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浙江外贸出口竞争新优势

2014-02-05 11:01杜群阳
浙江经济 2014年15期
关键词:外贸出口浙江出口

杜群阳

作者为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已成为中国开放经济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形成了以活跃的民营外贸出口为重要特征的开放型经济模式。2013年,浙江省出口值2488.1亿美元,同比增长10.8%,列全国各省市第三位。2014年上半年,浙江省出口值1266.2亿美元,同比增长8.2%,高于全年出口增长7.5%的预期目标。笔者认为,尽管面临多重复杂因素的制约,只要遵循科学的升级路径,浙江外贸出口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外贸出口仍是我国和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土地、环境约束日益严峻,欧美经济复苏缓慢,新兴国家经济前景黯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受到不同程度的置疑。然而,笔者认为,外贸出口仍然能成为我国和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首先,全球化的竞争环境早已使任何一个大国无法脱离开放经济发展。诚然,在要素价格均等化定律的作用下,数十年专业化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中国逐渐开始失去改革开放之初的“人口红利”,然而,从国际经验看,只要有效实现产业的动态升级,开放大国仍然可以寻找到自身新的竞争优势。德国就始终以出口导向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2008年金融危机后,德国出口在2010年就恢复了强劲动力,德国的机械制造、汽车、化工等领域的出口产品始终在全球以高科技、高品质赢得高附加值。美国在2010年提出“出口倍增计划”,强力推动美国出口在2011至2013年持续增长,并将美国逆差缩减至新低。历史上曾经作为后发国家的美国和德国依靠汉密尔顿和李斯特的保护贸易政策建立的强有力的制造业出口优势,历经不同的风雨沉浮,正焕发出新的活力。我国、浙江的外贸出口面临许多不利因素,但决不意味着外贸出口无所作为,而恰恰是大有可为。

其次,从国内经济增长动力来看,仍应高度重视外贸出口在我国、浙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驱动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无外乎国内消费、国内投资和外贸出口。国内消费方面,确实从长远来看,一个健康的大国经济有赖于强劲的内需推动,然而启动内需很难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有赖于收入增长尤其是实际收入的持续增长;有赖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而短期的消费刺激政策从长期来看不仅没有实际作用,反而会造成经济运行的非理性起落,既浪费资源,又有损经济体系的内在健康。投资方面,一些学者将未来拉动中国经济成长的希望主要寄托于强有力的政府投资。诚然,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仍有待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催生巨大投资空间的前提下,政府投资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面仍会有所作为,但必须看到,与十年前相比,通过大规模政府投资拉动经济成长的空间已大为缩小,各级政府正越来越重视投资的效率性与科学性。因此,从综合考虑我国的人口结构、要素禀赋、产业结构来看,尽管外贸出口的竞争力在下降,但是基于制造业的出口,过去是、目前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国、浙江经济增长重要的支柱力量。

以提升附加值为构建浙江外贸出口竞争新优势的突破口

当然,外贸出口大有可为并不是指仍延循过去粗放简单的“增量”模式,而是要以提升附加值为构建浙江外贸出口竞争新优势的突破口。实际上,贸易问题和产业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国的工业化率在不断提高,但工业增加值率却持续下降,说明工业转型升级实际上并未如预期得到实现。某些省市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或出口占比不断增加,但工业增加值率持续降低,似乎形成了一个有趣悖论。这种悖论背后的实质折射出的是一种“伪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如说手机、电脑的组装出口,虽然在统计口径上这些加工贸易的产品被统计成高新技术产品,但我国承担的实际上是高新技术产品的低端劳动密集型环节的“装配”出口。因此,要提升附加值,就不能寄希望于提高“装配”型伪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出口。从贸易值看,2013年中国已经是全球的贸易第一大国了,但是其中大量加工贸易是对出口与进口同时进行了计算。WTO和OECD在2012年推出了一套贸易增加值的统计方法,笔者认为统计并比较贸易增加值的动态变化和省际差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浙江的外贸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从这个意义上说,比加工贸易更健康、更有活力和自主性。因此,未来我国、浙江相关商务管理部门、统计部门的工作重点不应该再仅仅聚焦于出口值,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和思考如何提升贸易增加值,从供给的角度、需求的角度,从企业的层面,从政策的层面,系统思考如何提高我国我省的贸易增加值。

浙江外贸出口在质量升级方面仍大有可为

一直以来,我国、浙江的产业发展和外贸出口都面临一个困局就是产品被锁定于低端领域。因此,我国、浙江出口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是出口规模庞大但产品质量不高,质的提升是核心命题。要着力破解出口产品如何从量的扩张转换为质的提升,就是如何实现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问题。

如何实现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呢?笔者认为目前存在一些好的契机。因为从需求偏好角度来看,当国内需求处于低端水平的时候,国内企业为满足国内需求生产低端产品,出口的产品也自然而然以低端为主。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已经有了大幅度上升。尤其是近年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有了较大提高,目前国内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需求比十年前已有了显著变化。从笔者在浙江商务部门调研了解的情况看,目前内销产品的质量要求高于外销产品。这促使国内的产品质量升级所面对的市场因素有所好转。但这种市场需求最终仍难以有效转化为对企业供给高质量产品的最终动力,要实现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我国还需要花大力气解决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地方保护主义、行业内部恶性竞争等弊端导致的柠檬市场难题,唯有将市场秩序净化、公平合理竞争这些市场经济的基石进一步夯实,才能有效提升中国制造、浙江制造的整体品牌品质。

完善金融体系和做好浙商回归有助于浙江外贸竞争新优势的构建

制造业和外贸出口行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发达的金融体系强力支持。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深化发展较为缓慢,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不健全的金融体系对以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浙江经济发展的制约已日益显现。近来许多个案表明,制造业和外贸企业的防范风险和做强做大,离不开一个健康、高效的金融体系,浙江的外贸问题和金融问题越来越多地交织在一起。随着我国政府在利率市场化、普惠制金融等领域的金融改革逐渐推进,如何发挥好金融的服务功能,促进浙江外贸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是需要政产学研各界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此外,应该看到,浙江某些低附加值制造业的对外空间转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各方面的成本、空间制约使得低附加值制造业在浙江难以生存,只有通过对外空间转移寻求出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浙江的制造业出口就失去发展空间,笔者在走访省内一些制造业实体领域的浙商回归企业时发现,确实有一批早期为寻求战略资源或市场渠道到省外、国外创业的浙江籍企业家,在积累了资本与能力后,回到浙江实现二次创业,将省外、海外的智力资源、技术资源带回浙江,提升了浙江的制造和出口竞争力。笔者认为,利用全球、全国浙商资源,做实浙商回归,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浙商回归,将有助于重新建构浙江制造业新的出口竞争力。

优化企业战略,提升浙江外贸出口竞争力

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一国一地区的产业竞争优势与企业战略密切相关,分析一些微观企业的具体案例,有助于思考如何构建浙江外贸出口竞争新优势。

近期,笔者走访了一些外贸出口企业,得到一些有益的思考。A企业来自宁波,是一家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曾面对两个突出困难:一是企业员工老龄化,企业面临的人员成本和管理风险不断增大;二是来自国内其他省市企业恶意的价格竞争。企业三年前到东南亚投资,把零部件生产和研发环节仍放在宁波,将生产出来的部件出口到海外的自设工厂组装。目前,企业的主要盈利来自海外工厂,而企业通过零部件生产仍然保持了对外出口的增长。该案例表明,目前劳动力成本上升背景下要保持出口竞争力,必须把产品价值链中相对高端的环节和中间产品的生产环节留在国内并出口,将最终的装配环节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

B企业同样是一家从事日化用品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当前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价格竞争泛滥的情况下,该企业在过去两年仍然保持高速增长。其关键原因,一是在美国设立贸易公司,直接对接欧尚、家乐福等大客户,绕过中间商,既增加了利润空间,更避免了中间商拿到样品后找其他企业询单模仿带来的恶意竞争。二是速度经济,该企业新产品的研发速度和上市销售,渠道铺货非常之快,令其竞争对手根本来不及仿制。三是挖掘产品附加值,通过全球化研发,在美国进行理念设计、杭州实现工艺设计、上海负责辅件设计。同时企业还在美国通过自动化流水线生产高端品牌产品。该企业的发展充分说明劳动密集型企业同样可以通过多点布局、全球整合资源,构建新的竞争优势。

C企业是一家浙商回归企业,企业家在外创业多年,积累了丰富的资本和人脉资源,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在浙江中部投资从事工业气体成套设备生产与出口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筹建之初就引进在知名跨国公司多年负责技术研发的韩国科技人员担任企业技术总监,并整合并购了当地相关企业,迅速在全球高纯度气体设备等领域拓展了市场,树立了品牌。该企业的迅速发展表明充分开发省外海外浙商资源,并依托浙商进一步整合全球资源致力于浙江制造业和出口行业的转型升级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外贸出口浙江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外贸出口退税占全部流转税的比重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给情绪找个出口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外贸出口企业国际结算的风险管理研究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浙江医改三部曲
某官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