆不同,而各自以为经。子游、子夏、子张与颜回同一师,其为人皆不同,各由其性而就于道耳。”欧阳修认为“文”和“道”并非一回事,“道”不能代替“文”。同样题材,可以写出语言技巧、表现风格不同的文章。每个人的道德修养、经验心态等因素不同,文章的风格也不同。欧阳修强调把散文内容的丰富真实与语言的文采看作文章传之久远的关键因素。他曾说:“某闻《传》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君子之所学也,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不过,欧阳修有时又过分强调“道”,他在《答吴充秀才书》中说:“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这种说法固然是为了突出道的重要性,但不免有些矫枉过正,表现出重功利轻审美的片面性。

四、推陈出新之道

欧阳修在散文“明道”上注重推陈出新,出色地实践了创新和批判继承遗产的主张。他进行散文革新,曾标榜学习韩愈,但实际并不为其所拘,而是另辟蹊径,自成一家。欧阳修所说文要足道、为道的“道”,与韩愈文以明道的“道”有相似之处,亦不完全相同。他在解释他所提倡的道和文时说:“其道,周公、孔子、孟轲之徒常履而行之者是也;其文章,则六经所载至今而取信者是也。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与张秀才第二书》)韩愈推崇的“文以明道”过于空泛,在创作实践中又偏于文辞,以为“辞不足不可以成文”,强调“惟陈言之务去”,词必己出,甚至发展到怪僻晦涩的地步。欧阳修重视对韩愈散文的学习,取法其文从字顺的一面,对韩文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倾向则弃而不取。他说:“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与王介甫第一书》)欧阳修则修正了韩愈理论和实践上的偏颇,他将文、道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认为道是“切于事实”且“易知而可法”的,则文章必“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与韩愈相比,欧阳修“明道”更注重文章的语体化和语言的通俗,更注重文章内容的实用和情感的融汇,要求文章“务实以推本,不假浮文而冶情”。可见,欧阳修所谓的“道”与韩愈所说的“道”相去甚远。韩愈的“道”是个抽象的哲学概念,欧阳修的“道”更为贴近现实。[6]正如清代袁枚所说:“欧公学韩文,而所作文全不似韩,此八家中所以独树一帜也。”(《随园诗话)卷六》)

欧阳修指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也,久于其道者知变之谓也。”(《易童子问卷一》)意即君子明于恒久之道,就能知进退存亡之理而化育天下。欧阳修继承韩愈、柳宗元“文以载道”,师法“六经”的主张,强调为文必须“明道”、致用;提倡朴实平易、清新晓畅的文风,反对浮靡之气。他把现实生活中的“百事”视为“道”的主要内容,认为文士如果“弃百事不关于心”,终日不出书房,就学不到“道”,就不可能写出像样的作品来。韩愈、欧阳修都尊崇儒家之道,但在“道”的理解和阐释上有很大的不同。《原道》是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韩愈在该作品中说:“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原道”即探求道之本。认定“道”的本原是儒家的“仁义道德”,他以继承道统、恢复儒道为己任,排斥“佛老”,抨击藩镇割据,要求加强君主集权,以缓解日益加深的社会矛盾,而对改善百姓困苦处境较少关注。欧阳修所说的“道”更崇尚实际和强弱致用。“道”的致用性质和社会内容更为显著,这是他的政治革新精神和忧国忧民思想在文道观上的体现。他说:“孔子之后,惟孟轲最知道,然其言,不过于教人树桑麻,畜鸡豚,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与张秀才第二书》)认为“道”就是“养生送死”。欧阳修面对北宋危机重重、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对作为儒家核心的“道”做了世俗化、实际化的解释,使“道”切近了百姓安居乐业、养生送死的日常生活,也贴近了普通人希望减少苦难的思想感情。[7]

[1]郭正忠.欧阳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73.

[2]黄一权著.欧阳修散文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3]李剑亮.欧阳修贬谪夷陵时的创作活动及其创作思想[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0,(6):35.

[4]朱安群.怎样全面、碗整地理解欧阳修——纪念欧阳修诞生1000周年[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2):8.

[5]吴小林著.中国散文美学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125.

[6]范中胜.试论欧阳修的人道、官道和文道[J].学术交流,2003, (9):160.

[7]江西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欧阳修大传[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1.

(责任编辑:徐国红)

The Value of Awareness of“Good Morals”in Ouyang Xiu’s Prose Creation

YU Shi-kuan
(Jiangsu Financial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Huaian 223003,China)

Ouyang Xiu is the iconic figure in the literary world of Song dynasty.He inherits the spirit of ancient literature movement by Han Yu and Liu Zongyuan,uses a smooth way to tell reasons,and a tactful way to express feelings because he is against emptiness inside beautiful surface.He insists that proses should have“good morals”and be practical.With awareness of“good morals”,his proses are close to real life,tightly connected to current events and malpractice,boycott the rigescent style,pay attention to both morals and culture and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getting rid of the stale and bring forth the fresh,which have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prose creation of that time and later.

Ouyang Xiu;prose creation;the awareness of“good morals”

H152.3

:A

1009-3583(2014)-0044-04

2014-06-03

郁士宽,男,江苏淮安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教研科科长,主要从事文秘专业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欧阳修韩愈散文
晚春
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小主人报(2022年9期)2022-08-25 03:15:08
画眉鸟
散文两篇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2
散文两章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8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阿来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6
欧阳修快马追字
启蒙(3-7岁)(2019年8期)2019-09-10 03:09:10
晚春
儿童绘本(2019年6期)2019-04-15 01:28:26
勤奋的欧阳修
聪明的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