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秀梅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治未病体检中心,兰州 730020)
1.1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均为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门诊病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31岁。平均50.5岁;病程3~8年,平均5.5年,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咽痒、胸闷反复发作,头昏头晕,纳差乏力,怕冷,背部受凉则咳嗽加重,多汗,舌质淡暗、或淡红、苔白厚腻或微黄,脉滑。
1.2诊断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咳嗽的诊断标准:咳嗽有声,或伴咽痒咳嗽咳痰。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急性期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罗音。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1.3治疗方法 采用方治疗。基本方组成:党参20g,白术30g,干姜20g,炙甘草20g,款冬花10g,紫菀10g,法半夏15g,浙贝母10g,赤芍药20g,桂枝10g,山药20g,僵蚕10g。加减:咽痛者,加射干10g;汗多者,加山萸肉30g,五味子10g,白芍药20g;纳差者,加砂仁5g,焦三仙各15g;失眠多梦者加乌梅10g;腰困者加补骨脂20g,淫羊藿20g,枸杞子20g,菟丝子20g。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1.4辨证调护 服药期间避免受凉,忌食寒凉油腻及辛辣之品。
1.5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变。
2.1治疗结果 临床治疗100例,其中治愈56例,显效26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2%。
2.2验案举例
2.2.1 验案1郭某某,女,56岁。2013年11月12日以“间歇性咳嗽咳痰1月余”为主诉来诊。自述咳嗽咳痰,咽痒胸闷,气短喘息。胸片提示:双肺纹理增重,曾服止咳化痰等药效果不佳来诊。证见:咳嗽咳痰,痰色白,伴咽痒胸闷,气短喘息,纳差乏力,多汗,二便如常,舌质淡暗,苔白,脉细滑。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史。查体:咽部轻度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音,中医诊断:咳嗽,此为脾胃虚寒、痰湿阻肺、肺失宣降,法当温中健脾、止咳化痰,以理中汤加味。
处方:茯苓20g,白术30g,干姜20g,炙甘草20g,款冬花10g,紫菀10g,僵蚕10g,浙贝母10g,法半夏15g,赤芍20g,桂枝10g,山药20g。4剂,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二诊咳嗽咳痰明显好转,咽痒胸闷、气短喘息减轻,汗量减少,精神转佳,纳食增加。原方加山萸肉30g,白芍药20g,继服6剂,咳嗽等诸症消失。
2.2.2 验案2沈某某,女53岁。2013年11月6日,以“间歇性咳嗽咳痰反复发作4年,加重2周”为主诉来诊。曾在社区门诊静滴 “头孢噻肟钠”5天,疗效不佳而就诊。证见:咳嗽咳痰,痰白清稀,进食寒凉或背受凉则咳嗽加重,胸闷怕冷,头昏头晕,胃脘胀满,多汗,少寐多梦,腰困乏力,夜尿频,大便时稀。舌质淡暗、苔白微厚,脉细滑。胸片提示:双肺纹理增重,血常规及肺功能检查无异常。以理中汤加味温中健脾、止咳化痰。方药:党参20g,生白术30g,干姜20g,炙甘草20g,山萸肉30g,五味子10g,款冬花10g,紫菀10g,僵蚕10g,法半夏15g,浙贝母10g,补骨脂20g,赤芍药20g,桂枝10g。4剂,每日一剂,水煎服。嘱其避免受凉,忌食寒凉油腻及辛辣之品。服上药后咳嗽咳痰明显减轻,汗出减少,腰困依旧,大便转稀,每日1~2次。原方加枸杞子20g,淫羊藿20g,菟丝子20g。6剂,每日一剂,水煎服。服后咳嗽咳痰等诸症消失,精神转好。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此属于中医 “咳嗽”范畴,其主要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干于肺。外感六淫,以风寒为主,《景岳全书》: “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内伤咳嗽多由饮食劳倦所伤,中焦失运,痰饮内生,上干于肺;或是肺脏自病肃降无权而咳。因此,外感寒邪、内伤饮食是致咳的两大主要因素。外感风寒之邪,从皮毛而入,风寒外袭则 “皮毛先受邪气”,“皮毛者,肺之合也”,邪气由表入里内舍与肺;饮食生冷而伤者,其寒 “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指出 “内外合邪”及肺胃乃为咳嗽之源的致病观。咳与肺胃关系最为密切。此外,咳嗽与感邪的性质及轻重有关,《素问·咳论》: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肺主气而位居尊高,受百脉朝会,是咳虽肺证,而五脏六腑之邪皆能上归于肺而为咳。”五脏咳日久乃移于六腑。 《灵枢·经脉》: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肺胃主降, “聚于胃,关于肺”,胃受邪则均可致胃失和降,邪气经肺脉将上传于肺,则肺气上逆而咳;脾胃同居中焦,乃气血化生之源,脾胃失调,化源不足,则卫外功能失调,外邪侵犯皮毛内舍于肺则咳嗽;脾胃失调,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聚为痰饮,痰饮上逆与肺,则致咳嗽。因此,从脾胃中焦入手,以理中汤治疗,通过温补中焦,加强脾胃运化功能,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虚寒型咳嗽,通过观察,收到较好的疗效。肺属手太阴,应对土气,肺位于西方,对应金气。肺俱土金之德,与脾同属太阴,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根”。脾为阴脏,胃为阳腑,足阳明胃经,从头走足,络脾主升。足太阴脾经,从足走胸,络胃主降。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胃气不降,诸经之气皆不得降,脾气不升,则诸经之气不得升,劳倦伤脾、寒凉伤胃、使中焦气机升降出入乖乱,则清阳之气、水谷精微不得输布,形成痰饮,上干于肺,肺气壅塞,上逆为咳。因此治咳嗽当重视脾胃,以理中汤加味对治。理中汤温中散寒,健脾。理中汤中干姜辛热补火助阳暖土,得人参炙甘草补中土生中气,中气旋转以溉四旁,土旺于四时而生万物,土可生金。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化痰,干姜温中散寒,党参、甘草补中气之虚,款冬花、紫菀、法半夏、浙贝母止咳化痰,山药补肺金,助肺金收敛。桂枝助东方乙木肝经之气的上升,赤芍散郁热。
部分患者服上方后出现大便变稀,次数增加,排气增多,或便秘患者大便转软而通畅,缘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与大肠均属金,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乃一气周流的体现。总之,理中汤治疗脾胃虚寒性慢性支气管炎疗效满意,临床上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