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我国地质类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探讨

2014-02-05 12:19:02夏庆霖
中国地质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勘查工程专业

夏庆霖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关于深化我国地质类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探讨

夏庆霖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本文系统分析了地质类专业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就教学改革中回归工科教育、专业认证、创新人才培养、社会评价体系、师资水平、人文环境等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

地质类专业;教学改革;工科;工程教育认证;创新人才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全新的改革形势,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盼和要求越来越高。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2014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治理结构的意见》。在此新形势下,如何深化地质类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一、地质类专业概况

地质类专业是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工程建设、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地质问题的工科类专业,主要依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与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地质类专业设有3个常规专业和1个特色专业:地质工程专业(081401)、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081402)、资源勘查工程专业(081403)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081404T)。目前,全国开设地质类专业的高校共有107所,共有地质类专业点182个,其中,地质工程55个专业点、勘查技术与工程53个专业点、资源勘查工程64个专业点、地下水科学与工程9个专业点,此外新开设油气田开发地质新专业点1个。开设地质类专业的高校中既有教育部直属高校,也有地方高校和民办高校;既有“地、矿、油”等传统的行业性大学,也有综合性大学。

随着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及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的推进,2013年地质类专业完成了《专业认证补充标准》,并开展了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14年相继研制完成了《地质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土资源行业专业(本科)标准》。这三大标准相互衔接,均突出了工程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了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突出了社会评价体系的建立,突出了可持续改进等,昭示着地质类专业本科教学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新的地质黄金时代的到来,地质类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同时也使得一些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例如,(1)工科教育理科化。具体体现为简单套用理科教育方法、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毕业论文数量远超毕业设计等问题,主要存在于两类高校,一是地质类传统强校,它们原本走的就是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道路,且受“重理轻工”思维影响,故出现工科教育理科化的问题也不难理解;二是部分新办院校,其地质类专业因缺少办学基础和办学经费,实验教学条件(尤其是仪器设备、岩石和矿石标本等)较匮乏,从而影响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不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国际化办学进程较缓,加上评价体系混乱且名目繁多,各个高校疲于应付,重申报、轻建设,千校一面,反而丢失了地质类高校/专业多年来形成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忽略了人才培养目标、途径和模式的多元化。(3)师资整体水平尚待提高。具体体现在师生人数比小于教育部规定的1∶18、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工程背景、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之间教师水平差距较大、学术大师及教学名师数量较少等问题,这主要是受前些年全国范围内高校盲目扩招和学术界浮躁之风的影响。

三、几点思考

1.回归工科教育,加强地质基本功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地质类专业首先应回归工科教育,即应该从学校、院系和教师多个层面认真思考地质类专业的定位、特色与学生就业出口等问题,是要消除“重理轻工”思维的影响,做到地质理工科均衡发展,而不是要否定地质基础理论的重要作用;应该强化工程素养和工程训练,加强学生地质基本功和实验/实践能力培养,增加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项目,建设高水平产学研基地和野外实习基地[2-4],重视相关国家标准、行业规范教育,实施地质工程或找矿勘查案例教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逐年提高工科学生毕业设计的比例。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一些高校简单地运用软件查重,看似可以抑制学术抄袭现象,但实际上软件查重并不能准确判断不同的文字表达形式是否构成对别人学术观点的抄袭。对于毕业设计查重而言,存在着更多的尴尬,所引用的规范和标准以及成熟技术无疑多为“重复”,而设计所得出关键成果(如公式、数据等)又不在查重范围之列。

2.开展专业认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

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其预备成员。《华盛顿协议》是工程教育本科学历的国际互认协议,始于1989年,在国际上具有很大影响力,目前拥有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等15个正式成员和6个预备成员。2013年下半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作为地质类专业认证工作的试点,标志着我国地质工程教育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实现国际互认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14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专业、吉林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又相继进行了认证工作。2015年地质类专业认证将全面展开,届时更多高校的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将参加认证。

推进地质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实行国际评价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项好的做法是发起成立了“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其成员包括美国斯坦福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法国巴黎第六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等10余所世界地学一流大学(学院),通过建立联盟高校之间联动协商机制,开展包括地球科学教育发展国际论坛、科技项目合作与共享、本科生交换培养、研究生联合培养、教师和科研人员互派访学交流等方面的深化合作,促进世界地球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协同发展。

目前,国家大力推进的“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OBOR)建设也为地质工科的国际化办学带来新的机遇。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大型基建项目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具有国际视野、能参与多元文化背景下合作与竞争的地质工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3.保持学校和专业特色,培养创新型人才

构建多元化教育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应进一步调整高校治理结构,增强高校自主办学权,坚持学校和专业特色及办学多样性原则。其次,应因材施教,建立分类培养机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拔尖生培养与普通生培养相互补充,多元化人才培养建议在《地质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也有明确体现。再者,应深化教学方法改革,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包括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提倡个性化培养与学生自主学习)、考试方式的多样化(改变单一的结果考查,提倡过程考查、创新意识和能力考查)、野外实习基地和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5]、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含视频公开课、MOOC、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等)。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坚持“一制三化”(即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鼓励本科生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尽早介入导师的科研项目,积极参与学术研讨和交流。郑州大学实行的创新学分值得推广,即每位学生毕业时必须获得4个创新学分,这些学分来源于参与科研立项、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参加学科竞赛、听学术报告等,并通过一套计算规则折合为学分。

4.促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构建社会评价体系

建立地质卓越工程师培养联盟、地质科教联盟,做实产学研基地和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探索协同创新和育人机制,促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结合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落实、专业认证工作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定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校外导师共同承担本科生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任务,联合用人单位业务主管和人力资源部门长期跟踪调查人才需求情况和毕业生成长情况,并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吉林大学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将以往到企业去实习改为到企业去学习,即将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习和综合设计连同生产实习都放在企业或产学研基地中进行,这样既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又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中央提出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将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估权交给社会。随着教育部转化政府职能的工作推进,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多方参与的高校教育质量社会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必须打破管理僵化、评价名目繁多及高校办学自主权小和疲于应付的现状,以中国地质学会组织的地质类专业认证为龙头,取代原有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等活动。

5. 建设校园人文环境,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搞好地质类专业教学同样离不开优良的校园人文环境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人文环境对于地质工科人才的品格修养树造尤为重要,地质类专业属于艰苦专业,从业者常年与深山荒漠打交道,奉献精神、事业心、乐观豁达的性格和强健的体格是必备的素质。然而,“地、矿、油”等行业性院校的人文氛围相对较弱,亟须加强建设。2013年大学生原创话剧《大地之光》的公演就再次说明了行业性院校需要人文环境、也能建设好人文环境。该剧再现了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热爱祖国、敢于担当和严谨治学的一生,在武汉、北京等地巡回演出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当前,我国地质类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高水平师资是办好高等教育的最重要因素。然而,近年来学术界的浮躁之风对大学教师的冲击同样不小,“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已较普遍。因此,应倡导“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追求学术卓越,构建多元化的高校人才评价体系及职称晋升条件,同时减轻大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事业和生活压力;应加强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团队建设,为青年教师培养和成长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提倡大牌教授上讲台,坚持青年教师助课制度,并将青年教师的助课活动也纳入工作量计算;应开展对西部地区及新办专业院校的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促进教学经验交流。在此基础上,全面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学术精湛、结构合理的地质类专业师资队伍。

[1] 赵鹏大.中国高等地质教育的百年回顾和学科发展[J].中国地质教育,2009, (4): 1-6.

[2] 夏庆霖,何谋惷,姚书振,等.矿产勘查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 2009,(1): 34-37.

[3] 夏庆霖,姚书振,边建华,等.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27(1):102-105.

[4] 余际从,刘粤湘,李杰,等.我国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与突破口[J].中国地质教育,2013, (4):1-5.

[5] 夏庆霖,解习农,李江风,等.整合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向研究型和国际化方向跨越式发展[J].中国地质教育, 2013,(S):41-44.

Title: Discussion for Deepening Undergraduate Teaching Reformation of Geology Major in China

Author(s): XIA Qing-lin

geology major;teaching reformation;engineering course;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innovative talent

G642

A

1006-9372(2014)04-0021-03

2014-11-20。

夏庆霖,男,教授,教育部地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固体矿产勘查评价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勘查工程专业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河北地质(2020年1期)2020-09-16 07:19:06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子午工程
太空探索(2016年6期)2016-07-10 12:09:06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