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不是简单的减法

2014-02-05 11:01王振峰何祎男
浙江经济 2014年15期
关键词:机器换人换人劳动力

王振峰 何祎男

“机器换人”不是简单的减法

王振峰 何祎男

用智能化、自动化的装备来代替繁重的手工劳动即“机器换人”,作为浙江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被不少浙江制造企业如火如荼地实施中。“机器换人”的减员效应也随之不断增强,部分企业的低端劳动力需求逐步减少。统计显示,今年1-5月份,因“机器换人”等转型升级原因,浙江规上工业企业平均从业人数同比下降1.7%,降幅比去年同期扩大0.3个百分点。“机器换人”取得了初步成功。

“机器换人”带来的好处很多,但企业一次性新增的投入成本以及后期维护成本同样不容忽视。随着“机器换人”日趋走热,浙江的一些企业承受的经营压力也越来越大,一方面是机器的购买费用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很多行业经营利润越来越低,这让一向以“薄利多销”见长的浙江企业经营更加困难。而且实际生产过程中,“机器换人”缺乏弹性,如果遇到经济形势不好,订单不佳,无法通过放假或者裁员减少生产。

与此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由于人力资源结构调整滞后于经济结构调整,浙江的结构性用工矛盾趋于常态化。一方面,需要安置的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人数上升,浙江2014年上半年该项工作涉及359家企业2万多职工,较去年增加1万人;另一方面,浙江的技能人才缺口仍然较大,基本保持月均10万以上的缺口。从这个角度来看,“机器换人”有“按下葫芦浮起瓢”之嫌,既无法用淘汰的低层次劳动力弥补高级劳动力的缺口,又给政府和企业增加了负担。

事实上,“机器换人”的最终目的是紧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完善劳动力结构,满足高端制造业的人力资源需求。“‘机器换人’→提升劳动力技能→创造高级劳动力需求→实现再就业”作为一个闭合回路,更应强调“机器换人”的过程性,而不要过分倚重其直接结果。“机器换人”只是一个过程的开始,如何升级劳动力技能、更新技术以创造高级劳动力需求才是核心环节,考验着政府、企业的智慧和执行力。

放眼全球,德国是玩转“机器换人”的佼佼者,更胜美国一筹。据《哈佛商业评论》报道,相比美国,德国更好地将发明成果转化到产业中去,并将其推广至所有企业部门。德国深知创新必然引起生产力提高,而且这种提高应该是一种普遍的提高,而不是只集中在高科技产业当中。德国并不仅仅寻求形成新的产业,还致力于进行现有产业与新思想、新技术的融合。看一款新型宝马汽车就承载了无数IT创新,又有多少德国最佳的软件程序应用到奔驰汽车。

同时,创新并不止于发明。德国有公共研究院还帮助重组企业和改变企业发展观念,比如,弗劳恩霍夫研究院以新奇的方式将激进的想法市场化,缩小了研发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差距。德国的劳动者经常接受培训,使他们能以最多样化和创新的方式利用技术革新的最新成果。

德国的创新是增强工人技能和提高企业生产力,说得更具体一些,产品或服务技术更新以后,不断通过培训帮助劳动力掌握新技能,以适应新产业、新岗位的要求,持之以恒的结果是有效提升了德国整体的人力资源结构。而美国所关注的则是那些能减少甚至能摆脱掉工人的技术,最终产生的不是大批下岗职工,就是结构失衡的劳动力水平。德国在“机器换人”中的最大创新,是在工人的教育程度范围内持续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而不像美国的创新,最多也只不过是在亚马逊的配送中心或是苹果专卖店增加几个就业岗位。

正如《哈佛商业评论》提醒的那样,大家需要向德国学习的是,认识到创新的目的不仅是提供广受追捧的网络服务,而是保持生产力和就业增长,从而保证实际收入提高,重视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技能培训等等。这也是浙江应该学习的。

浙江当下的“机器换人”策略亟需通过系统性思考,补足上述闭合回路的后续环节,否则一味地做“减法”,也许极易导致短期有效,而长期却有可能难以获得更持久的升级效应。

供稿: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

“机器换人”只是一个过程的开始,如何升级劳动力技能、更新技术以创造高级劳动力需求才是核心环节,考验着政府、企业的智慧和执行力

猜你喜欢
机器换人换人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新华网:杭州未来5年推3000个“机器换人”项目
都是“换人”惹得祸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