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娜
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以一个内容完整、情节具体、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为基础,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对案例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从而教给学生与案例相关的重要知识、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借助案例可把专业课学习中抽象的知识、概念等具体化,将其置于一定的实际情景之中,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概念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和表现,增加其学习兴趣和动力。作为一种行之有效并具有特殊效果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近年来在我国备受关注,[1]已为我国愈来愈多的院校和学科教学实践所使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药学微生物是高职药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涉及生物化学、药物制剂、药物分析等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教学中既包括微生物基本知识的讲授,又涉及到其在制药实践中的应用,内容覆盖面广、难度较大。由于微生物具有形体微小、肉眼不能直接看见等特点,对于初次接触本课程的高职学生而言,会感觉陌生抽象、枯燥乏味、难以掌握,很容易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笔者在药学微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案例教学,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提高药学微生物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参考方法。
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前提是要有足够的案例教学资源,这要求教师通过广泛收集,建立一个实用、充实的案例库。从疾病的诊断与防治、药品食品贮存到药品的研发、生产、质量控制与流通、临床使用,无不涉及微生物知识,所以收集案例的对象很广。案例可来自专业书籍报刊、网络等多种信息媒介。所采用的案例应有针对性,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具备真实性、典型性、启发性等特点,需根据大纲要求精心设计,分析讨论的问题能覆盖教授内容,并能突出重点难点。进行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专业素养厚实,具备精湛且广博的药学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并能在案例讲授中灵活运用并融会贯通,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在上次课结束时,指导学生预习下次课内容并将有关的案例材料发给学生。[2]预习过后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初步认识,还会有困惑和问题。这样学生就可在课堂中带着问题学习,师生共同探讨。也可以尝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调研、网络检索等多种途径,根据所学内容自己去采集相关案例,阅读相关背景材料,写出对自己所收集案例的分析与思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要根据教学进程,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时机导入案例,并附以视频、动画、图片等资料,引起学生兴趣。导人案例后,要提些具有实用性、创造性和针对性强的问题,引发学生关注、思考和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把握好讨论的气氛和节奏,及时结合讨论的问题、案例,将讲授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所学知识,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性,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绪论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门课程的内容,讲授的精彩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绪论中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是微生物发展史及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教师介绍微生物在制药、环保、农业等方面为人类带来福音的典型案例:生活中离不开的馒头、酸奶、酱油、醋、抗生素药品等等的由来;各类疾病疫苗的问世及应用,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存率和寿命,让学生意识到微生物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益处。随后,呈现不时爆发的甲型流感和禽流感病毒等案例,又让学生意识到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残忍”的破坏。让学生初步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他们对微生物课程学习的浓厚兴趣。
在讲授新课时,可借助案例引入新知识点,经过层层剖析,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也可检测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例如在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方法时,介绍“琼脂在固体培养基中应用”这一案例。德国细菌学家Robert Koch及其助手历经周折,在其助手妻子建议下,将琼脂作为凝固剂用于固体培养基的配制,建立了固体培养基分离培养微生物的技术,从此厨房中用来做果冻的琼脂从餐桌走向了实验台,是目前培养基最好的凝固剂。该案例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培养基物理形态在微生物分离纯化中的作用,也使他们认识到微生物体内酶的作用,明胶不能成为培养基中的凝固剂,主要原因就是部分微生物体内存在明胶酶导致固体培养基出现液化现象,从而深化了对不同微生物代谢活动方式差异的理解。
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如果不能“有的放矢”,学生会产生“学而无用”的思想,所以密切联系所学专业,充实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就显得很重要。因此,需树立微生物教学为培养药学人才服务的宗旨,理论教学中紧密联系药学相关知识。例如在介绍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曲线时,通过延滞期、指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4个阶段的描述,教师可借助“工业微生物的发酵过程“案例,启发学生联系所学进行分析:发酵时应采用哪个阶段的菌株作为接种的菌种?哪个阶段菌体数目达到最多?哪个阶段补充营养物质或改善培养条件有益于产量提高?哪个阶段收获菌体代谢产物比较合理?根据对曲线的描述,学生不难回答出以上几个问题的答案分别是对数期、稳定期、稳定期、稳定期后期。在讲授消毒与灭菌技术这一章节内容时,以“注射剂的灭菌方法”为例,指导学生联系正在学习的药剂有关知识进行思考,注射剂灭菌应控制在生长曲线什么时期较好?联系生长曲线的知识,不难得出结论:药物制剂应控制在细菌延滞期内进行灭菌。如果在对数期进行灭菌,细菌虽然被杀死,但是菌体死亡后释放的细菌内毒素会使注射液中热原物质大幅增加,引起热原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再如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MP)中对制药生产环境、人员、物料的净化要求,这些净化措施都是来自课程中消毒灭菌方法的综合应用。这样不仅将微生物课程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起来,也促进了药剂学知识的学习。在学习细菌内毒素、细菌外毒素时,引入“药物制剂生产中除去热原的主要方法”这一案例,通过对比内、外毒素的结构特点、化学组成及热稳定性,据此来分析在药剂生产中为什么常用活性炭吸附法、蒸馏法、高温干热法去除热原的原理。上述几个案例充分证明了微生物学知识与药学专业知识联系的紧密性,锻炼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微生物在制药中的广泛应用。
虽然案例分析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达到授课目标有诸多益处,但课堂教学中如果堆砌案例过多过滥,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提升,不但会造成“审美疲劳”,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故教师应注意精心选择案例,保证案例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典型性、贴切性。[3]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极为有限,在案例导入过程中,除把握好时机外,更要控制好时间,以免出现时间分配不合理现象。在分析、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应引领学生的思维进入状态,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发散思维,同时,强化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学生讨论的问题进行系统点评,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以免偏离案例分析讨论的主题。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案例教学来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
药学微生物学并非所有章节都适合案例教学,对于某些系统性、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有时找到与之相关并贴切的案例较为困难,可采用传统教学法等其他教学方法。[4]而与制药生产实践、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则更适合用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时,可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图片、视频、动画进行讲解,突出案例教学生动直观、易于理解的特点。
案例教学如何贯穿在微生物的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融会贯通,这是重点和难点。只有通过合理设计,恰当应用合适案例,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生产要求,努力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才能让学习者想学、会学、乐学,让学习者在具体实践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1]关秋,陈梅.案例教学的理论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11(20):145-146.
[2]李斌.案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与职业,2007(3):119-120.
[3]徐学锋,莫美华,钟青萍,等.微生物学案例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杂志,2011,31(5):105-107.
[4]贺飞英,董社琴,杨亚珍.微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探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9):81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