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勉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传播领域带来的传播革命的深入,包括纸媒介在内的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出现数字化发展趋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2012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2年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935.5 亿元,较2011年增加557.6 亿元,增长40.5%,远超全行业14.2%的增幅,数字出版收入在全行业占比首次突破10%。电子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的营业收入增长52.6%,超过数字出版整体增长速度,表明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的效果日益显现。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12~2013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指出,中国数字出版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产品形态、商业模式、运营渠道、产业环境等都有了新的变化。有关数字出版技术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话题正受到越来越多关注。
根据人体功能学和心理学研究,人类在接受信息时,眼、耳并用的阅读加聆听方式比单纯的阅读或者聆听学习效率高得多。利用现代技术将声音与文字相关联,为读者提供简捷实用的阅读加聆听方式,是多年来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点读笔”一类的产品问世,使人们的这一愿望得到实现,而MPR 技术则是最新的一种有声数字出版技术。
MPR 技术是由我国自主创新发明的一项多媒体复合数字出版技术,兼容了纸质印刷、音像和电子出版物的特点于一身,整合编码、符号、图形识别、数字媒体文件播放等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在对现有出版、印刷体系无需进行任何改变,生产效率没有任何降低的情况下,实现了图文与数字媒体文件的可靠关联,是一项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技术。本文从MPR 技术基本特征出发,通过对比纸质有声数字出版领域现有的另外三大方案,分析MPR 出版物在市场推广中所具备的技术优势和潜力。
全球目前成功开发出应用于纸质有声图书出版的核心编码技术方案的提供商有四家,分别是瑞典的Anoto AB 公司(网址:http://www.anoto.com),中国台湾的松翰公司(网址:http://www.sonix.com.tw)、凌阳公司(网址:www.sunplus.com)以及中国深圳的天朗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网址:www.mpr.net.cn)。这四家公司提供的技术方案都是在纸质媒体上印制二维码,用与该码制对应的“点读笔”(阅读器)读取编码,进而播放相关联的多媒体文件。除了天朗公司研发的MPR 技术在国内起步较晚,其他三家公司的方案在国内都早有应用。例如北京的华旗信息科技(爱国者)和深圳的九铭科技使用的是台湾松翰公司的松翰码方案;北京洪恩教育有限公司使用的是台湾凌阳公司的凌阳码方案等。下面从编码技术和市场应用两方面对早期进入市场的三大技术方案的特点进行介绍并分析其不足。
在中国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检索数据库中,可以检索到的台湾松翰公司两项有关有声图书阅读器相关技术的专利。从中知道,松翰方案中第一代OID(Optical Identification)光学识别技术的松翰个码容量较小,即使第二代OID2 技术的编码个码容量也只有65536。这样的容量导致采用这种技术的厂商只能在不同出版物中重复使用相同数字编码,无法实现不重复的唯一编码,难以满足有声出版物编码管理的需要。这样的阅读器产品,会出现互相点读、张冠李戴的现象,比如,使用某出版社出版的儿童读物《有声图画字典》配套的阅读器点触爱国者的《奥运大典》中运动员的图片时就会发出动物名称的声音。
台湾凌阳公司的技术方案与松翰公司的相似,但它的编码个码容量仅是松翰OID2 技术编码容量的一半。北京洪恩教育有限公司的阅读器“点即说”采用一代凌阳码,“朗读者”采用的是二代凌阳码。“朗读者”产品推出后,因为编码技术升级,新阅读器不能识读原来采用一代技术印刷的有声图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带来很大不便,也造成重复购买的浪费。
从瑞典Anoto AB 公司的美国专利中可以看出,其技术方案在用于有声图书数字编码时,编码容量达到26.2 万,但该容量仍然难以满足出版物海量编码的需求。例如,跳蛙公司在制作有声图书时,就在封面印有导引码,然后将书内码重复使用。
由此可见,当要求对有声出版物进行统一编码管理时,上述三种编码技术均难以满足出版物海量编码的需求。另外上述三种码制应用在出版物中,存在对印刷条件有特殊要求,印刷码符识读可靠性低等问题,不利于广泛使用。
纸质有声数字出版技术从其技术组成层次来划分,分为核心技术层(数字编码技术) 和应用技术层(阅读器产品开发技术、数字出版物制作技术、互联网数据库技术),主要用于实现对纸质出版物的有声听读功能。目前经营与此技术相类似的产品厂商很多,粗略统计中国大陆阅读器生产企业就有20 余家,这些企业绝大多数在核心数字编码技术上都采用海外技术方案,并且以采用台湾松翰技术的厂家最多。
台湾松翰公司是较早进行有声图书技术开发的公司,它的业务模式是销售其光学识别平台OID(松翰一代)模组芯片和整体解决方案。在松翰公司推动下,多家电子产品厂商开始生产电子教育类阅读器产品。OID 在2002年就已经在国外开始应用,如全球玩具厂商美泰(Mattel) 玩具曾采用松翰的OID 技术生产学习玩具。国内的步步高于2002年采用OID 技术生产点读机,2004年年底深圳九铭科技率先采用松翰的OID 技术开发出点读笔,随后北京华旗资讯于2005年4月推出“爱国者点读王”。受限于技术及运营方式,这些早期产品渐渐被市场淘汰。2008年华旗公司在北京奥运会前发布了采用松翰OID2 模组的妙笔产品,并以此技术制作出版了《奥运大典》,在业界产生较大影响。由于松翰技术方案存在编码容量不足的显著缺陷,出现各厂商生产出来的阅读器产品配各自的书,互相点读时出现张冠李戴,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这种现象随着出版物种类的增多会愈发明显,甚至涉及民族、宗教、外交问题。因此,关联编码的唯一性显得十分重要。
MPR 是一种多媒体复合数字出版与阅读学习的整体解决方案。它把数码信息技术应用到纸质印刷出版物上,通过特定信息符号将印刷读物的文图内容和与其对应的多媒体音视频内容文件相关联,从而使读者获得同步闻听看读的效果。该方案的核心创意是将多媒体数字技术与纸质印刷出版物(Multimedia Print)相结合,通过阅读器(Reader)将出版物对应的电子媒体文件表达出来,取其英文简称,即为MPR。这项解决方案不仅在现有纸质印刷读物出版物、音像读物出版物、电子读物出版物三大出版物种整合与嫁接的基础上创造了多媒体复合数字出版的新生出版物种,而且从技术到应用、从产品生产到消费者使用,构成以纸质出版、电子阅读、网络平台相互链接的完整项目体系、产业体系、应用与服务体系。
MPR 出版物在现有的出版、印刷体系下,实现图文与数字媒体之间的可靠关联,并且不会降低生产效率。在MPR 出版物开发的过程中,出版单位可以主动参与,并且将出版内容掌握在自己手中,进而降低出版产业转型过程中的市场风险和版权风险。目前MPR 出版物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幼儿、科技、工具类图书和期刊、报纸等领域,MPR 码不仅可以关联音视频文件,供个人和群体听读,还可以关联教学课件、计算机程序等,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MPR 是将现代最先进的二维条码编码解码技术、微距数码摄像技术、语音压缩及播放技术和现代出版印刷技术加以整合开发形成的一项创新技术。它把人们对传统纸质出版物的阅读习惯与使用现代电子产品进行学习的模式成功进行整合与嫁接,出版者在纸质出版物需要发声的内容处印上(加嵌或叠印)MPR码,并将与其文图内容对应的声像内容(音频或视频)文件以整书为单位传输到MPR 读书网,读者使用从网上下载了该出版物音频或视频文件的MPR 阅读器,点触书中文图处的MPR 码,即可实现闻听看读同步进行,从而消除因语言文字所产生的阅读障碍。
MPR 码是链接出版物和多媒体阅读工具的关键,在项目中处于技术核心地位。它是一种特殊的矩阵式结构的二维条码,用于把印刷读物的图文和多媒体数字音视频文件相关联,使读者在阅读图书的同时可以同步聆听相关声音或观看相关图文内容的数字编码。该数字编码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具备一般纸质出版物常规印刷实现条件和作为一个出版物种的数量需求条件。为适应数字出版行业的个性化需求,也避免因数字信息技术载体带来的产权纠纷和专利陷阱,MPR采用的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二维条码,其码幅容量(不重复的个码数量)、印刷分辨率、纠错能力以及根据印刷出版物内容结构所设计的数字编码结构与使用规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具备能够支持海量出版物需求、适合出版物使用、符合出版物通用管理规范的二维数字编码。
MPR 出版物是继纸质出版物(书、报、刊)、音像出版物(磁带、光盘)、电子出版物(内容初始置入并固定或在网络上流量下载的电子阅读工具)之后的第四个出版物种。在纸质出版物中隐形地印有与图文内容相对应、代表其声音的MPR 码,通过MPR阅读器点触并识别书中的MPR 码,将与图书内容相对应的多媒体音视频内容表达出来,从而成为具有闻听视看功能的出版物。它把数字技术和处于出版产业主体地位的传统纸质出版相嫁接,兼有纸质、音像、电子乃至网络出版载体的共同特点,有效地对传统出版与数字技术进行整合,打破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界限,开辟了多媒体复合数字出版的新生领域。
(1)MPR 数字编码符号技术。以矩阵式二维码为基本关联码符,根据印刷技术特点确定码符和码点基本结构,其符号几何尺寸为1.52 mm2,大约相当于一个七号字大小。码符占空比为1:3,满版印刷相当于8%的底灰,可叠印在图文上。在四色印刷时,被C-M-Y 三色覆盖后仍可正确识读。所以MPR 码印制在图书报刊等纸质载体时,基本不影响图文效果。
(2)符合出版需求的编码方案。MPR 码采用十进制数字编码,理论上可支持100 万亿个数字媒体文件具有唯一关联编码。在码段分配上,将编码分成“前置编码”和“后置编码”两段,后置编码又分为“页序号” 和“码序号”,在编码属性方面还设置了“总领属码”“单元领属码”“正文码”“辅文码”“其他码”等,这些设置充分考虑了出版物的需要。MPR 码的唯一性编码容量比ISBN 中的图书编码容量还要高一个数量级,完全满足全世界出版MPR 出版物的长期需求。
(3)MPR 出版物制作技术及相关软件开发。MPR技术提供商为现有各种排版软件专门开发了MPR 码符生成和排版用插件,在出版社已经习惯的现有的图书排印体系中,应用MPR 插件可以高效完成MPR出版物排版制作。印制MPR 书报刊不需增加任何生产成本,并完全保持原有生产效率。由于MPR 码符结构的优越性,即便使用后产生一定程度污损的书刊,只要污损后码点损坏率不超过40%,仍可正确识读。
(4)以网络平台为系统支撑的运行模式。提供MPR 出版服务和读者服务两项功能。出版服务主要为出版者提供编码分配服务和数字媒体文件上传服务; 读者服务主要为读者提供数字媒体下载服务。MPR 出版物的数字媒体文件经过互联网提供给读者,可节省物质载体的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使读者受益。
(1)MPR 整体解决方案优势。MPR 着眼于应用新技术促进出版产业自身产业升级和拉动出版产业整体发展,解决的是一个出版物种从读者需求到出版印刷的全部实现方案。目前大多数类似产品的开发商大都以IT 产品的新功能吸引出版社,谋求与出版社合作,以出版物带动IT 产品市场,最终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MPR 方案在研发模式上以满足读者和出版产业自身需求为目标,在不改变出版印刷体系和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增加附加功能而赋予传统出版物新的生命,较完美地实现传统出版物与数字技术在读者应用层面上的有机结合。
(2)MPR 码的出版优势。MPR 码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编码容量大,是ISBN 对图书编码容量的10 倍,足够支持MPR 出版物海量出版不重复用码的长期需求。在MPR 成果问世之前,国内外市场上与MPR 相类似的产品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一个阅读器和一种或数种出版物进行捆绑销售,其根源就是由于受所用二维码条件限制。其二,它实现海量编码的基础是建立在普通印刷出版物所用制版、纸材、油墨等材料和技术实现条件上的,其码幅、占空比、印刷分辨率、色比度等既要符合常规印刷实现条件,又要符合一般出版物版面视觉的常规要求。MPR 编码还具有识别纠错功能,它采用RS 纠错技术,纠错能力为40%,误码率为百万分之一,在印刷不良或MPR 码被轻度污损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正确识读。此外,MPR 码作为MPR 出版物唯一统一用码,其《出版物编码规则》已进行著作权登记,并获得国家专利证书,作为统一规范写进多媒体印刷读物出版物国家行业标准,为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纠纷提供了保障。
(3)MPR 出版物的市场优势。MPR 出版物与配有光盘或磁带的图书出版相比,降低了生产成本,也没有生产流程障碍,它所具有的市场优势,给出版者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一,与配制磁带或光盘的图书相比,MPR 出版物只需完成声音文件录制即可,省去磁带或光盘的出版生产成本。同时,采用铺底印刷的用码方式,标示MPR 出版物声音文件MPR 码隐藏在图文之下,不会出现涨版导致增加成本。出版者在不增加出版成本和出版难度的情况下实现了传统纸质图书的发声功能,为读者带来便利。其二,MPR 出版物的优势不仅在于通过有声听读为读者消除阅读障碍,更在于跨媒体音视频内容所具有的广阔空间。MPR 出版物的声音文件没有语种和语种数量的限制,可配以对印刷读物内容的标准诵读和权威讲解。一种印刷读物版本,可配有多种语音文件版本。这一优势应用于教学领域,能让名师优教跟着课本走进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可以不再请家教,不需要借助录音机、光盘播放器,没有倒带翻查的烦恼,有助于提供学习便利、降低学习成本、提升教学质量。其三,MPR 出版物在语言教材类和少儿读物方面,拥有无障碍阅读与学习功能,准确的识读发声功能等诸多优越性以及可依读者需要随读者意愿选择阅读方式的灵活性。因此,MPR出版物具备了传统纸质图书和有声读物的双重特点和优势。其四,MPR 出版物上的MPR 码不能通过复印、扫描和照相进行有效复制。在不使用母版菲林的情况下进行复制印刷,MPR 码就会失去被阅读器识读的功能,因而,MPR 出版物具有防盗印的功能。这为防范和打击盗版盗印,维护出版者权益创造了有效条件。
由此可见,MPR 出版物对当前常规印刷条件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出版者不用增加成本就可实现常规出版物与MPR 出版物之间的平移,开辟出一个全新的出版空间。可以预期,MPR 出版物将迅速成为图书市场一个品种数量众多规模可观的新的出版物种并且产生巨大的出版效益。
[1]段军.MPR:传统出版业的新课题[J].出版发行研究,2013(8)
[2]陆丹.从MPR 技术的应用看少儿数字出版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11(7)
[3]任晓宁.MPR 标准:悄然改变数字出版格局[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05-21
[4]赵学军.论MPR 图书的出版价值和发展前景[J].中国出版,2008(7): 35-37
[5]赵学军.出版社开发MPR 图书项目的方案[J].中国出版,2008(12)