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孔彰,胡轩魁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北京 100083
地质教育研究分会学术专栏
地质教育综合改革的宏观视角
毕孔彰,胡轩魁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北京 100083
文章提出,深化地质教育“综合改革”,需从整体性、基础性、关联性统筹考虑,搞好顶层设计。大学使命,应坚持立德树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坚持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地质教育整体水平,努力促进地质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现代化。
综合改革;顶层设计;立德树人;协同创新
2011年10月,国务院发布《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提出用3年时间实现地质找矿重大进展,5年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8~10年重塑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新格局,即“358”战略。现在第一阶段目标已经实现,成果好于预期。新发现中型以上矿产地451个,发现了天然气、铀、铜、钨等一批世界级的大矿床,基础地质调查研究快速推进,全国矿产潜力评价顺利完成,地质找矿科技进步显著,关键技术获得突破(如页岩气的勘查开发,我国首个大型焦石坝页岩气田已经形成)等。我国现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地勘单位2000多家,各省地勘局和行业地勘局以及它们的下属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有1000多家,它们已经成为地勘市场的主体。找矿-勘查-开发一体化,工程勘查、灾害防治等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
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劲的资源需求成为地质工作强大的市场动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地勘工作提供了新的舞台,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为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重塑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新格局进一步激活了地勘市场……。这些都为我们地质教育开阔了思路,提供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
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余际从等指出,“当前,我国地质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各地质类办学单位共有152个,其中本科办学单位98个,研究生办学单位104个,高职高专办学单位18个,中专办学单位8个。在校学生10万余人,其中本科生占57%,硕士生占15%,博士生占4%,高职高专生占13%,中专生占8%”。人才质量与适应性有提高,地质教育进入历史最好时期。[1]
按以上统计结果,粗略估算:每年毕业的地质类各专业各层次毕业生大约有25000多人,研究生、本科生、高职中专生的比例大致为19∶57∶21。如果按上述3000个地勘行业的单位考虑,假设每单位每年接收5个学生,则共需要15000人,再加上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应该说每年培养的学生是可以满足需求的。至于职业教育,应该按照刚刚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做出新的考虑。鉴此,地质教育的发展应按“稳定规模、调整结构、多元目标、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思路进行。
2014年6月份由麦可思研究院抽样调查发布了2013届就业率较高的主要本科专业。该调查报告根据就业率、就业满意度、毕业生月收入等指标列出了最不被看好的2014年本科红牌专业,需要预警的黄牌专业和最被看好的绿牌专业,其中地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采矿工程名列就业率较高的绿牌专业之列。
当前,我们正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正在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我们的地质类及相关专业人才大有用武之地。
面对我们的任务,面对我们的现状,如何深化高等地质教育的综合改革呢?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十八大明确指出,“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为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为深化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指明了方向。
深化综合改革要从问题的整体性、基础性、关联性出发统筹考虑。
1.“综合改革”需要从整体性来谋划
首先,要调整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人才定位和人才比例结构。我们现有普通高校2450所,2014年5月份教育部提出,其中600所省办高校要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6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要引导50%应届初中毕业生向中职分流,剩下进入普通高中的要有一半进入优质高中。这样,在人才比例结构方面就从基础上做出了全面的调整。
其次,各级各类学校(乃至各个专业)都应有准确科学的定位。在此形势下,结合人才市场总体需求的情况,地质类教育目前这一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中学生的比例是否适应?地质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应该如何发展?另外,本科院校发展也不应都是一个模式。
第三,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学院的综合改革必须从内外相关联的整体性上来进行思考,做出切合实际的“顶层设计”,逐步推进。本科大学并非都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也并非都要齐备样样都强。我们应积极推进高等学校的分类发展。
第四,《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地质类职业教育给出发展方向。
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今后的职业教育将包括高中、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几个阶段,还要有与职业教育特色相符合的学位制度,实现中职高职衔接,为学生多样化选择搭台。这也为我们地质类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为职教学生的发展搭建了平台。6月26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我国将支持部分有意愿有条件的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的高等学校,目前已有130余所高校提出了试点转型的申请。
2.“综合改革”需要抓住基础性问题
(1)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不久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相关力量和重要阵地进行总体规划和统筹设计的“五个统筹”的要求,并进一步提出要落实“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五个环节的统筹,还要统筹课堂、社团、校园、家庭、社会五个教育阵地。其中,学科统筹是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我们一定要按这一要求,做好地质类专业学科统筹的顶层设计,扎实推进课程改革。今天,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迅猛发展,学习资源和信息通过互联网共享,免费注册学习,信息交流、考试评价、学习环境都是开放的,学习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建构了知识,给课程改革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一批高校纷纷加盟了不同的在线教育平台,开启“MOOC学习”新时代。这对高等地质教育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是一个发展的机遇。
(2)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构建与本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结构;聚焦重点和优势,对现有学科专业格局,坚持存量调整;设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学科专业;设置学科交叉融合有利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相关学科专业;建立健全专业的预警、退出机制;制定和完善学科专业设置、建设与评价的标准体系。
3.“综合改革”需要抓住具有高度关联性的领域和问题
招生、就业、评估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具有高度关联性的领域和问题,这些关联领域促进了学校与社会衔接机制的改革。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立即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的角度,实施意见从计划、考试、录取、监督、综合改革试点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安排。“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就业问题受到全社会关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100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签订了长期全面合作的协议并形成了联合办学的共建新体制等,在许多方面都发生变化。但就业指导、创业教育还需要加强,还要积极开展对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的第三方评估工作。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稍早,教育部提出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这是学校发挥学科优势,聚集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拓展成果应用的重要渠道。
高等教育以其特殊的组织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前进。尽管大学从诞生到今天已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大学的功能随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拓展,大学也从社会的边缘走到社会的中心。在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大学已成为知识的发源地。然而,对大学价值的追问却一直伴随着世界各国大学人的理性反思:大学的本质是什么?大学为什么存在?其存在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大学应是什么样子?应该怎样办大学?这就必须从哲学思考的角度去审视大学的意义,从大学的本质上去把握自己的走向,去探寻大学共性与自身个性的统一。
现代大学的功能,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和引领文化。这一方面是指大学积累了人类先进文化成果的重要成分,具备传承文明成果,传播大学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天然使命。另一方面,它也说明大学通过培养和输出优秀人才,在积极地参与社会文化的建设。大学精神归根结底还仍然是中国精神的有机组成,并且应当是中国精神中最具引领力量、最有先进文化导向性的部分。大学精神承载着大学人的共同追求和理想信念,蕴涵着大学发展和执著追求的精神动力,体现着大学人稳定的气质和相对独立的价值观,是指引大学人超现实境界追求的精神家园。我们应坚持继承与创新,高扬大学精神的旗帜,坚持大学精神的精髓,寓大学精神的共性于本校精神的个性之中,在理性的不断追问的跋涉之中,去寻找本校的办学位置。
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要加强社会功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要进行诚信教育,讲诚信就是讲道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不能道德沦丧、诚信缺失,这是绝对要不得的。讲诚信,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管住自己。还要通过开展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等多项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知识、能力和社会责任心相互结合的人才标准,全面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言,还要强调科学精神和文化素质的基础作用,这对一个人而言是长久起作用的。
1.育人为本,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立德树人”具有更加鲜明的方向性、民族性、时代性。
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五四”讲话中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在地质学子中还要进行“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教育。“三光荣”精神是广大地质工作者共同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质战线职工身上的具体体现。弘扬“三光荣”精神,必将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负载着文化育人、价值导向、社会责任、拓展学术空间和国际视野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几个讲话中多次强调,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6月21日在天津举行的“传统文化与大学教育”高层论坛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41所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向全国同行发出倡议:在大学教育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各高校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学生活动等方面要进行适当而富有成效的调整;要从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素质的高度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角度,看清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将这方面的调整落到实处。
要注意学习、宣传、弘扬地学文化。地学文化有着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有着地球科学文化的独特属性,又有着鲜明的行业特色,是地质行业的核心和灵魂,并表现出对行业使命、行业规范、行业核心价值观的自觉维护,体会与遵从。要不断地完善地学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创新。
第三,要按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这方面,很多学校、老师们都有很多灵活多样的做法,也有一些经验和体会。在此强调两点:一是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教育活动的实践性,只有在这方面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形成长效机制。二是这一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只有每个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深刻了,实践才有效,学生才会在这个长期的实践中成长与成才。
2.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人才培养结构,一个是人才队伍结构,一个是人才本身的知识结构。
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我们正在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转型,对大学生的要求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钢铁、煤炭、航运、矿业、冶金等行业用人需求在下降;上海市3月底统计,财经类、政法类、文史类、艺术体育类毕业生遭遇需求偏少;北京市2014年一季度统计,北京市人力缺口15万,其中对学历无要求的岗位超过10万,博士有三个岗位却有289名求职者……。这反映了大学教育的专业结构确需调整。
关于职业教育,应鼓励学生进入职业教育,同时也要调整职业教育自身的结构和专业结构。尽管我们不能总调整专业,但可以给予学生更基础可用的专业知识和更广泛、厚实的知识结构,使之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3.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一个学校要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要有自己的校园文化,要在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做法,很值得交流,这里不多述。
4.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不少高校在人才培养机制上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2]。主要表现是:人才培养没有很好地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就业创业状况深度对接、良性互动;教学管理比较普遍存在着培养与需求、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集聚社会资源协同培养人才的法规政策不到位,以致影响了有关方面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单一,第三方评价监督不到位。为此,要把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作为基本前提;要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作为主要手段;要把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作为重要突破口;要把改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作为重要保障;培养适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化”同步发展新要求的人才。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6月9日的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当前,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使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场发生转换。”他说,“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因此,十八大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从加快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到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的六个“着力”。其中特别讲道:“要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努力克服各领域、各部门、各方面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现象,避免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2013年4月,教育部首批认定了面向科学前沿类、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类、面向行业产业类、面向区域发展类的14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2.协同创新要与地方经济、行业领域相结合
例如: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是由中南大学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铝业公司、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共同发起组建的,牵头高校为中南大学,下设轻质高强结构材料与构件制造、高温结构材料与构件制造、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构件性能评价及表征3个一级平台,将围绕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的关键科学和共性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战略研究、成果转化等协作。
“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是由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该中心总体目标以轨道交通安全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为保障,突破大学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的活力,转变大学创新方式,提升大学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聚集一批轨道交通安全世界一流人才,建设轨道交通安全世界一流学科,培养一批轨道交通安全拔尖创新人才;汇聚和建设轨道交通安全世界一流研究平台,攻克轨道交通安全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和重大装备关键技术问题,建立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科学技术体系,呈现轨道交通安全若干世界一流科研成果。
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是浙江工业大学牵头,联合浙江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组建的非法人实体组织。立足浙江,服务区域,面向全国,接轨国际,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主动对接区域发展重大需求,有效汇聚政产学研用各方创新资源和要素,合力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和新机制,着力研究解决制药产业的重大问题,协同培养制药产业的拔尖创新人才,共同建设制药领域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为推动我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的转型作出应有贡献。
3.协同创新重在建设
要形成面向国家需求的学科建设机制。北京交通大学提出,“优势学科发展壮大,特色学科与时俱进,新兴交叉学科异峰突起,基础学科重点突破”的发展思路。中国石油大学提出“强优、拓新、入主流、求卓越”的建设思路。总的说,就是做强做精特色优势学科,结合国家需求,催生衍生新的学科方向,建设生命力长久的特色学科群,提升对接国家需求的能力;还要加强学科战略规划,使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始终体现科学技术发展方向。
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总书记提出,“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恕失败,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要形成合作共赢的协同机制。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强调的就是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破解不同协同主体间的体制壁垒,建立科学有效的组织调理体系,实现开放共享,互利互惠,持续发展、协同创新,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强调团队协同作战,为了“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实现人才、学科、科研全面提升。
4.“紧缺矿产资源勘查协同创新中心”正在启动
这是由中国地质大学牵头,整合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所及中核集团、黄金集团公司、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锡业集团有限公司等的资源,研究确定的。该协同创新中心已经制定了中心“章程”,成立了理事会、战略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并且制定了相关的工作条例。并研究了组建专职科研队伍的办法、资源资金的汇集与管理办法,以及面向行业企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等。该中心尚待实质性的启动,整合资源,瞄准目标,开展工作。
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现代化就是要按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要着力改革和调整大学与政府的关系;着力改革完善大学与社会的关系;着力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合理设置内部组织结构,就是科学配置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管机构的权力和责任;确定事物的研究程序、决策层次、决策方式,保障内部事物的公开性、程序性,内部治理的透明性和开放性;保障规范内部管理行为的效能,公平公正地协调各方面利益,保障内部治理结构互相合作、互相制约,实现秩序和自由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教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要求,到2015年要形成一校一章程,并颁发了《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制定了《中央部委所属高等学校章程建设行动计划(2013—2015)》,《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2014年9月1日起实施)等。大学章程是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进行内部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依据。目前,有32所高校章程已经教育部核准并颁布实施。
总之,在深化改革的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我们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的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全面推进地质教育深化综合改革。
[1] 余际从,段怡春,赵连荣,等.我国地质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1,(1):3-11.
[2] 杜玉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教育亟待转变发展方式”[N].光明日报,2014-08-05.
Title: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Reform of Geological
Author(s): Bi Kong-zhang, HU Xuan-kui
comprehensive reform; top design; strengthening moralit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G640
A
1006-9372(2014)04-0001-06
2014-06-20。
毕孔彰,男,副理事长,从事管理教育和教育研究工作。
①论文是作者根据在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上的主题发言而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