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军王铁刚王 顺
(1黑龙江省大庆市中医医院康复科,大庆163311;2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推拿学在站博士后,哈尔滨150000;3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在读博士研究生,哈尔滨150000;
4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哈尔滨150000)
针刺合谷穴治疗中风手痉挛60例※
王 军1,2王铁刚1,3王 顺4*
(1黑龙江省大庆市中医医院康复科,大庆163311;2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推拿学在站博士后,哈尔滨150000;3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在读博士研究生,哈尔滨150000;
4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哈尔滨150000)
目的 观察不同针刺手法施于合谷穴后对手痉挛的改善程度。方法 纳入46例脑中风患者参加本项研究,随机分成强刺激手法组(23例)和弱刺激手法组(23例)。治疗方式是选用相应的针刺手法针刺合谷穴,每天一次,一周五次,共四周。结果 治疗前后进行两次评价,每次评价均应用改良Ashworth量表及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结论 不同的针刺手法对手痉挛的缓解起到不同的作用。
针刺手法;合谷穴;手痉挛
脑中风,是目前中国发病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慢性病,同时也是致死率和致残率最高的慢性病,危害着国人的健康。伴随医学的发展以及社会物质条件丰富,急性脑中风的致死率已有所控制。这一情况的出现,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需要进行急性期之后康复的卒中患者也就越来越多。而且脑血管病患者的发病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患病后患者对重返社会,重返家庭的愿望也更加强烈,这就要求从事康复学科的医护人员对提升患者ADL指数,肌张力障碍,特别是手痉挛等有更高的要求.痉挛是脑中风患者康复过程中常,出现的情况,也是影响康复进程的难题之一。长期以来,研究和评价肌张力障碍使用改良Asworth量表,但是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表面肌电图(sEMG)技术对于肌张力检测更加客观和有实效性。另外,以往在科学研究领域,表面肌电图可以在一次检测过程中采集多重数据,不仅可以对肌张力检测还可以对肌肉力量、肌肉耐疲劳强度等进行分析,这些技术现已逐步由科研活动转向康复医学的临床实践过程中。
1.1 研究对象 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一年期间大庆市中医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中风患者,按照纳入标准选取60名,经随机分组表分成强刺激手法组(30例)和弱刺激手法组(30例)。平均年龄(60.25±3.22)岁;男40例,女20例;平均体重(67.31±5.01)公斤。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②年龄为45~70岁;病程在3个月内,病情稳定,生命指征平稳;③认知功能正常,可接受针刺治疗与表面肌电测定的患者;④言语功能大致正常,可以满足沟通交流;⑤已明确由脑卒中引起的上肢痉挛,痉挛程度按照改良Ashworth分级,痉挛在Ⅰ+~Ⅲ级(包括Ⅰ+级,不含Ⅳ级)者;⑥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加本次实验者。
排除标准:①大面积脑梗死或者脑出血患者;②处在急性期或者病情重或者病情不稳定者;③伴有意识障碍或严重认知障碍或者语言障碍;④有心、肝、肺、肾系统合并症者,糖尿病或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患者;⑤存在引发肌张力升高的其他疾患;⑥近期进行肉毒素注射或者服用具有镇静作用的中西药及肌松药。
1.3 方法
1.3.1 针刺方法 选穴:合谷穴(患侧)
针刺强度分为强刺激手法与弱刺激手法。
强刺激手法:提插深度0.5cm左右,捻转角度大于180°。提插频率为100次/分,刺激时间为20秒;
弱刺激手法:提插深度0.3cm左右,捻转角度小于90°。提插频率为100次/分,刺激时间为20秒[1]。
针刺操作:在针刺部位皮肤常规消毒后,使用国产0.25×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行无菌性针刺术,针刺以到达肌肉层为度,合谷穴直刺深度0.5寸左右。进而开始使用相应的强/弱刺激手法20秒,然后结束手法操作,留针20分钟后起针一次治疗结束。
1.3.2 测试仪器 使用加拿大产Flexcomp10通道表面肌电分析系统,采集的数据使用原机自带软件处理。选用的是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作为评价肌张力的肌电数据。
1.3.3 测试程序 疗程开始前及疗程结束时进行两次肌张力评价,流程一致。先是让患者舒适平卧在检查床上尽量采用解剖位,安静休息30分钟左右。先由检查者进行徒手肌张力测定(根据改良Ashworth量表为标准),判断患侧上肢手指及手腕痉挛情况,记录结果。嘱患者继续放松30分钟[2],进行表面肌电数据采集,75%酒精清洁前臂内侧面,将一次性电极片黏在前臂内侧正中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上。表面肌电仪开机,选用开放性测试程序。实时(real-time)观察肌电数值,记录2分钟确定放松状态下表面肌电基线(base-line)值。以上的测试行为均由一名评定师完成。
1.4 数据分析 所有患者采集到的改良Asworth(MAS)评分数值及表面肌电数据(RMS),结果经由SPSS(版本11.0,Chicago,IL,USA)进行统计学分析。每组治疗前后使用可重复的t检验,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3]。
经过四周的治疗,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了临床实验,未出现脱落患者。
改良Ashworth分级未发生改变的为无效,降1级为显效,降2级为有效。
经过对比试验前后患者改良Ashworth指数[4],入组时患者改良Ashworth分级I+级20例,II级20例,III级20例;表面肌电RMS值均高于5/μV。治疗四周后,有效患者为50例,有效率为83.33%。显效8例,显效率为13.33%。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7%。
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入组时全部60例患者RMS值,强刺激组为(60.53±27.52)/μV,最高值为115.01/μV,最低值为15.78/μV;弱刺激组为(64.48± 27.45)/μV,最高值为126.19/μV,最低值为19.47/μV;经组间比较后,强/弱刺激组组间数据无统计学差异,数据呈正态分布。治疗四周后,再次进行表面肌电数据采集,强刺激组为(34.18±15.59)/μV,最低值为8.11/μV,平均降幅43.53%;弱刺激组为(32.03± 14.26)/μV,最低值为8.23/μV,平均降幅50.32%;经组间比较后,强/弱刺激组组间数据无统计学差异,数据呈正态分布。
中风后肌张力障碍是由于脑组织因出血或缺血损伤后使高级神经中枢失去调控作用导致机体脊髓反射性增高出现肌张力增高和运动协调性异常。根据经典的Brunnstrom卒中康复分期,进入到痉挛期的患者有很大几率出现肌张力障碍,是否能够平稳快速度过痉挛期进入分离运动期决定着患者康复预后,目前现代医学比较常用的处理痉挛的治疗方式包括物理治疗,其中又包括运动疗法、一般性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包括全身用药和靶点性局部用药;矫形器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中医药宝库中的针灸疗法作为有益的补充,另外由于中医针灸自有的特点操作简便、痛苦小、无毒副作用,更利于中风患者应用。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是腕部重要的经穴,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在我科室进行的此次临床观察中,我们发现针刺合谷穴对降低手指及腕关节痉挛肌张力有效,实验数据证明针刺过程中就有明显的降低张力的作用,而且针刺降低肌张力的即刻效应也十分明显。针刺后患者Ashworth指数下降幅度与均方根值下降幅度不一致,显示表面肌电所采集的数据敏感性更高,这一结果也与国外进行的实验结论相符[3,5]。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对于不同分级的肌张力增高患者,不同的针刺强度对于改善肌痉挛的效能也是不同的,肌张力较高的患者,例如改良Ashworth分级III级的患者较强的刺激手法可以更快速地降低肌张力;而对于原本肌张力障碍就不是很明显的患者,例如对改良Ashworth分级I+,或是II级的患者来说,较轻的刺激手法就可以使患者肌张力将至I级,也符合中医理论中的双向调节理念。这也为将来继续更加深入地研究不同针刺手法对患者肌张力的影响及机制奠定了部分基础。
[1]杨兆民.刺法灸法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1):32.
[2]Tiebin Yan.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Acupuncture Point Improves Muscle Function In Subjects After Acute Strok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 Rehabil Med,2009,41:312-316.
[3]Judith F M Fleuren.Stop Using The Asworth Scale For The Assessment Of Spasticity[J].Journal of Neurology,2009,(81):46.
[4]Bohannon,R.and Smith,“Interrater reliability of a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of muscle spasticity.”[J].Physical Therapy,1978,67(2):206.
[5]李雪萍,程凯,周俊,等.表面肌电联合等速测试评定肌痉挛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4:605-611.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5.041
1672-2779(2014)-05-0069-02
苏 玲 本文校对:李 影
2013-11-2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培育单位项目;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全国名老中医(孙光荣)工作室传承项目;黑龙江省中医科研课题[No:2JY12-Z227];黑龙江省大庆市医学重点专科单位项目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