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芳,白建英,张燕,王慧,纪敬敏,李冬莉,徐英
(河北中医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1)
护理技能操作的实训教学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环节。操作技能的实训与其他形式的学习不同,必须经过反复练习才能学会。为保证这种重复练习的有效性,练习者本人必须获得有关操作情况的反馈信息[1]。可是因为教学时间所限,教师在规定的学时内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操作给出细致的反馈,使得练习效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课题组在护理技能实训过程中实施了学生互反馈,进行了一系列的对照实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但是有效的实施学生之间的互反馈需要多种不同的课堂组织与管理策略的联合应用,掌握该教学方法课堂组织与管理策略是顺利实施学生互反馈的重点。
(一)分步示教、要点剖析、技能完整过程的示范相结合。
传统的护理技能示教课一般是由教师示范护理技能的完整操作,并在此过程中讲解其方法及注意事项。该示教方法需要学生同时接受的信息量较大,学生要全部接受并在练习过程中再现有一定的难度,从而容易对学生练习的进度、效果及积极性造成影响。
在本研究中,教师进行示范教学时,采用了分步示教、要点剖析、技能完整过程示范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在示范教学时首先将一项技能进行拆分,将关键步骤、重点、难点提出来进行单独讲解及示范,以讲解为主。然后再进行全过程的示范教学,以操作为主,减少讲解,目的是使学生对该项操作形成完整的印象。
(二)旧知识回忆法。
示教的另一个特点是将一项新技能中所包含的旧知识由师生共同对其进行回忆、复习,这样既使新学的技能简单化,也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一)对操作顺序的反馈。
动作技能是由若干个动作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的动作体系,任何一种动作技能都具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和一定的空间结构,动作的顺序性是不变的[3]。护理技能操作属于动作技能,也具有很强的顺序性。学生学习任何一项新的护理技能时,首先是对该技能动作顺序的记忆。因此,学生互反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操作顺序的反馈。
(二)对操作要点及关键手法的反馈。
反馈者还需要对操作要点及关键手法给出反馈。依据主要是教师重难点剖析的内容。每一项护理技能都有一些操作手法的重点、难点需要掌握,教师在示教的时候,利用重难点剖析将这些知识要点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练习的时候针对这些问题给出反馈。黄显涵等的研究指出引导学生关注具体的任务内容与细节,学生对成功的期待会更高,更易于改善学习[3]。
(一)操作初期采用及时口头反馈。
在练习刚开始或操作不熟练的时候,反馈的形式主要是及时的口头反馈,即练习者出现问题,由本组的其他学生立刻给出口头反馈,及时纠正。
初学一项技能,学生还未动手练习,因此对该项技能只是初步的认知。这时学生自由练习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有些学生自己边看操作手册边练习;有些学生不看别人的操作,自己低头只看操作手册,这两种方法都会使练习的速度及效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在本研究中教师要求所有的小组必须运用“边说边做”的练习方式,即由本组的其他学生以操作手册及教师示范为依据,一步一步指导练习者操作步骤,练习者根据提示进行操作。这样,无论是对练习者还是反馈者,都有利于迅速熟悉该项技能的操作程序。
(二)操作中后期运用评分法进行反馈。
英国形成性评价领域著名学者布莱克和威廉姆从评价角度出发认为形成性评价与反馈是必然捆绑在一起的,只有当评价所搜集到的信息能够顺利有效地反馈给学生或教师,那么这种评价才可以称之为形成性评价。可见,反馈与评价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通过及时的口头反馈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技能的操作程序及手法,为了使学生清楚了解自己对技能的掌握情况及问题所在,并形成连贯的操作,到一定阶段后(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次数及效果来掌握),学生以评分法的形式来完成互反馈。在这一阶段,不再给出及时反馈,而是由反馈者把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详细记录下来,并以《河北省专业基本技能操作标准及评分方法》为依据,也可以教师的要求为依据,对错误之处进行扣分,给出一个评价性得分。待练习结束后,由本组的其他学生将得分和操作中的问题、错误给予一一指正。这种反馈方式可以让练习者对自己练习的整体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了解自己练习的效果及不足。通过客观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可以为下一步的继续努力找准方向。
洛克等认为目标设置的作用非常可靠,他们认为目标无论是分配的、自我设置的、还是参与设置的,都有重要作用。为使目标有效,人们需要简要的反馈以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目标加上反馈比单独的目标更为有效[2,4]。在本研究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次数与练习效果的不同提出不同的目标。但是练习目标并不是在刚开始全部提出,而是由教师根据练习次数及效果分次提出,并不断提高对练习的要求。这样,即增加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及信心,又减少了练习的盲目性。
举例说明:
第一阶段目标与要求——同一小组的学生以《操作手册》为依据,一步步指导同学的操作,目的主要是熟悉技能的操作程序,练习操作手法。
第二阶段目标与要求——练习者试着凭借自己的记忆进行独立操作,但操作中出现的问题由本组其他学生给出及时的纠正与反馈,让练习者做出及时的改正。
第三阶段目标与要求——练习者仍然凭借记忆独立完成整个操作过程。与上个目标所不同的是,本阶段要求出现的错误不再及时给予指正,而是由本组学生将其记录下来。在操作结束后,由学生进行评价打分,并给予详细的指正。练习者主要是以反馈者给出的成绩及错误内容的指正两种形式得到反馈。
第四阶段目标——技术娴熟、语言和蔼、仪表端庄,将护理技能达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一)倾听者与观察者。
在一项新的护理技能刚开始练习时,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实施互反馈。在以学生反馈为主的练习过程中,教师不给出直接的反馈,主要扮演的是倾听者与观察者的角色。教师主要是利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观察与倾听:倾听小组成员的反馈信息的是否正确与全面;观察学生反馈的积极性。教师应掌握的原则:只要学生之间可以给出正确的反馈信息,教师尽量不要介入,目的是使小组成员快速进入反馈角色。
(二)反馈者。
一般情况下,学生是可以发现并纠正练习过程中操作顺序及关键手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但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有时不容易被学生发现,因此教师就要对这些小问题给出个别指导,做出反馈。每个小组都容易出错的共性问题也需要由教师再次强调,给出反馈。
此外,复杂的操作有很多细节问题,教师将其遗留在练习过程中再逐步灌输反馈给学生,教师反馈的细节化,促进学生操作的精确性,实现教师反馈和小组成员反馈的有机结合。
(三)引导者。
教师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在大家共同的指导下,蒙着眼睛的同学才能给大头娃娃将鼻子贴到正确的位置”、“学生很难知道自己在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如果知道就不会出错了”等等浅显易懂的道理来告知学生互反馈的重要性,以此调动学生互反馈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同时提出学生之间必须互反馈的课堂要求。
通过对练习次数的控制、练习效果的肯定、鼓励、引导等方法保持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教学实践及研究证明,有效实施学生互反馈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护理技能的考核成绩,促进技能操作的娴熟、精确,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立良好的课堂氛围及课堂纪律、发挥学生之间团结协助的精神[1]。而且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与压力。但是,学生之间互反馈的顺利实施一定要讲究课堂组织与教学管理策略,教师既要能教会学生互反馈的知识要点、也要让学生明白互反馈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生互反馈的积极性等。虽然教师没有为学生直接给出所有的反馈信息,但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组织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组织与引导作用。
[1]郑修霞.护理教育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3-45.
[2]杨荣芳,白建英,代彦玲.学生互反馈在护理技能操作实训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12):3170.
[3]范秀珍.教育心理学与护理教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7.
[4]黄显涵,李子建.建构有效教学的策略:反馈理论[J].教育发展研究,2011,4: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