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红
(吉林省永吉县医院中医科,永吉132200)
运用《内经》理论治疗癃闭案的体会※
赵伟红
(吉林省永吉县医院中医科,永吉132200)
癃闭是由于水液代谢障碍,致小便量少,点滴而下,甚至闭而不通的疾病,属临床急重症,西医治疗治标不治本,其效不佳,运用《内经》理论,辨证施治,其效如桴鼓。
癃闭;内经;提壶揭盖;同病异治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出入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发生疾病。癃闭就是由于水液在体内代谢出现问题,导致小便量少,点滴而下,甚至闭而不通的疾病[1]。此类疾病在临床上不是经常出现,但多比较急重,西医多半采用导尿、利尿等办法,虽然能够解一时之急,但收效甚微,而运用《内经》理论进行辨治,常能收到非常好的疗效。下面,我就将我在辨治癃闭案中的一点收获,与大家分享。
病案1神经性尿闭案
宋某,女,24岁,2011年5月19日就诊。该患因农忙憋尿后引发小便闭而不通,当地乡医以尿路感染给以左氧氟沙星静点无效;到我院外科就诊,尿常规检查正常,泌尿系彩超检查未见异常,给以诱导疗法无效,遂下导尿管定时排尿以期建立正常排尿反射,但已三日仍不能自行排尿;转到吉林市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做核磁共振检查未发现异常,诊断为神经性尿闭症,建议行膀胱造瘘术。患者不甘心,经人介绍来我处寻求中医治疗。经详细询问,患者平素经常小腹冷痛,月经后期,行经时腰腹疼痛,查其舌脉见舌淡苔白滑脉沉弱。腰为肾之府,小腹为肾经所过之处,“气主煦之”,肾阳不足,腰腹失于温煦之职,故腰腹冷痛;肾主生殖,肾阳不足,胞宫虚寒,经脉凝滞,不通则痛,故月经延后,痛经;肾司二便,且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通,发生癃闭;其舌脉亦为肾阳不足之象。治疗上当给以温肾阳,助气化之剂,方选济生肾气丸,药用熟地黄30g,山药30g,山萸肉15g,泽泻15g,牡丹皮12g,茯苓20g,肉桂5g,制附子5g,车前子10g,菟丝子25g,牛膝12g。水煎服,用药一剂,患者有排尿感,但如厕后仍排不出,便先放一会儿尿管诱导后自行排出,遂建议撤去尿管,再用一剂,能自行排尿,但觉排尿无力,续投一剂,疾病痊愈。
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癃闭一病,从表面看,病在膀胱,但若象西医那样单治膀胱,就只能造瘘,给患者留下终生遗憾。中医认为,此病虽然病位在膀胱,但与肺脾肾关系密切,《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属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水液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水液进入人体之后,其精微物质由胃吸收,上输到脾,经过脾的运化,输布到肺,再经肺的宣发肃降,以三焦为通道,布散到全身,其清者输布于全身四肢百骸、肌肉皮毛;其浊者下输膀胱,经肾的蒸腾气化,变成尿液,排出体外。在此过程中,脾的运化转输、肺的宣发肃降、肾的蒸腾气化是关键[2]。此例患者平素肾阳不足,加之憋尿,影响膀胱气机,膀胱气化不利,因而致小便不能排出。用肾气丸、菟丝子温补肾阳,助膀胱气化以治其本,加车前子渗湿利尿,牛膝化瘀利水治其标,标本兼治,收效显著。
病案2术后尿潴留案
丁某某,女,62岁。2004年3月26日就诊。该患因便血半年,诊为直肠癌,行手术治疗后,引发小便不行3天,用诱导、利尿等法治疗无效,下导尿管定时排尿仍能恢复自主排尿,遂邀余会诊。刻诊见患者精神倦怠,神疲乏力,短气懒言,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微。辨证属中气不足,与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药用人参10g,黄芪30g,白术15g,茯苓20g,升麻5g,柴胡5g,牛膝15g,菟丝子20g。水煎服。1剂后小便恢复,但第二日因探访人多,过度疲劳,又出现小便不利,继以上方1剂治疗,小便复下,后以补中益气丸调理,诸症痊愈。
按:《灵枢·口问》云:“邪之所在,皆为不足……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该患便血已半年,因当时未引起注意,疾病迁延,伤及正气,加之手术,更伤中气,使中气下陷,浊阴难降,遂发生癃闭。治疗上当用补益中气,提壶揭盖[3]之法,方用补中益气汤补益中气,使清气升而浊阴自降,为治本之法,加菟丝子补益脾肾,加强扶正之力;牛膝化瘀利水,既能促进小便排泄,又能解除手术留瘀;药证相符,疾病好转。中气虽然有所恢复,但“劳则气耗”,复伤中气,致病情反复,再予上方治疗,疾病痊愈。
以上二名患者,虽同为癃闭患者,但一者责之于肾,一者责之于脾,故治疗上当灵活选方用药,这也体现了《内经》同病异治[4]的辨治思想。癃闭一病,虽然急重,但只要辨证准确,用药精当,其效如桴鼓,以此撰文,与同道共勉。
[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39.
[2]王庆其.中医经典必读释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3.
[3]方药中,邓铁涛.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90.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2.085
:1672-2779(2014)-02-0123-02
��杨 杰 本文校对:杨世红
2013-11-1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