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利益共同点及其实现方式

2014-02-05 11:42徐飞丽
职教通讯 2014年17期
关键词:共同利益职业院校利益

徐飞丽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是产学研合作的核心内容,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则是实现共同培养人才的基础。但在机制的建立过程中,由于企业与学校,在各自的核心利益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共建人才培养模式机制不可避免的将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1]如何构建一个真正能实现企业学校互利双赢的共同人才培养机制的核心问题,在于寻找和发现企业与学校间的共同利益,并能共同构建一种可行的共同利益实现方式。

一、校企合作共同利益分析

(一)政策利益

基于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教育、经济、财税政策都在大力提倡校企合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也在不断完善。此外,校企合作中,企业看中的往往还有学院主办和主管单位的权利和影响力,企业希望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密切与政府行政单位的关系,进而将于学校的合作转变为与政府单位的合作,从而利用其公权力在相关行业领域内获得更多更大的政策利好。与建筑工程系合作的相关企业中,更看重的是学院在浙江省建设行业中所占有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学院与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关注学院过往所培养的大批建设行业人才所形成的时候人脉关系。希望通过与学院、系的专业合作与相关行业协会、政府机构以及有关人员等形成良好的互动和交流,从而获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二)智力利益

校企合作中,企业和学院更核心的共同利益在于智力共享和支持。目前,建筑业企业技术转型升级对于科技创新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建设行业企业资质最新的要求和规定中对于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投入、成果、机构、人员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相关企业在合作中对工法编制、专利、科研课题等都提出了急迫的需求,这些需求也是合作的重要基础和内容。这些利益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完成自身的资质就位等工作,对于学院专业而言,则可以通过这些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科技创新的层次。[2]

(三)经济利益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有各自的利益需求,但又有各自的资源优势,二者都拥有对方发展所必需的而又难以替代的资源。如企业拥有的资金、设备、实训场地等是职业院校普遍缺乏的;而职业院校的科研资源对于企业来说则是第一生产力。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利用自身的优势,在校内外基地、师资培养、科研等方面投入资金、设备、设施、仪器、场地,大大充实了职业院校在资金、生产设备上的力量,为人才培养与培训、科技研发与服务提供了物质保障,增强了学校的活力。这些设备、场地的扩大和人员素质的增强也壮大了学校和企业科研团队的研发力量,有力地促进企业技术更新,增加其产品和服务的技术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校内基地的生产化又可为企业提供新的车间,能扩大生产能力,缓解用工矛盾,这些最终表现为企业经济利益的收获。从这个角度来看,校企紧密合作的最终收益者将是企业。当然,这是指企业整体,有时合作企业并不能独享合作的成果。

(四)社会利益

社会环境的影响无论是对职业院校的发展还是对企业的成长都是非常关键的。如何获得社会的支持和信赖,提高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涉及职业院校和企业的根本利益。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民众尊重劳动、尊重职业教育、尊重技术人才的思想逐步增强,支持职业教育、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目前,校企合作能够极大地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共识,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和高职院校不仅因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赞赏,还可以凭借彼此的品牌效应提高社会声誉。[3]社会信赖给职业院校带来的是更多的捐助、生源和就业机会,给企业带来的则是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和市场份额的提高。

(五)人才利益

职业院校和企业的人才利益涉及三个基本问题: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类型、人才往哪里去、由什么样的人来培养。简单地说,高职院校需要由既懂理论又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技术专家培养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符合企业的利益,职业院校如果培养不出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就要自己培养,至少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让员工重新回炉培训,耗时、耗钱、耗力,实际上是损害了企业的应得利益。同时,高职院校也因此逐渐被淘汰,生源少、就业率低、资金来源减少。而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仅靠职业院校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能力欠缺的专业教师是难以完成的,必须有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加入专业教学团队,这是培养人才的人才。校企合作建立兼职教学团队,培养的不仅仅是企业未来的职工,还能大量地对现有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并在团队合作中提高兼职教师的专业技能。因此,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它不仅能培养和锻炼职业院校的学生和专业教师,还能锻炼和提高技术工人和行业精英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符合校企的共同利益。

(六)文化利益

校企的共同利益并非单一地指向物质和金钱的占有,即物质的利益,还体现在组织活动、工作环境、企业品牌和员工素养等各个方面。不管是学校的人才培养还是企业的经济效益,都不仅仅是刚性管理制度优劣的问题,文化更是发展关键。职业院校要培养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必须引入企业文化;同时,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向现代企业转型,也需要在职工中宣扬学校的人文精神、奋斗精神和主人翁意识。[4]校企的资源整合不是代数加,而是矢量和,不仅要有物质的共同投入,还要有文化的相互交融。校企文化融合,把企业的敬业精神、创业思想、服务意识引入职业院校,融合生产文化和学术文化、效益文化和学习文化,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调适职工的岗位压力和职业倦怠,大大提高员工的目标认同、价值统一和组织信赖。

二、利益实现方式的构建设计

在实现校企共同利益方面设计了以下两种具有典型代表的合作机制。

(一)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模式

校企双方以学院实验室、企业的机械设备等为基础,共同组建“学院—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研究中心在甲乙双方所在地挂牌。企业提供经费的支持,学院提供实验场所实验室和研发团队的高级人才(具有教授、高级工程师职称)作为技术支撑。本着双方共同发展的原则为主旨,联合进行人才的培养。根据双方发展的需要,重点在科研课题、专利申请、行业规范等方面进行合作研究。

(二)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企业需求为基础结合学院专业发展的现状,联合相关企业在专业进行订单班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订单班人才培养共同校企的共同利益。校企合作要深入发展必须建立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之上,全面了解和掌权企业的利益诉求,并构建有效的利益实现模式和机制,将是校企合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全面提升校企合作的水平和质量的关键。[5]

参考文献:

[1]陈钢,邱致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保障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6):9-11.

[2]逄增梅.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6):34-36.

[3]赵永胜.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1(36):36-38.

[4]杨名.基于互补双赢的高职学院校企合作联合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6):39-40.

[5]齐守泉,石伟平.后经济时代职教校企合作如何共生共赢[J].职业技术教育,2011(6):46-49.

猜你喜欢
共同利益职业院校利益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破坏发展环境,就是挑战东北人民共同利益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发展前景探析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