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与重构

2014-02-05 17:42郭俊朝陈晗
职教通讯 2014年7期
关键词:技能型高技能教育部

郭俊朝,陈晗

改革开放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市场化转型,我国高职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下产生。30多年来,高职教育取得了超常规发展。在此过程中,人们对于高职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具体化。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这种演变背后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建构。

一、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演变过程

(一)高职试点阶段:高层次实用技术人才(1980年-1998年)

建国后,短期职业大学的创立标志着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高等教育在我国产生。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沿海经济基础较好的省份开始出现技术人才短缺的现象,制约了本地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1980年8月,南京市政府率先创建了金陵职业大学,此后,其他地区纷纷效仿,也建立了为本地培养经济建设人才的短期职业大学。后来,这些学校的这种办学形式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关于它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江汉大学副校长张薇之分析认为,是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工程师和技术员”。[1]教育部也在相关文件中给予了规范:“根据地方的需要,按照灵活的教学计划招收自费走读的学生,使学生将来可担任技术员的工作。”[2]也就是说,技术人才是职业大学办学之初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这一点在当时的职业大学和原教育部形成了共识。

1985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在上海电机制造学校等3所中专学校基础上试办五年制技术专科教育,目的在于“为我国经济建设战线培养出大批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以改变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生产第一线人才奇缺的状况……以培养应用型、工艺型人才为主要目的。”[3]这种提法一方面把技术人才之外的管理人才也列入高职教育的培养范畴,另一方面确立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类型为“应用型、工艺型”。

1991年1月,原国家教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共同批准,在邢台军需工业学校基础上建立邢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试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科层次,学制三年,“学校的培养目标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有关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一般应达到五级及其以上技术等级的技艺型人才。”[4]这是对技术等级有具体要求的技艺人才。同年10月,国务院要求“积极推进现有职业大学的改革,努力办好一批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的高等职业学校。”[5]该文件明确提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

1995年8月,原国家教委在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上提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类专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培养目标是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作工作。这类人才一般称之为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1996年6月,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高中后接受两年左右学校教育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优先满足基层第一线和农村地区对高等实用人才的需要。”[6]

从“工程师和技术员”到“应用型、工艺型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达到五级及其以上技术等级的技艺型人才”,到“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到“高层次实用人才”,再到“高等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试点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虽然不断发生变化,但仔细分析,其内涵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这一阶段主要是想培养能够传承和熟练使用技术的高层次实用技术人才,没有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要求。

(二)规模发展阶段:高技能人才(1999年-2011年)

历经18年试点后,高职教育在我国经济大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背景下获得了长足发展,在全国各地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7]2000年1月,国务院指出“高等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地方和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8]同月,教育部指出高职高专教育“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9]

新世纪,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于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创新能力、解决生产现场技术问题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2002年,部分高职院校认为:“当今社会用人单位越来越要求在第一线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的应用性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需要他们能敏感地发现生产、管理、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对技术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10],因此,这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了产学研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

2003年12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同月,教育部部长周济根据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新需求指出:“我们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定位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11]这种人才定位反应了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次年2月,周济部长在第三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针对我国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新动向指出:“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人才培养与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不同,关键不在于手头的功夫和感觉,而在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上,也就是知识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这类人才。”“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12]这次会议确立了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发展的新方向,也为此后10年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2006年11月,根据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和素质教育的需要,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把改革方向转向内涵建设,同时,提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3]“高技能人才”实质上是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具体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终身学习理念、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这个文件对于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011年8月,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14]

总之,这一阶段我国提出高职教育培养生产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是在高职试点阶段的基础上,分析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之后做出的重要决定。“高技能人才”与“高层次实用技术人才”相比,除了重视实践能力教育之外,更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就业能力。

(三)职教体系构建阶段: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2012年至今)

2012年6月,教育部颁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背景下,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新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15]这种人才培养定位包括道德、知识、技术和技能在内的综合素质培养,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相比,重点强调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强调技术型人才培养。它的特点是既体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又体现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回归。从2010年起,部分省市(比如河北省、四川省等)的少数高职院校开始试点本科层次高职教育,这些学校经过几年的调研,目前大多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上,他们同样强调对学生的技术教育。

所谓技术型人才,是指掌握和应用技术手段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他们处于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与工程型人才的工作紧密关联。在实现自己社会功能的过程中,技术型人才又必须与技能型人才合作,并指导其工作。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一样处于人类社会劳动链环的终端,他们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社会总体运转过程中最直接又最积极的因素。技术型人才是一种智能型的操作人才,因此,也需具备一定的学术(学科)能力和基础学科课程知识,但这种能力和知识的要求远不如工程型人才高,而是更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在新形势下,技术型人才需要保持独立存在,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这是高职教育开始向技术型人才转变的重要原因。

二、教育思想转变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调整

(一)计划经济转型与高职教育起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基层技术人员产生大量需求,而当时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和人才培养目标却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当时我国高等教育一方面培养的大学生数量远远不够,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作为走出“象牙塔”的“天之骄子”,一般缺乏实践技能也不愿意到基层参加技术性的操作工作)。这对矛盾是导致高职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所以,短期职业大学产生之初就是为了培养基层单位需要的“工程师和技术员”。也由于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当时对于技术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一般不高,主要要求传承和熟练程度,对创新等能力要求不够。

(二)大学扩招、就业压力与高职办学方向调整

上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大扩招,高职院校数量激增。2000年以后,大学毕业生纷纷涌向社会,带来的问题是我国社会从来没有碰到过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有人认为,高等教育中的高职教育应当承担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让大学生趁就业压力之机,转变就业观念,真正“走出象牙塔”,“到基层去”工作。因此,2002年,教育部领导提出“高等教育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要想快速发展,必须遵循党中央的这一思路。”[10]而“‘产学研’结合的根本意义在于高等学校的发展要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主战场。”[10]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必须改变观念,真正面向市场经济办学,面向社会办学。随后的两年,教育部连续两次召开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促进高职院校改变思想观念,扭转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向。这是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第一次思想观念大转变。教育部提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是基于以上原因,另一方面是我国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中的“能力发展”战略选择,“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中国政府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15]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近年来,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压力使得高成本、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迫在眉睫。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元素构成比例越来越高:世界领先的技术、关键领域的知识产权、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等。这种的转变要求高职教育必须调整人才培养定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层次。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高职毕业生除了要具备高技术和高技能之外,还要具备宽阔的视野、技术应用能力、技术革新能力、创新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等。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高职教育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构:从高技能到高潜能和高素质

全球化进程、当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迅速普及,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新形势对当代高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基本素质(身心健康、人格健全、职业道德良好等)、拓展素质(视野宽阔、合作能力好、创新意识强、有恒心、审美能力高、有一定创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高、有强烈个人爱好、跨行业常识与知识丰富等)、专业素质(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等)和做事素质(心态平和、责任心强、合作能力强、自尊自爱等)。这几种素质实质上是要求高职教育培养全球化背景下能为我国经济改革服务的现代中国人。从国家和产业的角度来看,是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16]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是要求培养有生活能力、生产能力和拓展能力的健全的现代技术人才。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国家层面上总是有一个统一的表述,以规范和指导广大高职院校的实际办学行为。目前,这种表述顾及国家经济建设较多,考虑个人未来的发展不够。未来信息社会鼓励青年彰显个性,发挥潜能。所以,笔者认为,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不仅仅是为经济建设服务,还应该为每一个青年的未来创造无限的可能。在不足2-3年的有限学习时间内(高职学制2-3年,实际上学时间1.5-2.5年),除了教给学生一定技术知识和培养一定技能之外,也要重视拓展素质的培养,把毕业生培养成人才的毛坯比高技能人才更有价值,给毕业生以发展的空间比就业能力更重要。因此,笔者建议,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这样表述:高职教育重点培养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现代技术人才。这一表述要求高职毕业生具有以上四方面的素质。“现代技术人才”是指能适应全球化、信息化发展大趋势,掌握本专业方向的基本技术知识,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人才。同时,高职毕业生因为素质高、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强、有强烈兴趣爱好,所以还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随时调整个人的发展方向。

[1]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年回眸——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1985-2005)[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6.

[2]教育部.中国短期职业大学和电视大学发展项目报告[Z].1982.

[3]教育部.三所高等技术专科学校座谈会纪要[Z].1985.

[4]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试办邢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通知[Z].教计[1991]10号.

[5]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Z].国发[1991]55号.

[6]朱开轩.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1996.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中发[1999]9号.

[8]国务院.关于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设立高等职业学校有关问题的通知[Z].国办发[2000]3号.

[9]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教高[2000]2号.

[10]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2,4,5,4 -5.

[1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第二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1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第三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3.

[1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14]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15]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Z].教发[2012]9号.

[16]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8-89.

猜你喜欢
技能型高技能教育部
教育部:脱贫家庭辍学学生保持动态清零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我校两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