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辉 曹 锐
(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沈阳 110847)
《推拿手法学》是针灸推拿专业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包括理论讲解及实训操作两部分内容,培养学生将掌握的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是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如何激起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并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手法的操作要领、提高操作水平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学生在手法练习过程中,可直接感知到人体软组织张力的变化,尤其以一些软组织劳损点为明显。笔者以此为着眼点,在推拿教学中,尝试让学生一边练习手法,一边体会操作部位软组织张力的变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应是主动的有热情的过程,有学者[1]采用网络视听教材和CAI课件等现代教学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激发学生求知的潜能和欲望,为教学提供逼真的表现效果,使枯燥抽象的学习内容变得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变学生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推拿手法学是一门理论与操作并重的课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非常重要。手法操作不仅仅是简单的机械动作,而是肢体不同部位高度协调一致的复杂操作,涉及到相关肌群之间的协调用力、关节的放松及紧张等。在手法操作训练时,除了要按教材要求完成操作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时对于手法的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反复摸索与实践。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手法的练习,不仅仅以完成动作外形为目标,还需要体会手下操作部位软组织的感觉,以摆动类的揉法、挤压类的按法、拨法等手法为代表。如拇指拨法的操作,需要拇指按压在某肌肉的一侧,施加一定压力后,垂直于肌纤维方向进行拨法操作,操作时对手下肌肉的肌张力状况会有一定的感知。并且在肢体的不同部位操作,或者左右对称的两块肌肉,甚至同一肌肉的不同部位,肌张力状况可能都会有所区别。这些往往成为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事物,提高了实训课手法练习时的乐趣。
亚健康状态指机体检查虽然没有明显疾病,但机体呈现出疲劳恢复能力、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减退、自我感觉存在种种不适症状的一种生理状态,也被称为“机体第三种状态”或“灰色状态”。大学生处于家庭与社会的中间阶段,精神及躯体方面都处于发育的不稳定时期,加之学习、就业压力等因素,已成为亚健康状态的高发人群。
学生亚健康的表现,不仅包括精神方面,比如因为学习、就业压力导致的如注意力难集中、精神不振、压抑感、困倦等表现;还包括躯体方面,如肌肉痛、难以恢复的疲劳感、体重减轻、易感冒等表现[2]。而躯体方面的亚健康状态,以学习压力导致的颈肩部、背腰部相关肌群及韧带的软组织轻度劳损居多,具体表现为这些部位肌张力的增高,甚至导致条索、结节的出现。
推拿手法的相互练习,可以对学生存在的躯体方面的亚健康状态,起到很好的调整作用。通过实训课上手法操作的练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练习部位软组织的血液循环,提高了局部温度,松解粘连,缓解软组织的紧张、痉挛,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既练习了手法,也对一些劳损性疾病,有一定的感官认识。以下为笔者在手法操作教学中与同学们一起体会到的身上常见的一些劳损部位,举例说明如下:
3.1颈段斜方肌及项韧带 该部位因为学生长期伏案学习,所以比较容易出现劳损现象,在同学当中很多见,具体表现为颈段斜方肌张力左右不对称,或者一侧不同部位张力不一致,如中段偏硬,上下则柔软;或者下部偏硬,中上则柔软。项韧带则有部分同学存在颈5、颈6、颈7节段椎体相应区域有劳损,在指拨法操作练习时,有学生反映有细绳样紧张感,严重者可有小碎瓷片感。
另外,在进行拨法操作教学中,曾遇到有同学存在颈6、颈7节段项韧带存在轻微紧张感,将其作为模特,让其他同学用拨法探查该部位感觉,结果4、5个同学弹拨探查后,韧带的紧张状态被逐渐缓解,后面同学操作时手下已探查不到紧张感,该现象让同学对于手法的治疗作用有了深刻的理解。
3.2肩胛区域 该处也是躯体亚健康常见劳损部位,多因学习时单一姿势时间过长导致,表现为肩胛骨内上角肩胛提肌止点处常存在结节,左右大都不对称。在进行我校10级针灸推拿专业普通班、11级针灸推拿专业普通班等多个班级授课时,发现班级大多数同学在该部位都存在结节,具体形状不同,或大小各异,或结节包块数量不一;痛感亦不同。肩胛骨内侧则易出现散在条索,多与内上角的块状结节不同。以上情况,在同学进行揉法、拨法等操作练习时,也常有体会。
3.3腰部肌群及棘突上韧带 因学习压力长期坐位导致腰部肌群容易出现劳损,采用肘压或者指按法在腰部两侧竖脊肌区域操作时,往往明显感觉到不同同学之间肌张力的差异,或者出现左右肌张力不对称者;同时,肌肉长时间的劳损,也容易引起腰部棘突上韧带、棘突间韧带的劳损,而在该区域形成条索感。笔者曾教授一个班级,有2~3名女同学出现腰椎棘突上韧带劳损现象,条索感明显,同时伴有腰部竖脊肌紧张度升高。
推拿手法要求均匀、持久、有力、柔和、深透,要达到以上要求,靠蛮力是不能实现的,因此手法的学习,不仅要从外观上掌握手法的动作特点及要求,还要练习手法内在的意、气、力,即内劲。而内劲,是意识、技巧动作和力的有机结合,必须通过推拿功法练习,内外兼修才能实现。推拿功法如《少林内功》、《易筋经》、《五禽戏》等,学习其基本步法、架势,通过对力的不断体验和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腰腿部力量、臂力和指力;提高手法的柔韧性、灵活性和持久性,掌握推拿手法操作所需要的力道[3]。对功法的练习应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并建立学生功法练习效果的考核办法,制定学生通过练功必须达到的基本标准。为加强学生对功法的掌握,我校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开设有《推拿功法学》、《中医气功学》课程;在全校针对其他专业开设有《气功学》的选修课等,并借助学生社团等组织,向学生讲授推拿练功的重要性,定期带领学生进行功法练习。
[1]吴云川,金宏柱,顾一煌,等.现代教学技术对推拿学教学的影响和评价[J].中医教育,2009,28(5):17-19.
[2]朱毅,岳雨珊.大学生亚健康状态与压力的相关分析[J].中国康复,2010,25(6):462-463.
[3]翟伟,任秋兰.中医院校开设推拿功法学课程的必要性[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9,31(2):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