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社光教授治疗疑难病经验点滴

2014-02-05 18:03:50李海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疑难病怪病疑难

李海英

(河北省邯郸市中医院脑病科,邯郸056001)

高社光教授治疗疑难病经验点滴

李海英

(河北省邯郸市中医院脑病科,邯郸056001)

高社光;临床经验;疑难病

高社光主任中医师是邯郸市中医院名誉院长,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首届名中医,兼任天津中医药大学(师承)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北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高老师善治疑难杂病,笔者有幸师从高社光教授,受益匪浅。高老师诊治疑难病多从痰瘀入手,擅于用化痰祛瘀法治疗疑难病。现总结高老师诊治疑难疾病方法及经验如下。

高老师经常说中医的生命力在于提高疗效,对于疑难疾病首先要明确疾病的病因病机,做出正确的诊断,然后才能开出有效的方药。

高老师诊治疑难疾病经验是在总结多位中医大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周仲瑛教授诊治疑难病症,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每从“怪病多痰,久病多瘀”着手,特别重视痰瘀同病同治。痰与瘀是疑难怪病之根,危急重证之源。朱良春教授认为怪病多由痰作祟,顽疾必兼痰和瘀。痰瘀可致百病,二者往往相兼致病。“痰瘀相关”生理基础源自“津血同源”,津液与血液同源于水谷精微,行于脉中为血,渗于脉外为津,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在病变中,痰和瘀又分别是机体水液、血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基于两者生理基础相同,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液运行障碍,瘀滞不行,气不流通,升降失职,水津不布,痰液由生,痰瘀互结;或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水津不布,生化痰湿,阻碍气机,血运不畅,瘀血由生,痰瘀互结,两者可相互影响、相互为病,最终痰、瘀相互搏结为患,因此痰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朱丹溪对痰瘀关系较前人更为注重,首先提出:“自气成积,自积成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1]的论点,开创了痰瘀致病之先河,其明确指出“痰随气行,气顺痰消”。并提出诸病皆由痰而生。在治疗上提出了“痰瘀同治”的观点。治疗痰瘀,如仅用活血化瘀,则痰不能尽化,独用化湿祛痰则瘀必留滞,故两者应兼顾。另外,瘀和痰的形成与人体气机失调密切相关,化痰祛瘀的同时要注意宣通气机,所谓“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痰尽消。气血运行条畅,病邪无稽留之害。故血中气药、气中血药的选用显得尤为重要。在祛痰方中佐入行气化瘀之品,能促气血流通,有助于痰湿分化,而化瘀方中伍入行气化痰之品,亦可疏理气机,疏通脉络,最终使痰消瘀散,病情好转。王清任认为:“疾病无非气血”,颜德馨教授认为:“气通血活,何患不除。”所以痰化瘀散,气血条畅,百病皆除。

高社光老师认为:痰和瘀的病机一致,治疗痰饮和瘀血主张:“见瘀休治瘀,见痰休治痰,重审因论治”的观点,认为瘀与痰虽当祛瘀化痰,但这是治标之法,是浅层次的治法。人们皆知丹参、川芎、桃仁、红花、水蛭、虫等可活血;半夏、陈皮、南星、瓜蒌、薤白等皆可化痰。若气虚所致瘀血、痰饮者,黄芪、人参、太子参、西洋参等可活血化饮;若气机不畅、气滞血阻痰凝所致者,柴胡、香附、枳实等可活血祛痰;若阴津亏损所致瘀血痰凝者,生地、麦冬、元参、石斛、沙参等可活血涤痰;其他,如阳虚、寒凝、火郁、毒邪、食滞、虫积等皆可致瘀致痰,临证皆可审因论治,达到治瘀化痰之目的,切不可单纯治瘀祛痰,反生他患。高老师曾用越鞠保和丸、苓桂术甘汤等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获得捷效。曾治一例大叶性肺炎合并下壁心梗患者,患者在某医院住院治疗1月,心绞痛仍持续不缓解,伴大汗不止,神疲乏力,血压不升,用竹叶石膏汤加减获得佳效。

瘀血与痰互为胶结,可遍及脏腑、经络,无处不到,故“痰瘀互结”的病证往往涉及多个系统,在脑则眩晕、头痛,在肺则为咳、为喘,在心则怔忡、心悸、胸痛,在四肢则麻木不仁等。痰瘀同病临床表现:①疼痛:痰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疼痛长久不愈,刺痛不移。正如叶天士谓痹证“经年累月,外邪留,气血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②瘀积肿块:痰瘀凝聚多形成肿块,在外如外伤血肿,在内如瘰疬瘿瘤岩痔以及癓积等,“气不能作块成聚,块乃有形之物,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2]。③精神症状:历代有“痰迷心窍”、“蓄血发狂”及“瘀血冲心”而致精神异常之说。临床常见如心悸、精神抑郁或痴呆,或狂乱,打人毁物等精神失常或癫痫症状。正如王清任用癫狂梦醒汤即为痰瘀同治之法。④肢体麻木偏废:痰夹瘀血,流注经络筋骨,气血运行受阻,不能外达肌腠,濡养筋脉,故见肢体麻木失用,如中风手足偏废之证。此外妇人痰瘀停聚胞宫,可致崩漏、带下。所以痰饮瘀血可遍及身体表里上下,绝大多数的疑难怪病都与其有关,由此诊治疑难怪病擅从痰瘀入手,并且要注重导致痰瘀之因,切记审因论治,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典型医案1:康某,男,28岁,教师,患者自诉腰背疼痛2月,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舌暗红苔白腻,脉细滑。方选自拟化痰活络方: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炒苍术10g,白芥子6g,丝瓜络15g,僵蚕10g,桂枝10g,穿山龙15g,徐长卿15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8g,当归10g,川芎6g,白芍15g,怀牛膝15g,甘草3g。上方口服10剂腰背疼痛之症明显减轻。患者常年间断口服中药,随访2年患者病情稳定,疼痛未再出现。

典型医案2:赵某,男,57岁,因鼻出血,面部麻木,诊断为上额窦癌,曾在我市中心医院放疗6个疗程后,患者出现左眼红肿分泌物较多,鼻出血之症消失,但仍面部麻木。医生告之如果继续放疗,左眼将会失明。患者来我院求助中医治疗,患者诉全身乏力,左面部麻木,左眼不适,查患者左目红肿分泌物较多,左面部灰暗干燥无光泽,舌暗红苔白厚腻,脉滑。治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处方:枳实10g,竹茹9g,法半夏12g,陈皮12g,茯苓15g,炒苍术9g,胆南星9g,菊花30g,决明子20g,丹参30g,赤芍15g,牡丹皮10g,白芷12g,玄参12g,生地黄12g,天龙5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12g,甘草10g。服药7剂后患者自觉左眼红肿好转,面部麻木减轻,乏力明显减轻。上方随症加减继续口服,患者目前已连续服药将近3年,症状基本消失,患者面色红润有光泽,能正常劳动,经多次复查癌变未再复发。

[1]元·朱震亨撰,浙江省中医药研究室编校.丹溪医籍·金匾钩玄[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2.

[2]元·朱震亨撰,田思胜主编.朱丹溪医学全书·丹溪心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61.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2.058

:1672-2779(2014)-02-0089-02

��杨 杰 本文校对:武洪方

2013-10-06)

猜你喜欢
疑难病怪病疑难
怪病
今日农业(2021年12期)2021-10-14 07:31:10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一种怪病
莫愁(2019年23期)2019-11-14 08:17:00
乐显扬治怪病
特别健康(2018年4期)2018-07-03 00:38:22
大型字书疑难字新考
我得了一种怪病
《疑难病杂志》可直接使用的英文缩略语
《疑难病杂志》2014年第13卷主题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