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另一种视角

2014-02-05 14:17
职教通讯 2014年19期
关键词:建构体系院校

裴 云

一、高职教学的涵义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过程,涵盖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并在二者的互动中实现价值增值。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其教学更显特殊性。一般意义上,高职院校教学体现出三层涵义。

(一)体现为一种生产方式

如把人才培养视为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2],那么,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传授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通过消费这种服务,学生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表现在掌握了专业能力、提升了身心素质,并藉此顺利获得社会职业岗位、成功融入社会生活。在此过程中,教师是产品的生产者,学生是服务对象,教学是生产方式。从人才市场的角度,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产品生产过程,并形成显著的经济意义。

在生产方式话语下,可导出如下推论:(1)生产方式是生产过程的决定性要素;不同的生产方式可通过对等量资源、人员实施不同配置而发挥不同效应,形成不同的质量、效率、效益,这充分印证了教学在院校发展中的决定性地位;通过改进生产方式提高教育生产力是教育改革基础性路径。(2)院校产品归根结底体现为学生质量,学生不仅是被教育对象,更是服务对象;学生通过消费该教育过程获取自身的利益;因此,作为服务对象,整个教学体系应建立在为学生服务这个基本理念上;作为教育对象,应充分认知高职学生的特殊性,藉此建立合理的体系。(3)生产方式应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便于资源的充分流动。人才市场背景下,市场机制的要素,如产品质量、生产成本、投入产出、运行效率、效益等概念都将折射至教学工作,成为教学运行与绩效评价的重要标准。

高职教育作为具有显著产业属性的教育类型,应对生产方式这种描述方式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实际上,所谓人才培养,本质上就是为高速运转中的产业链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使之成为整个产业链上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行我国高职教育普遍缺乏开放性,高职教育过程局限于学校内部,缺乏与社会的互动,由此形成了生产关系的凝滞,造成高职教育生产力的整体落后。

(二)遵循着知识类型的内在规定性

知识类型决定教育类型,教育的本质差异在于知识的差异。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高端,在知识类型上与职业教育同出一源。与普通教育主要由理论性、显性、陈述性知识构成不同,职业教育主要由实践性、隐性、程序性知识构成。后者难以转化为便于普遍传播的信息样式,只能通过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得以传承,这极大加强了教育过程的技术难度,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程度较低的重要内在原因(我国长期处于世界产业链低端的现实是外部原因),从而导致职业教育边缘化,长期游离于主流之外。发展到高端层面的高职教育,其知识类型的本质不会改变,必然要受到知识类型的内在规律性制约。教学体系亟需按照实践性、隐性、程序性知识的内在特性加以建构。(1)在教学内容上,高职教学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与产业链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使后者成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系统的学科知识将不再成为高职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实际上,产业链具有知识生产和创新的功能,正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来源。(2)在教学形式上,应根据这种知识的特征,通过行动导向、过程导向、项目教学等方式促进知识的传承。传统的学术型教学方式将被取代。(3)教学的组织应遵循知识的特性,采取工学交替、校企结合等方式,注重实践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理论为主将不占据主导地位。

高职院校教学的一切特征均起源于知识差异这个根本特征,有效的教学体系应据此而建构。

(三)涵盖专业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目的

教学是达到教育目的的基本路径。教学不仅通过课堂、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通过课堂、课程之外的方式,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素质,使之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现行不少高职院校,并未充分意识到素质教育对个体现时成长与未来发展之意义: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实际作用的、无法评价、属于普通教育的东西;认为培养出精深的专业能力,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就是高职院校办学成功的标准。目前,这种观点很有市场,并与高职教育长期处于低端人才培养层次的现实高度吻合。这表明,高职教育尚未形成清晰的高等性意识,始终定位于较低的地位。实际状况是,伴随着社会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教育已发展到终身教育阶段;任何阶段的学校教育都不可能提供职业生涯中所需的全部知识与技术,所以教育目标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关注其身心发展,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不仅要着眼于现时的成长,更应该关注其自我学习能力,可以适应社会不断变动的岗位流动。这些目标并非单纯的专业能力所能解决。即使就单纯的专业能力而言,素教育质也意义重大:专业能力越发展到高端,就越超越单纯的技能技巧,从实走向虚;如须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事物和现象的深刻洞察力。缺乏这些品质,专业能力往往局限“器”的层面,无法更上层楼,进入“道”的境界。在这里,所应思索的问题是:高职教育之“高”,培养“高技能人才”,究竟体现在何处?应该是除了专业技术技能的精深外,更多地体现于专业基础之宽厚以及专业能力之外个体的全面发展,可以适应终身教育时代对个体素质的整体要求。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不断增强吸引力,增加社会关注度;才能摆脱专科层次,真正发展为具备完整体系、独立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另一类型的高等教育。这些目标,亟需通过完整的教学得以实现。

二、高职教学的内部和外部两个视角

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的认知,存在内部与外部两个视角,反映着高等教育内部与外部两个规律。从内部的角度看,高职院校均深刻认识到教学工作的重要性。现行高职院校普遍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积极推行教学改革,建立起若干模式,形成了一定特色。现代学徒制、职教集团就是其中典型。但总体上,这种教改主要发生在宏观(政策)或者中观(校领导)层面,对依据知识类型架构有效教学体系的微观层面(专业教师)还存在相当的难度。一方面,当前师资基本上来自普通高等院校,接受的是典型、纯粹的学科型教育;另一方面,企业与院校之间很难形成足够的、有效的人才流通。所以,从本质上而言,当前高职院校依然存在很强的学科倾向,缺乏一种从内部实施变革的动力。而在中观(校领导)层面,推动改革的动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获取更多资源,导致教改不具有可持续性。

从外部角度看,作为当前高职院校生产方式的教学体系,面临着严峻的外部竞争,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1)区域内其他高职院校。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2008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名单中,广东省有6所院校入选,分别是: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广东省轻工业高级技工学校、广州市冶金高级技工学校、深圳高级技工学校、中山市高级技工学校、广东省机械技工学校;此外,还有10个国有大中型企业。[1](2)当前国际国内发展良好的高职院校。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教育必将成为一个流动的产品。当前的形势是优势的国际教育正大举进入我国。三是可能发生的技术本科与应用型本科的竞争。当前普通高等教育中一大批地方型大学面临转型,被称为“应用型本科”。这与高职教育的“技术本科”将发生怎样的碰撞,不得而知。

以上两个角度,凸显当前高职院校发展形势之严峻,体现出有效教学体系建构的紧迫性。生产方式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而市场机制下,生产方式的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并无中间路线。市场的特点在于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市场按价值规律配置资源。资源、效率、成本、质量,构成竞争的主要要素,并形成一种循环:优质的高职院校将获取更多的资源、提升质量、效率、效益、降低成本,进一步奠定优势地位;反之,在市场浪潮的荡涤中,一批落伍的院校被市场淘汰。[2]据悉,未来10年,随着我国高考人数的进一步缩减和高等院校竞争的加剧,部分普通大学将面临“关门”的危机。面对这种可能的前景,高职院校须保持高度的警醒。

三、有效高职教学体系的建构

有效的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建构,应通过审视内外两种视角,围绕一个中心,形成三个相互联系的体系。

(一)以学生为中心

随着社会的深入发展,以教师还是以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已经不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其本质在于提供一种服务,学生是这种服务最重要的消费者”的理念,正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同。特别是高职教育作为最具有产业属性的教育类型,以学生中心建构教育教学体系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成为教育架构的逻辑起点。实践也反复证明,只有真正把学生视为提供服务的消费者,围绕学生的身心与需要进行教学体系的设计,才能真正建构起适应市场需要的生产方式,使高职院校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但是,以学生为中心并非一个简单的话题。这意味着对传统的教师中心体系进行整体性重组,在理念、师资、课程编排、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都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需求、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然后依据学生身心认知特征、专业文化水准等要素进行教育教学体系建构。目前,在这点上高职院校做得并不成功,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有三:(1)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来自普通本科大学,接受的是纯粹、典型的学科体系教育,缺乏足够的企业工作经验;(2)校企结合并不深入,学校无法从如火如荼的产业链中获取有效的知识技术以充实教学内容、打造教学方法体系;(3)高职教育年限短,有限的时间被施加于专业训练,缺乏足够的素质教育空间。以上三点,造成当前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在短期内难以建立。

(二)与产业高度结合的专业教学体系

主要把握两点认识:(1)要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的前途与命运在于其能够为经济社会培养出高技能人才,而非其他类型人才①;该型人才正是高职教育的独立领域与优势所在。高技能人才本质上是技能型人才,但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技能往往受制于个体生理与心理机能,不可能无限拔高;但可通过知识、技术、复合等方式进一步加以锻造,使简单的技能发挥出高附加值,从而改变传统观念中低端技术含量的固化形象。当前,高技能人才已经分化为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三类。因此,高职教育的教学设计应包含对技能规律的认知,也应包含对相关知识和技术规律的了解。(2)积极加强对构成高职教育的知识类型进行系统性研究,努力打造一种有别于现行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和符合高职教育内在规律的教学体系。该体系除了必要的学科知识外,很大一部分由实践知识、隐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等要素构成,这些知识主要来自产业链中自主生成。从表面上看,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建设如火如荼,在专业、课程、教学、产学合作等方面投入大量资源,取得大量成果。但由于缺乏对作为基点的知识类型的深入了解,以上建设往往流于空泛,缺乏深厚根基与内在生命力。因此,在知识的基础上建构合理的、符合规律的专业教学体系,成为一种迫切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必然的选择。

(三)与终身教育相连的素质教育体系

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提升整体素质,是所有高等教育的共同命题。对现行高职教育而言,素质教育缺乏传统积淀。传统观念以及现实利益极大阻碍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但在开放办学的环境下,人才市场的反馈终将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教育真正践行为社会服务这一基本职能。终身教育理念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现时的,更是未来的;不仅是专业技术的,更是专业技术之外的。据悉,在对当前众多企业人才招聘标准的调研中,发现完全关注专业技术标准的企业是没有的;专业技术以外的品行与素质始终处于前列;而专业技术排位普遍靠后。②

在高职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除了观念上的阻碍,更多的来自技术层面,亟需理论创新。可以在借鉴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导师制基础上,以项目为纽带,把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的“技术共同体”(technological community)。这既充分发挥了专业教师的功能,解决了专业教师只关注上课的弊端;又摆脱了单纯依靠管理实施素质教育的局限,提升了素质教育的效能。导师制在普通本科院校中研究生阶段更为完善。但对高职院校而言,问题可能更为复杂。因为教学主体还包括企业等学校外部要素;教学过程中实施工学结合以及校外实训。在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均超出学校范畴的状况下,无疑增加了操作上的难度。

(四)以社会评价为主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质量评价是高职院校教学完整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决定了对教育产品进行检验、实施改进、促进提高的信度与效度。以院校为主的自我评价是当前质量评价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效度不高,如质量标准不完善,表现为质量标准缺乏或较为零碎不成体系;质量评价不合理,如评价过程缺乏行业及企业人员的参与,偏重结果考核,忽略形成性考核、过程考核;未形成各高职院校间可资比较的质量评价体系。[3]这种以院校为主的自我评价是封闭性办学的典型表现。

实际上,面对社会而言,用人单位(企业)满意程度才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其它的标准均应围绕该标准而建构。这样,就可以形成基本的高职院校教学标准体系建构:评价主体主要是用人单位(企业);评价指标包括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半年内离岗率等;评价机构应是社会中介机构。这种评价方式比较客观、准确但未必完整。因此在坚持社会评价为主的基础上也不应排斥院校的自我评价以及政府的行政评价。三者通过不同的指标,达到不同的评价需要。三者互为补充,评价才能形成最高的信度与效度,从而发挥出最高的价值。

四、结语:从市场和社会的大视角看高职教学

教学,是教育之本。当前高职院校发展最根本、最紧迫的问题,在于尚未建立起高效的教学体系。表现在与社会需求、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高度不适应。这其中既有传统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但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对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高等教育类型的发展规律认知不清。有效的高职教育教学体系的建构,既有普遍性特征,更有其内在特殊性。重要之处在于要把高职教育放置于一个广阔的人才市场的范域,处于与普通高等教育共同竞争的社会大背景下。从某种意义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并非在于二者类型或者层次上,更多的在于发展程度上,很难比较。但市场只按价值规律运行。这就是高职教育当前的难点所在,也是巨大的机遇所在。教学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将在改变当前高职教育样式与形态的剧烈变革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也有观点认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还有技术型人才,此处不予论述。

②此结论来自不完全归纳统计。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名单的通知[Z].人社部函[2008]65 号,2008-05-22.

[2]陈光潮.产业视角下高职教育发展刍议[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72.

[3]郑芙蓉.高职院校系级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6(36):7-8.

猜你喜欢
建构体系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