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读心解系列《灵枢·本神》之“志”的心理学解读

2014-02-05 15:05赵林灿赵兴业刘向阳郑春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22期
关键词:沉渣内驱力意念

赵林灿赵兴业刘向阳郑春艳

(1河南省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系,郑州 450064;2河南省郑州市航海中路社区卫生服务站,郑州 450052)

《灵枢·本神》云:“意之所存谓之志”。中医学的一般解释为:存,积累;志,志向;意念积累之后形成的认识称为志。许振国博士[1]认为“志”(记)是意的保存和积留,或者说心所忆念的事物印象的保持和继续,相当于识记的过程。“志”就是由于人的意念、过往的经历和经验、记忆等的大量存积而形成的一种有明确目标的意向和志向。意志的确立也是人们具体完成一种事情活动的前提。

但如只是如此理解此句之含义又只是止于是而非止于至善。余以为对于此句的理解应该博采众家、兼顾中西,古为今用,西为中用,执两而用其中,从而促进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以及中医对于经典的更深层次理解。

1 文字学解析

1.1志

1.1.2 字音及构造 字音:zhì;会意兼形声字。盟书从心,从之(往),用心所向往,会意向、意念之意。之也兼表声,同 。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志[2]。

1.1.3 本义 《说文·心部》:“志,意也。从心,之声。”意,战国文字,为心愿所往。本义为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1.1.4 字义综解 综合《灵枢·本神》:“意之所存谓之志。”存,积累,意念存积、积累之后形成的认识称为志。可见,志乃意的存储和积累。意是心在收集外界的各种信息的过程中,可能想起与之前经历相似的场景,而将心底里的记忆沉渣激起,之后上泛到脑而行成的意念、念头、想法。此时的意念、念头、想法在被人注意和复述之后,就会被深化、固化,储存和记录下来,而成为志。另外,志还可指人的意志、志向、目标等。

2 中西心理学综合解读

2.1志与意志活动 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志”乃会意字,金文与小篆中的写法均是下为“心”,而其上为一个指引方向的标示,意为心所向往。故《朱子语类·卷五》中曰:“志者,心之所之”;《论语集注·为政》中言:“心之所之谓之志。”可见,志为“心之所之”。“之”,有人解释为“向”,也有人解释为“止”,两种解释都是有道理的,因为志是人的心理活动所指向(亦即追求)的目标,所以说“之”者向也;而这个目标便是人的心理活动在一定时期内的归宿处,所以说“之”者止也。现代心理学认为,目标(目的)是意志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没有自觉的目标和目的,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意志。西方心理学认为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且根据这一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经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对行动的调节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即推动人从事达到预定目的所必须的行动;一是制止,即抑制不符合预定目标的行动[3]。

张载在《正蒙·至当》中言:“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性久”。 《论语·子罕》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可以看出,一个人如果走向成功必须要立大志,明确自己人生的方向和目标;当志向确立之后,它就会成为在身体力行过程中的动力,或者称为内驱力。西方心理学认为[4]内驱力是机体具有某种生理上的要求或心理方面的追求时,有机体内部所产生的驱使机体使需要获得满足的驱动力。以事物为例,饥饿是一种内驱力,它可以引起生物的求食行为。可见,内驱力是指驱使有机体的活动指向一定目标以求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激起状态。就于人类而言,内驱力是人们在确定了志向、目标,明确自我需求之后而产生的内在动力。它可以驱使着人们为达到目标,完成和实现梦想而孜孜不倦的努力。正如《论语集注·为政》曰:“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

2.2志与情结 文字学中,“志”同“ ”(从言从志,志也兼表声),表记录,标记及记载文字的意思。古代的 要刻在龟甲、骨片上,后来刻在竹子木简上,再后来才有了纸和笔。所以 有人认为是刻,有人认为是印、录、记,但都说明其记录的深刻性。所以《内经》曰:“意之所存谓之志”,前文谈到意是心在收集外界的各种信息的过程中,可能想起与之前经历相似的场景,而将心底里的记忆沉渣激起,之后上泛到脑而行成的意念、念头、想法。此时的意念、念头、想法在被人注意和复述之后,就会被深化、固化,储存和记录下来,而成为志。可见,志乃意的存储和积累[5]。

意有所存谓之“志”,这里的志在西方被称为情结(complex)。情结[6]是一个西方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一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或是藏在一个人心中的神秘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凝结在身体内部萦绕不去的情愫,深深地结聚在脑、心、身之中。每个心理学理论对于情结的详细定义不同,但不论是弗洛依德体系还是荣格体系的理论都公认情结是非常重要的。情结是探索心理的一种方法,也是重要的理论工具。

广州日报的心理版编辑武志红曾说过,“缘分”就等于嫁给爸爸,娶了妈妈,是“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的体现,这种在西方心理学中称为伊底普斯情结。母亲给男孩子的感觉是母亲是最完美的,父亲给女孩子的感觉是父亲是最优秀的。“儿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母子的感觉就是温馨的感觉,男孩子很倾向于寻求一个像母亲那样的伴侣,而最终妻子和母亲之间或多或少都会有相似之处;同样,女孩子也倾向于寻求像父亲一样的人来做自己的丈夫,爱人和父亲之间也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这是情结的一个方面,也是记忆中的“刻痕”。

另外情结也指被压抑而持续在潜意识的心理矛盾症结,亦即人的潜抑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感觉和观念以及不自觉产生的复杂的情绪体验。在这些情结的影响下,人的心理很可能出现病态或变态。如荣格提出的情结有自我情结、权利情结等;阿特勒提出的优越情结、自卑情结等。

情结的产生,有的是一种生命的记忆,是有机体基因的烙印;有的则是人们在过往的经历、体验中存积、积累下来的,根植于人类记忆的最深处,挥之不去,被深深的刻印下来,而成为自身生命和生活的结聚点、痛点,亦可理解为人记忆深处的沉渣。

对于人体而言,欢喜、愤怒、悲伤等这些情绪在达到极致时很容易被记录和存积下来,而成为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生活及生命的重要因素。例如,变态心理学中恐怖症的形成。恐怖症是指接触到特定事物或处境时具有的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恐惧作为一种情绪体验,即对某种事物或情境产生焦虑和害怕。综合恐怖症的成因,在很大程度上与患者的过往经历有关。而且此种经历往往使患者记忆深刻,不堪回首,恐惧至今[7]。如某次交通事故后患上了开车恐惧症;爬梯子摔下来以后患上了登梯恐惧症;儿时被狗咬过之后,在成年之后仍然惧怕犬类;中国民间亦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之说等等。这些情况均是因为过往的经历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痕和伤害,被存积和固化下来,成为“志”,而当再进行类似的活动时,这些沉积于心底的伤害、悲痛、沉渣就会被重新激荡泛起,促使人们再次产生恐惧的心理。可见,“志”或者说这种心理堆积与沉渣,对人类的生活和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

3 小结

《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国人养心、养性、养生的“圣经”;不仅是现代中医学的不二源头,更是一部蕴含中国生命哲学之宗的思想著作。《灵枢·本神》篇中关于“意志思虑智”的描述在很大程度上都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但如何在更加广泛的层面上去理解、研究、发展经典;如何从众家纷纭中剥离、组合出一套真正适合中国人的、特点鲜明的本土心理学;如何能从古到今,古为今用,西为中用,融会贯通以形成创新理论,从而用于中国医学的情志病治疗,更好的服务于临床。这些才是中医心理学及情志病学研究未来发展的新导向。

[1]许振国.从《关雎》看《内经》对心理过程的描写[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126),7-9.

[2]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247.

[3]王庆其.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278.

[4]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7.

[5]郭建新.中医关于意志思虑智的含义推证[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7),5-6.

[6]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2.

[7]张伯源.变态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8.

猜你喜欢
沉渣内驱力意念
唤醒内驱力,让孩子拥有“自推”的力量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LIVING the DREAM
气举反循环清孔工艺在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施工中的应用浅析
论新时代创新文化内驱力提升的三个维度
内驱力 决定孩子能走多远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涓滴意念汇成河
旋挖钻机干式成孔钻孔桩施工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