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妮
(张掖日报社,甘肃 张掖 734000)
改文风先要转作风
□张晓妮
(张掖日报社,甘肃 张掖 734000)
文风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和写作技巧问题,而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对事物的认识、分析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党风的折射。中宣部就切实改进文风问题下发相关意见,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把改进文风作为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的重要任务,作为改进工作、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机遇,下大决心大气力抓紧抓好。面对新的形势,地方党报如何通过改进文风来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改进文风要坚持“三贴近”原则。“三贴近”即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地方党报肩负着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重任,担当好这个重任有一个前提,即要让读者愿意看你的报纸,喜欢看你的报纸,否则,权威性、指导性都只能是空中楼阁。要让广大读者愿意看、喜欢看,报纸就要增强可读性,要贴近读者。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读者对报纸宣传的要求比过去“苛刻”得多了。新闻宣传不仅仅意味着舆论导向正确,还意味着必须有较强的可读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即使是严肃的主题,也要善于运用群众身边的人和事去阐发。只有观点没有事实,只有结论没有过程,或只有平面排列没有立体展示的报道,读者是不乐意读或读了也不会口服心服。实践经验证明,只有舆论导向正确,同时又有可读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能有效地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目的。
其次,改进文风要不断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意愿,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新闻事业的性质所在,是新闻工作的职责所在。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更好地了解国情、掌握民意,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也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新闻是时代变迁的记录,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群众实践的写照。“三贴近”是做好新闻宣传的不变法则和永恒主题。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蕴藏着最鲜活、最丰富的新闻资源。广大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只有深入实践才能富有生活气息,只有扎根群众才能产生真情实感,新闻报道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才会有清新朴实的文风、才会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闻舆论引导的责任大、任务重,迫切需要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激发思想的火花、激活创造的灵感,捕捉最生动的场景、挖掘最感人的故事,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队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新闻工作者的素养和能力直接决定着新闻事业的成败。在繁重的任务面前,更好地承担起新闻工作的使命,迫切需要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中获取养分,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力量,在向实践、向群众学习中不断提高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能力。要通过不断深化“走转改”活动,把改文风的要求体现到稿件使用、业务考核、业绩评价上,提倡短、新、实,反对假、长、空,使新闻报道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真正做到在“走”中实现“转”与“改”,保证“走转改”活动的制度化、常态化。
再次,要不断创新新闻宣传的方式方法。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新闻宣传工作也要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手段、创新宣传报道的方式方法。新闻媒体,特别是报纸、电视等主流媒体,要从新闻报道、评论言论的内容、语言、标题、篇幅到版面编排、栏目设计、节目制作等方面,进行全面改进。要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确定内容,说真话、写实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杜绝脱离实际、内容空洞的文章和“应景”文章,不发一般化的工作报道。要善于运用鲜活的语言说明事物、表达观点,善于把文件语言和学术概念转换成易读易懂的群众语言,善于捕捉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的话语,简洁平实、通俗明白,杜绝照抄照搬文件和领导讲话。要做准、做好、做活标题,善于抓住要点、提炼有效信息,准确鲜明表达核心观点,避免机械呆板、不知所云、大而无当的口号式标题。报纸版面、栏目设计、节目编排要清新活泼,符合内容传播需要,适应受众接受习惯,展示媒体自身特色。媒体要定位准确,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说不同的话、写不同的文章、制作不同的节目,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克服定位不清、缺乏特色的同质化现象。
只有深入扎实开展“走转改”活动,通过“走转改”活动改变作风、改进文风,才能够提升新闻宣传的质量和水平,才能提升新闻宣传工作的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才能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